3:1 那时,有施洗的约翰出来,在犹太的旷野传道,说:
3:2 “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
3:3 这人就是先知以赛亚所说的,他说:“在旷野有人声喊着说:‘预备主的道,修直他的路!’”
3:4 这约翰身穿骆驼毛的衣服,腰束皮带,吃的是蝗虫、野蜜。
3:5 那时,耶路撒冷和犹太全地,并约旦河一带地方的人,都出去到约翰那里,
3:6 承认他们的罪,在约旦河里受他的洗。
3:7 约翰看见许多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也来受洗,就对他们说:“毒蛇的种类!谁指示你们逃避将来的忿怒呢?
3:8 你们要结出果子来,与悔改的心相称。
3:9 不要自己心里说:‘有亚伯拉罕为我们的祖宗。’我告诉你们: 神能从这些石头中给亚伯拉罕兴起子孙来。
3:10 现在斧子已经放在树根上,凡不结好果子的树,就砍下来,丢在火里。
3:11 我是用水给你们施洗,叫你们悔改;但那在我以后来的,能力比我更大,我就是给他提鞋也不配。他要用圣灵与火给你们施洗。
3:12 他手里拿着簸箕,要扬净他的场,把麦子收在仓里,把糠用不灭的火烧尽了。”
3:13 当下,耶稣从加利利来到约旦河,见了约翰,要受他的洗。
3:14 约翰想要拦住他,说:“我当受你的洗,你反倒上我这里来吗?”
3:15 耶稣回答说:“你暂且许我,因为我们理当这样尽诸般的义(注:或作“礼”)。 ”于是约翰许了他。
3:16 耶稣受了洗,随即从水里上来。天忽然为他开了,他就看见 神的灵彷佛鸽子降下 ,落在他身上。
3:17 从天上有声音说:“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
叁.弥赛亚传道工作的准备和职事的展开(三~四)
一.施洗约翰预备主的道(三1~12)
第二和第三章中间隔了二十八至二十九年,马太并没有提到这些年间发生了什么事。耶稣在这段期间住在拿撒勒,为日后的工作准备。这些年间,他没有行神迹奇事,但神却是全然喜悦他的(太三17)。在这一章,耶稣开始向众人传道。
三1、2 施洗约翰比他的表弟耶稣大六个月(参看路一26,36)。他站在历史的舞台上,作以色列王的先驱。他传道的地方竟是犹大的旷野──由耶路撒冷伸展至约但河的贫脊地带。约翰的信息是:“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王将会出现,但他绝不可统治满有罪污的人,他也不会这样作。他们必须改邪归正、悔改,弃绝一切的罪。神正呼召他们脱离黑暗的国,进入天国。
三3 现在回到第三章。留意在约翰出生前七百多年,先知以赛亚已预言约翰要为主作准备的功夫:
在旷野有人声喊着说:
“当预备耶和华的路;
在沙漠地修平我们神的道。”(赛四○3)
那把人声就是约翰。从属灵角度看,以色列国是旷野──荒芜干旱之地。约翰呼吁百姓要藉着认罪悔改来预备主的道,并且要除去一切阻碍主完全在生命中掌权的事物,好修直他的路。
三4 施洗者的外衣是用骆驼毛制成的──不是今天那种柔软奢华的骆驼毛,而是户外穿的粗糙外衣。他还束了皮带。约翰的服饰与以利亚相同(王下一8),也许是要犹太人相信约翰和以利亚有相同的使命(玛四5;路一17;太一一14,一七10~12)。约翰以蝗虫、野蜜作粮食,正显示他放弃一般舒适和享乐的生活。
约翰跟常人不一样,从不锐意寻求生活上的东西。遇上他的人,都不禁自惭形秽。他对属灵事情的认识,必叫别人知道自己的贫乏;他对自我的否定,是对当代的属世光景的尖锐斥责。
三5、6 耶路撒冷和犹太全地,并约但河一带的人,纷纷去听约翰的信息。有些人对他的信息作出回应,并在约但河里受他的洗。意思说预备要完全忠心信靠那将来的王。
三7 但那些来受洗的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就全然不同了。当他们来到约翰那里,约翰因知道他们并非真心来受洗,也认出他们真实的本相:法利赛人宣称全心听从律法,内心却满有贪欲、互相差忌、虚伪自义。撒都该人是社会上的名门望族,他们对信仰疑怀不明,并且否定基本的道理,如身体的复活、天使的存在、灵魂不死、永恒审判等。故此,约翰称他们两类人为毒蛇的种类,说他们假装渴望逃避将来的忿怒,但却没有真正悔改的心。
三8 他向他们挑战,要结出果子来,证明他们真心悔改。如梅勒所写,真正的悔改是:“若只是激发几滴热泪、几阵懊悔、少许害怕,这种悔改枉然虚空,不谈也罢。我们必须悔改远离罪恶,并且行在圣洁的完全道上,这道是清洁干净的。”
三9 犹太人不应再以为凡从亚伯拉罕生的,都有天堂通行证。救恩的恩典不是由肉身遗传而得的。神可以用一个不暴力的过程,使约但河的石头成为亚伯拉罕的子孙,而不使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回转。
三10 这里指出斧子已经放在树根上。其实,约翰是指圣洁的审判瞬即开始。基督的来临和同在,要试验所有人。没有果子的要遭毁掉,不结果子的树就砍下来丢在火里。
三11、12 在第7~10节中,约翰特意向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说话(见7节)。可是,他现在明显转换了听众。听众中有真心相信的,也有假意的。他解释自己与那快来的弥赛亚的事奉大相迳庭。约翰用水给人施洗,叫他们悔改。水礼是一种仪式,没有洁净的能力。悔改的心诚然是真实的,却不能使人得到完全的救恩。约翰看自己的事奉只作预备,并不完全。相反,弥赛亚所作的却有天渊之别。他能力比约翰更大,所作的也更有价值,因为他是用圣灵与火来施洗。
二.约翰为耶稣施洗(三13~17)
三13 耶稣走了约六哩路,从加利利来到约但河下游受约翰的洗。这里显示他对这仪式的重视,也显示今天跟从他的人,要看重洗礼。
三14、15 约翰知道耶稣没有地方需要悔改,便拒绝替他施洗。他认为耶稣应先替他施洗,这才合理。约翰这种反应其实很正常。耶稣没有否认他的讲法,只是简单重复了他的要求,叫约翰替他施洗,并解释这样做是理当……尽诸般的义。他认为自己在受洗上,应与神选召的以色列民一视同仁,而这些以色列人也将要悔改,受洗归入基督。
然而,这里有更深的意义。基督受洗是一种仪式,象征要成就神一切对人的罪的公义要求。他的洗礼象征他在加略山受神审判的洗。他从水里上来,是预表他的复活。藉着死、埋葬和复活,他满足了神的公义要求,并建立一个公义的基础,让罪人得称为义。
三16、17 当他从水里上来,耶稣看见神的灵仿佛鸽子从天降下,落在他身上。正如旧约中,一些为属神的计划作奉献的人或物件,靠着“成圣膏油”而成圣(出三○25~30),而耶稣是由圣灵受膏的弥赛亚。
三位一体神在这刻一同显现,这是何等可畏的景象。神的爱子在这里,神的灵也以鸽子的形象降下,而天父更从天上发出声音,宣告他给耶稣的祝福。这件事情实在值得记念,因为神的话曾在经卷中记载过:“这是我的爱子(引自诗二7),我所喜悦的”(引自赛四二1)。神曾经从天上三次宣称他喜悦他唯一的儿子,这里是其中一次(另外两次参看太一七5和约一二28)。
附篇──天国
天国一词首次出现在第2节。这词在马太福音共出现了三十二次。若不全面理解天国的概念,根本无法正确明白马太的讲论。故此,这里先解释这词的定义和意思。
天国是神统治的界限,在这里,神的治权是被人认许的。“天”是指着神说的。但以理书四章25节有这样的阐述:“至高者”在人的国中掌权。下一节则提到“天”的原则。人在什么地方降服神的掌权,天国就在那里。
天国有两种解法。广义而言,指所有人承认神是绝对的统治者;狭义而言,指那些真正悔改归主的人。可用下列圆圈表示这概念:

凡宣称相信的人都在大圈内,包括所有王的真子民,和那些只囗称与他有关连的人,从撒种的比喻(太一三3~9)、芥菜种的比喻(太一三31、32)和面酵的比喻(太一三33)可见。因信主耶稣基督得重生的人在小圈内。从狭义的层面看,只有那些悔改归主的人方可进入天国(太一八3)。
归纳圣经中一切关于天国的经文,我们可按历史的发展,找到天国的五个独特的阶段:
首先,旧约曾预言关于天国的事。但以理预言神会建立一个国,那个国既不会被毁,也不会被别国的人掌管(但二44)。他又预知基督要来,永远握有万物的权柄(但七13、14;也参看耶二三5、6)。
至于第二个阶段,施洗约翰、耶稣和十二门徒曾提到天国快要来到,或说现在就临到(太三2,四17,一○7)。马太福音十二章28节,耶稣说:“我若靠着神的灵赶鬼,这就是神的国临到你们了。”路加福音十七章21节,他说:“因为神的国就在你们心里(或作在你们中间)。”国度在降世为人的王里面。我们稍后便知道,神的国和天国二名常常交替使用。
在第三个阶段,天国是过渡形式的。主被以色列国弃绝后便回到天上。即使主不在地上,但国却仍在,就是在凡承认他主权的人心中。他教训人的道德伦理原则,包括登山宝训,全都适用于今天。从马太福音第十三章的比喻,可看到天国的过渡形式。
第四个阶段可称为天国的显现。天国的显现是指基督在地上作王一千年。基督曾改变形象,这正是描写他来到地上作王的荣耀(太一七1~8)。耶稣在马太福音八章11节提到:“……从东从西,将有许多人来,在天国里与亚伯拉罕、以撒、雅各,一同坐席。”
最后的阶段是永远长存的国。彼得后书一章11节这样形容:“我们主救主耶稣基督永远的国。”
天国这词只在马太福音出现,而神的国却出现在其它福音书。这两个用语的意思没有差别,都是指同样的事情。例如,马太福音十九章23节中,耶稣说财主进天国是困难的。同样,马可福音(一○23)和路加福音(一八24)也分别记载了耶稣对神的国的论述(也参看太一九24,那里用了“神的国”)。
上文曾提到天国广义和狭义的意思。同样道理,神的国也有两种情况,这进一步证明天国与神的国都是同一回事。神的国包括真的部分和假的部分。从撒种的比喻(路八4~10),芥菜种的比喻(路一三18、19)和面酵的比喻中可见。狭义来说,只有真正重生的人方可进神的国(约三3、5)。
最后一点:国度有别于教会。基督一开始传道,国度就开始了;教会却在五旬节开始(徒二)。国度在地上进行,直至世界毁灭;教会却在地上进行,直至被提(基督从天上来到,把所有信徒带到天家,教会也就从地上被接到或迁移到天上──帖前四13~18)。教会将与基督一同再来到地上,教会要作基督的新妇。现在,真正在国度里的人,也同样是在教会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