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福音研经材料
目 录
出版序…………………………………………………………………2
使用说明 ……………………………………………………………3
概论 ……………………………………………………………………4
第一课 引言——传道前的预备
一1~13………7
第二课 传道工作剪影 一14~45……………………9
第三课 面对质疑(一) 二1~三6 …………………11
第四课 面对质疑(二) 三7~35……………………14
第五课 神国的比喻 四1~34 ………………………16
第六课 神仆的神迹 四35~五43 …………………19
第七课 差徒传道 六1~52……………………………22
第八课 转往外邦(一) 六53~七37………………25
第九课 转往外邦(二) 八1~26……………………27
第十课 首言受难 八27~九13………………………29
第十一课 再言受难 九14~50………………………31
第十二课 经耶路撒冷 十1~52……………………33
第十三课 耶路撒冷的事工
十一1~26…………36
第十四课 面对盘问 十一27~十二44……………38
第十五课 末世预言 十三1~37……………………40
第十六课 受难前夕 十四1~42……………………42
第十七课 捉拿与受害 十四43~十五15 ………45
第十八课 被钉十架 十五16~47 …………………48
第十九课 死里复活 十六1~20 ……………………51
研经指南…………………………………………………………… 53
出版序
校园福音团契的工作始于大学基督徒小组查经,承袭了英国学生团契(IVF)注重圣经的优良传统。三十多年来,校园福音团契训练同工们成为学生研经的带领者。近年来,同工有鉴于学生受多方思潮影响,同时在信仰方面的分辨仍极脆弱,深感根本解决之道,应是更深扎根于神的话,并实践神的话。
此系列研经材料,由校园资深同工,经询各方意见后编写,再经审核小组(由校园福音团契训练部圣经教师担任)审核,并请数位同工提供意见,最后编辑并由本人总校订后,正式出版。
甚盼校园中的基督徒,能善用此系列研经材料,于个人自修和小组查经讨论中,学习研读并遵行神的话,且能在校园中蔚为风气,期待这一批神国未来的中坚,能成为扎根于真理的信徒。
饶孝楫
于一九九五年十一月
使用说明
这是校园出版的系列自习、小组研经材料之一。盼望帮助未学过「归纳法研经」的学生,能操练它来研读圣经,同时也希望提供教会弟兄姊妹,在小组聚会中使用。盼望小组查经带领者,透过材料中所提供的分段观察与解释、归纳与应用的问题设计,可以帮助未曾学习归纳法研经者,一面查经,一面也学习研经方法。
本材料另附研经指南,提供一点思考方向,供使用者参考。这个部分主要是运用「上下文」的解经原则,并参考平行经文;至于字义和背景部分,则透过圣经工具书籍,及背景资料的书籍,稍加整理后,作简略的说明。
建议
给自习者:
1.若邀请数位有心操练归纳法研经的弟兄姊妹,组成一研经小组,平时自我研习,定时(如每两周一次)以少部分时间讨论解释性问题,大部分时间分享归纳与应用,效果会更好。
2.建议个人使用者,每周能以两小时(排入空堂)研读一课为目标,则大约一个学期可完成。
小组查经带领者:
1.有些课,题目可能略多,带领者可将一课分为两次使用。
2.每课查考之前,可按小组组员的状况,设计与主题相关的暖身题。
3.研经指南仅提供浅释,因此带领者,应尽量举组员能领悟的例子,再加说明。
概论
壹、引言
「因为人子来并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并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那位至尊、至荣的主耶稣,就是这样来到世上服事众人。本书即是从仆人的角度介绍耶稣基督。他的人生是一个服事、给予的人生,值得我们效法。
贰、导论
一、作者:马可。
1.马可——罗马名,意为铁锤。另犹太名为约翰,意为神的恩慈。
2.圣经提及作者马可之处:
马可福音十四章52、53节;使徒行传六章36、38节;提摩太后书四章11节;彼得前书五章13节。
3.生平大要:
家居耶路撒冷,出身基督化家庭,或由彼得带领信主(参彼前五13),虽然他不是耶稣拣选的使徒,但由于他家常被初代教会借用来聚会,又参加过海外宣道,前后做过巴拿巴、保罗、彼得的助手,因此他对于福音和耶稣生平的认识匪浅,本书据说是彼得口传,由他笔录成书。
二、受者:罗马人,至少写书的情境在罗马。
由书中的两个线索判定:
1.作者对书中的犹太名词均加以解释。
例:三章17节「半尼其」,七章11节「各耳板」。
2.经文中有一些拉丁语句。
例:四章21节「斗」,六章27节「护卫兵」。
三、写作时间:约为西元六十~六十五年。
四、写作地点:可能在罗马。
五、写作目的:
1.藉着许多耶稣生平事迹的描述,显明耶稣生平的历史性,驳斥当时幻影派人士,以耶稣为幻影而非实际存在的谬论。
2.指出耶稣是旧约预言的神仆(赛四十~五十)。
3.安慰,坚固在罗马皇帝尼禄迫害下的教会。
叁、内容
一、主题:神仆耶稣
二、大纲:
1.引言:神仆的预备(一1~13)
2.神仆的工作(一14~十三37)
a.加利利事工 (一14~九50)
(1)公开事工 (一14~八26)
(a)第一阶段 (一14~45)
(b)第二阶段 (二1~三34)
(c)第三阶段 (三35~五42
)
(d)第四阶段 (六1~八26)
(2)门徒训练 (八27~九50)
(a)首言受难 (八27~38)
(b)登山变像 (九1~13)
(c)医癫痫童 (九14~29)
(d)再言受难 (九30~50)
b.往耶路撒冷的路上(十)
c.在耶路撒冷的事工(十一~十三)
(1)进京
(十一1~13)
(2)面对质询
(十一14~十二44)
(3)末日预言
(十三1~37)
3.神仆的受难与复活(十四1~十六20)
a.受难前夕 (十四1~42)
(1)在伯大尼被膏 (十四1~11)
(2)最后晚餐
(十四15~26 )
(3)客西马尼园 (十四27~42
)
b.受难经过 (十四43~十五47)
(1)被捉拿 (十四43~52)
(2)公会前受审 (十四53~72)
(3)彼拉多前受审 (十五1~20)
(4)钉十字架
(十五21~47)
c.复活
(十六)
三、重要性:
1.可能是第一卷写成的福音书,也是其他福音书的参考资源。
2.提到受苦仆人的生命榜样,足够服事主的人效法。
四、特点:
1.写作风格写实,简洁,刻画详细生动。
2.特重行为的记载。
3.突显耶稣仆人的身分(无家谱、童年,只有工作记录)。
4.多叙述,少评论。
肆、参考书
林斯基(R.C.H.Lenski) 马可福音注释 道声
摩根(G.C.Morgon) 摩根解经丛书
活泉
金斯勒(K.F.Ross) 马可福音归纳式查经法
华神
蔡张敬玲
义仆耶稣
证道
第1课
经文
一1~13
主题
引言——传道前的预备
观察与解释
1.本段经文对施洗约翰有何描述?
2.这里为何要提及以赛亚的预言?施洗约翰是如何应验这个预言的?他如何介绍耶稣?意义为何?
3.耶稣为何要接受约翰的洗礼?洗礼后的现象,可做何解释?这些现象对耶稣和旁观的约翰有何意义?
4.试探的意思为何?耶稣为何要接受撒但的试探?
归纳与应用
1.本段经文提及耶稣开始传道前,上帝为他做的准备工作,请整理这几件准备工作的意义和目的。
2.若我要承担神所托付给我的工作,我应如何预备自己?
3.在生活中,我会惧怕撒但的试探吗?可以怎样面对而得胜?
第2课
经文
一14~45
主题
传道工作剪影
观察与解释
1.请从本段经文,找出福音的内容?
2.耶稣呼召门徒目的是什么?「得人如得鱼」是什么意思?门徒回应他呼召的行动有何含义?
3.文士是谁?「有权柄」是什么意思?为何耶稣的教训有权柄?
4.鬼附者喊叫的话是什么意思?耶稣赶鬼显明什么信息?
5.耶稣所行的神迹带来什么结果?他如何面对众人的求助?为什么?
6.大麻疯是一种怎样的病?患者和平常人有何不同?耶稣对待这个患者的态度,会带给他什么感受?
归纳与应用
1.请写下本段经文中,你对耶稣的印象。
2.本段经文是耶稣传道的缩影,请归纳出他的传道生涯包括哪些工作?
3.本段经文提及耶稣有那些权柄?耶稣的权柄在你的生命中占有多少份量?
4.耶稣说:「我是为这事出来的」。请思想神所托付给你的使命为何?你会像耶稣一样的义无反顾吗?
第3课
经文
二l~三6
主题
面对质疑(一)
观察与解释
一、医治瘫子(二1~12)
1.为什么耶稣先赦免瘫子的罪,才医治他?
2.在本段中「得医冶」和「罪得赦」何者容易,耶稣为何要询问反对者?
二、呼召马太(二13~17)
1.为什么文士和法利赛人会批判耶稣和税吏吃饭的事?耶稣的答覆是什么意思?
三、质问禁食(二18~22)
1.禁食的意义为何?
2.耶稣答覆文士和法利赛人有关禁食的质问,他用了三个比喻,是什么意思?
四、干犯安息日的控诉(二23~三6)
1.安息日是怎样的日子?在两段经文中,耶稣如何干犯犹太传统所定安息日的规矩?
2.请解释耶稣答覆「人子是安息日的主」,是什么意思?
归纳与应用
1.本段经文耶稣的传道生涯,开始面对一些反对。试着整理这些反对的因素;并整理耶稣如何答覆这些反对。
2.在你的生活中有一些事情是神要你做的,却遭致反对;你如何处理这些状况?
3.请反省在你的信仰中,有那些状况是拘泥于表面规条,却忽略甚至伤害到信仰的精神呢?
4.什么是我生活中的「旧皮袋」和「旧衣服」呢?在信主后,还有哪些旧包袱是我应该丢弃的?我应该如何面对?
第4课
经文
三7~35
主题 面对质疑(二)
观察与解释
一、设立门徒(二7~19)
1.耶稣为什么要从众多的跟随者当中,特别找出十二个门徒来?在这里耶稣对这十二个人有何要求或期待?
二、神子或鬼王(二20~30
)
1.别西卜是谁?文士为何说耶稣是靠鬼王赶鬼?
2.耶稣的回答是什么意思?「亵渎圣灵」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么严重?
三、属灵亲人(二20、21、31~35)
1.耶稣的亲人为何要拦阻他?
2.耶稣如何回答?为什么?
归纳与应用
1.在本段经文中呈现人对耶稣的工作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你能归纳出那两种反应吗?
2.你是耶稣的门徒吗?生活的表现像耶稣的门徒吗?对你而言,「和他同在、和他同工」是什么意思?
3.在生活中,什么样的成见或盲点,会导致你对神、人或事有一些偏差的观念?
4.在信仰上,你曾遭遇亲人的反对吗?你当如何面对?
第5课
经文 四1~34
主题 神国的比喻
比喻研读
比喻的类别:
耶稣讲的比喻,就性质而言,大致可分为两类:
1.听了就明白的比喻:这类比喻的目的,是为使所教导的真理更易了解。
2.需要加以解释的比喻:
耶稣讲天国的比喻时,听者不明其义,除非有心者再加以探究,耶稣才再加以解明。因此对那些无心者,天国的道理,是隐晦的。耶稣用此类比喻正是要显出犹太人信仰的光景(太十三10~16)。
解释比喻的原则:
1.先分辨比喻的类别,再掌握比喻要强调的教训,或神国的真理。
2.比喻都常只有一个重点,通常不注重每一个细节。
3.从比喻中,找出对应的角色。例如:在凶恶园户的比喻中(太廿一33~41),凶恶园户对应祭司长的法利赛人,家主之子对应耶稣。
4.止于当止,不必穷推,找出最自然的意思,即从上下文,耶稣自己对比喻的诠释、或比喻中对话的线索,来寻找比喻可能要呈现的重点。
5.最好能了解所用的素材之文化背景。
6.避免用比喻来作教义的基础。
观察与解释
1.请参照上面的比喻研读指引,试着解释几个比喻的意思:
(1)撒种(四1~20)
(2)灯(四21~25)
(3)种子成长(四26~29)
(4)芥菜种(四30~32)
2.你认为耶稣使用比喻来解说神国道理的目的为何?
3.耶稣对寻求真理者的态度,有何提醒?
归纳与应用
1.从这些比喻的解释,使你对神国有何认识?
2.试着反省你在追求真理时的态度如何?
3.你认为神国的拓展和你有怎样的关系?
第6课
经文
四35~五43
主题
神仆的神迹
观察与解释
一、平静暴风(四35~41)
在暴风大浪中,门徒的反应如何?耶稣行此神迹的用意为何?
二、格拉森赶鬼(五1~20)
1.被鬼附的这人,有什么异于常人的表现?
2.耶稣为什么会准许鬼进入猪群?
3.格拉森的人为什么看到鬼附之人清醒过来,却反要耶稣离开那里?
三、血漏的妇人与睚鲁的女儿(五21~34)
1.血漏是种什么样的病?为什么血漏妇人一摸耶稣即得痊愈,其他人推挤耶稣却得不到什么?
2.耶稣难道不知道谁摸他吗?他为何要把那妇人找出来?
3.为什么耶稣说这女孩是睡了,不是死了?为何要将众人赶出房间,只留下三个门徒和睚鲁?
归纳与应用
在本段经文中,耶稣共行了四个神迹——
1.试着以「神迹」为角度,整理有关的信息:
例:行神迹的范围
行神迹的目的
认识行神迹的主
2.在你的人生中,曾遭遇怎样的风暴?你如何解决?耶稣是否参与在你人生的路程中?
3.耶稣说「人若赚得全世界,却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何益处?」,而我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如何看人的价值?
4.每一次我接近耶稣时,我的态度和动机是什么?是像那群推挤的人群,或是渴求医治的妇人?
5.你有没有面临毫无盼望的状态?那时你如何能持守对耶稣的信心?
第7课
经文
可六1~52
主题
差徒传道
观察与解释
一、被本乡厌弃(六1~6)
为什么耶稣会被本乡的人厌弃?为什么他不得行什么异能?
二、差遣门徒(六7~13)
请整理耶稣差遣门徒时,嘱咐他们的要点,这些嘱咐有何含义?
三、施洗约翰被杀(六14~29)
1.施洗约翰为何要阻止希律娶希罗底,而遭致被杀?
2.为什么希律王本来尊敬施洗约翰,最后却处死他?
四、五饼二鱼(六30~44)
1.耶稣和门徒本是要去旷野休息的,为什么耶稣会没休息反而又教训众人,行神迹?
2.耶稣对门徒说:「你们给他们吃吧!」是何含义?
五、耶稣在海而上行走(六45~52)
1.耶稣为何要叫门徒先上船,自己散开众人后,又独自去祷告?
2.第52节是什么意思?
归纳与应用
1.本段经文中,你对耶稣有何认识?
2.今日耶稣对你有什么托付?从耶稣差追门徒的经文来看,对你在传福音的原则、方法、结果……有何借镜之处?
3.从施洗约翰、希律身上,你学到什么?有何可效法及作为警戒的?
4.在你的周围,也有「没有牧人的羊」吗?如果耶稣也对你说:「你给他们吃吧」,你会做什么?
第8课
经文
六53~七37
主题
转往外邦(一)
观察与解释
1.古人的遗传是什么意思?法利赛人责备门徒的根据是什么?
2.面对法利赛人的责备,耶稣的答辩和责备的要点是什么?
3.耶稣怎么好像说出了伤人自尊的话?为什么妇人的回答引致耶稣的赞赏?
归纳与应用
1.在我们信仰中,也有不少的礼节仪文,是否也犯了法利赛人的毛病?
2.面对这个充满各种心灵污染的时代,要如何逃避「污染」?
3.你有过信心面对考验的时候吗?当面临考验时,你如何持守对主的信心?
第9课
经文
八1~26
主题 转往外邦(二)
观察与解释
1.请比较八章1~10节的神迹,和六章30~44节五饼二鱼的神迹有何异同?
2.在八章1~10节中,耶稣主动的行神迹;为什么11~13节却拒绝法利赛人求神迹?
3.「法律赛人的酵」和「希律的酵」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耶稣说要防备他们?门徒又为何不明白?
4.耶稣医治瞎子的过程有何意义?
归纳与应用
1.在生活中,我敏锐于别人的需要吗?有什么具体的行动,使我在生活中,能做一个供应人需要的人?
2.在对神的信仰上,我们有那些「存着成见的怀疑」吗?我当如何对神有完全的信心?
3.我是否像门徒一样,对主的话是「愚钝」的?当如何才能听见和明白主的心意?
第10课
经文
八27~九13
主题
首言受难
观察与解释
一、八27~37
1.耶稣问门徒什么问题?为何耶稣禁止他们告诉人?他们又如何回答?
2.请整理耶稣对他自己受难预言的内容?彼得为何会劝阻他?
3.耶稣对跟从他的人的教导为何?是何含义?
二、九1~13
1.摩西和以利亚为何在这山上向他们显现?他们谈些什么?
2.当彼得说完话后,天父所说的话有何含义?
3.预言中的「以利亚」是谁?试将此人和以利作一比较。
4.「登山变像」这件事,对三个门徒的含义是什么?
归纳与应用
1.从本段经文起,耶稣开始对门徒实施最后的训练。试整理这个训练的重点和方式。
2.「你们说我是谁?」请问在你的生命中,你认为耶稣是谁?你的认知和你的生命、生活的表现,相符吗?
3.你深知所信的吗?有那些经历或根据,使你确认这个信仰为真?
4.耶稣对跟从他的人的要求,也给你怎样的提醒?请写下你的立志和具体行动。
第11课
经文
九14~50
主题
再言受难
观察与解释
一、赶出哑巴鬼(九14~29)
1.整理鬼附小孩的状况,这可以使我们对魔鬼有何认识?
2.第19节,耶稣为何这么说?
3.门徒已经蒙主赐权柄了,为何不能赶出那鬼?
二、再言受难(九30~50)
1.为何门徒听了耶稣受难的预言后,会在路上争论谁为大?
2.按主的观点,神国里怎样的人,才算位份大?
3.请整理41~50节,耶稣教训的内容。这和前面的教训有何关系?
归纳与应用
1.本段经文中,耶稣继续门徒训练的工作,请整理出他训练的要点。
2.在信心的状况上,你像小孩的父亲或是门徒呢?
3.耶稣对于「成就」的教导,明显和这社会的教导不同;请根据耶稣的原则,订定你在生活中,该努力的目标。
4.在你现今的生活中,有什么事会叫你「跌到」?你该如何面对?
第12课
经文
十1~52
主题
经耶路撒冷
观察与解释
一、辩论休妻(十1~12)
1.摩西的吩咐是什么意思?
2.耶稣的主张和摩西的吩咐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二、小孩祝福(十13~16)
耶稣说:「要承受神国,不像小孩子就不能进去」是什么意思?
三、少年求道者(十17~31)
1.这人是怎样的一个人?他求什么?
2.第18节中,耶稣的答覆是什么意思?
3.为什么耶稣要求人变卖所有的跟从他?而那人又为什么忧愁的走了?
4.耶稣所说的「有钱人进神国很难」是什么意思?富人真的很难进神国吗?
5.耶稣提及舍弃所有跟从主的人,有何奖赏?
四、三言受难(十17~31)
1.在35、36节中,雅各、约翰何以有此要求?耶稣的答覆是什么意思?
2.请整理耶稣对门徒教训的内容及其意义。
五、医治巴底买(十46~52)
耶稣对待巴底买和众人对待他有何不同?其中有何含义?
归纳与应用
1.试着整理本段经文中,有关神国的道理。
2.从本段经文中,你对耶稣有何认识?
3.请比较32~34节中,耶稣第三次受难的预言和前两次有何异同?
4.在这个婚姻观混乱的世代,你对婚姻的看法是什么?你能同意并实践耶稣对婚姻的教导吗?
5.在你的生命中,有没有什么心爱的事物,拦阻你跟从神呢?你如何面对及处置呢?
6.耶稣谦卑服事人的榜样给你什么样的提醒?请在最近找到一些服事别人的机会,并执行它。
第13课
经文
十一1~26
主题
耶路撒冷的事工
观察与解释
1.试着找出7~10节中,众人欢迎的含义?
2.耶稣为什么要用这么公开的方式进耶路撒冷,有什么特殊的含义?
3.犹太人在圣殿中作那些事?耶稣为什么对这些事那么生气?
4.耶稣行神迹,使无花果树枯干的含义为何?和洁净圣殿有何关系?
归纳与应用
1.我所信的耶稣是怎样的一位呢?我会像群众一样,对他的认识「似是而非」吗?
2.耶稣对虚有其表,非常痛恨。试反省在我的信仰生活中,有那些「虚有其表」的样子?
3.耶稣对罪恶绝不妥协;在你的生活中,你对罪恶的态度,也像主耶稣那样吗?
第14课
经文
十一27~十二44
主题
面对盘问
观察与解释
1.十一章28节中,文士和法利赛人质问耶稣什么?
2.耶稣讲这个葡萄园的比喻的重点是什么意思?
3.关于纳税的问题,何以能陷害耶稣?耶稣回答的意义是什么?
4.撒督该人在有关复活的问题方面有什么错误?耶稣如何证明复活是真实的事?
5.律法的总纲和精神是什么?当文士同意耶稣的回答时,耶稣为什么说你离神的国不远了?
6.耶稣责备文士的内容是什么?请比较寡妇和文士行为的不同和优劣?
归纳与应用
1.在本段经文中这些犹太当权者,有什么可供我们作为鉴戒的?
2.你现今服事的权柄也从天上来吗?这对你面对事奉有何意义呢?
3.犹太当权者,听完葡萄园的比喻,竟想捉拿耶稣;而我们在有罪或软弱时被指正,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
4.从纳税的回答中,我对国家社会,有怎样的责任?
5.我深信复活的真理吗?这个信念对我的意义是什么?
第15课
经文 十三1~37
主题
末世预言
观察与解释
1.从1~4节,找出耶稣在本章所预言的是那些事情?(参平行经文廿四1~3)
2.「行毁坏可憎的」是指谁?第14节是什么意思?
3.从无花果树学比方是什么意思?
4.为什么「那日子」连子也不知道?神为什么不让人能预先知道那时间?
5.在本章中,耶稣要人如何等候他的再来?
归纳与应用
1.一般解经家认为,本章的预言是谈到「耶稣再来的预兆」,和「耶路撒冷在主后七十年被毁」的事。试整理这两件事发生之前,有什么征兆和现象。
2.面对末世的现象,信徒应有的态度是什么?
3.你相信耶稣会再来吗?这个信念和你现今的生活有什么相关呢?
4.这个世界充满了天灾人祸,教会的处境似乎极为困难。你用什么样的态度来看待这些事?请分享,你从信仰基督而来的历史观和世界观。
第16课
经文
十四1~42
主题
受难前夕
观察与解释
一、香膏浇主(十四1~11)
1.女人用香膏膏主,为什么有几个人会心中不悦?
2.针对他们的不悦,耶稣说了什么?为什么耶稣说那女人所作的是件美事?
3.为什么普天下传福音时,都要述说这女人的作为?
4.犹大为什么决定出卖耶稣?
二、逾越节的晚餐(十四12~31)
1.耶稣为什么要先预言有人要卖他?
2.耶稣在逾越节的晚餐中,说了什么?各代表什么意思?
3.第25节是什么意思?
4.为何耶稣要预言门徒和彼得的失败?
三、客西马尼园的祷告(十四32~42)
1.从耶稣的祷告内容中,请试着去体会,耶稣面对十架的心情?为什么他会那么惊心、忧伤?
2.耶稣对门徒在祷告上的勉励为何?
归纳与应用
1.这女人比别人对主的死更加敏锐,你对主的心意或作为是敏锐或迟钝?如何让自己更敏锐于主的心意?
2.比较犹大和这女人:因不同的「价值」取向,带来不同的人生抉择。请检讨你的价值观。
3.在现今的生活中,你可以为主做什么「美事」?
4.无论你的教会是否常举行圣餐礼拜;但「记念主的受死」是你生活中的常事吗?
5.你有过失败的经验吗?你如何面对自己的失败?
6.从耶稣祷告的榜样中,你对祷告有何新的认识?
第17课
经文
十四43~十五15
主题
捉拿与受审
观察与解释
一、在园中被捉拿(十四43~52)
1.犹大用亲嘴做暗号,你想耶稣有什么感受?
2.耶稣在48、49节中,所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二、会前受害(十四53~65)
1.他们对耶稣的控告,为何无法成立?这显示什么意义?
2.面对他们的控告,耶稣的态度如何?为什么?大祭司如何使耶稣被定罪?耶稣为什么一定要回答有关「身分」的问题?
三、彼得否认主(十四66~72)
彼得如何一次又一次否认主?为什么?鸡叫以后,他的心情如何?你想这让他学到什么教训?
四、彼拉多前受审(十五1~15)
1.犹太人在彼拉多面前控诉耶稣的罪名是什么?受审时,耶稣写何不回答彼拉多的问话?
2.彼拉多为什么要推出耶稣和巴拉巴,让百姓择其一来释放?百姓又为什么会宁可选择巴拉巴呢?
3.彼拉多为什么最后同意钉耶稣于十字架?由此你对他有何认识?
归纳与应用
1.试着整理耶稣从被捉拿到定罪的经过。
2.请写出你从本段经文中对耶稣的认识?
3.彼得的失败对他是个极大的打击,你有类似的经验吗?你如何从那样的状况中走过来;彼得后来能站起来重新跟随主,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4.耶稣曾先后被他的门徒出卖;你也有过被出卖的经验吗?你如何看待那些出卖你的人呢?能饶恕他们吗?这段经文给了你什么提醒?
第18课
经文
十五16~47
主题
被钉十架
观察与解释
一、被钉(十五16~32)
1.耶稣在被定罪后,遭受怎样的凌辱?为何如此,有何意义?
2.拿没药调和酒给耶稣有何作用?耶稣为何不受?
3.耶稣在十架上受到那些讥笑,他可不可以救自己呢?当他听见这些人讥笑他时,你想他有何感受?
二、断气(十五33~41)
1.耶稣大声喊叫的内容有何意义?
2.为何在耶稣断气时,圣殿的幔子裂为两半?
3.百夫长为何会有第39节的感叹?
三、埋葬(十五42~47)
1.亚利马太的约瑟为什么去埋葬耶稣的尸体?他这样的行动要付出什么代价?
2.请整理安葬的经过。
归纳与应用
1.耶稣在被钉十字架的过程中,遭遇了什么痛苦?看了这些经过后,你有什么感想?
2.从耶稣被钉的过程中,找出他死的含义。
3.在耶稣钉十字架的过程中,旁观的人有何反应?如果你在现场会有何反应?现在身为两千年后的旁观者,你又会有怎样的反应?
4.约瑟为了埋葬耶稣要付上代价,你曾为了服事主,付上过什么代价?
第19课
经文
十六1~20
主题
死里复活
观察与解释
1.几位妇人去探墓的目的是什么?他们遇见了什么事?当他们去告诉门徒时,门徒的反应是什么?
2.为什么第一次听见耶稣复活的人,他们的反应都是不信或害怕?
3.耶稣对门徒托付的使命和应许是什么?
4.受洗在一个人得救的事上,所占的地位是什么?
归纳与应用
1.请整理本段经文中,每一次耶稣显现的过程。
2.主的复活,对你今天生活的意义是什么?
3.主托付门徒的使命,是否也己托付给我们了呢?我们用什么态度来回应主给的使命?
研经指南
第1课
观察与解释
一、对约翰的描述
1.在旷野施洗。
2.传悔改的洗礼,使罪得赦。
3.工作极有果效(有许多人去接受他的洗礼)。
4.穿驼骆毛衣,腰束皮带,吃蝗虫野蜜。
(他的穿着像以利亚,食物则是一般旷野游者的食物,印证他来自旷野)。
二、
1.以赛亚的预言指出,弥赛亚来到之前,必有先锋来到,作者在此指出施洗约翰就是那先锋,藉此建立约翰对耶稣见证的权威性。
2.先知预言弥赛亚来之前,有先知来预备他的道,其意即预备人心。约翰传悔改的道,为人行洗礼,使人心悔改,即是预备人心,再由他口中见证耶稣,先确立了他在人心的地位。
3.约翰对耶稣的介绍
(1)能力比他更大。
(2)当时连奴隶也不配替人解鞋带,因此显示他和耶稣的身分相差太远。
(3)用圣灵施洗
根据约翰福音七章38~39节,使徒行传一章5节,二章38节,可知此处是指五旬节,上帝赐下圣灵而言。
1.从马太福音三章来看,耶稣回答约翰说:「尽诸般的义」;义或作礼。他道成肉身,表明向有罪的人认同。如今站在人子的地位,尽诸般的义,接受洗礼。
2.从所说的内容出处看,说话的声音应来自天父,他的见证再次确认耶稣的身分,并且表明天父对他的爱,是在他的工作之先,而圣灵的降临显明神和耶稣同在,也带来他事奉的能力。
3.天父对耶稣身分的见证,使约翰再次确认耶稣的身分,使其见证更加有力(约一32~33),也让耶稣对自己的身分和使命更加确认,帮助他面对日后的试探。
四、「试探」原意为考验;来自撒但的称试探,为要攻击人,引诱人离开神,偏离正路。耶稣在开始传道前,先站在人的位置上,接受试探的考验,正因为他经历了试探,所以他能体恤人的软弱(来四25)。
归纳与应用
1.耶稣开始传道前的预备
(1)先锋:预备人心——使人心柔软。
——介绍耶稣(主角)。
(2)受洗:确认身分,得着能力。
(3)受试探:通过考验。
2.~3.略。
第2课
观察与解释
一、福音的含义
1.按字义,福音原意:「好消息」。这里特指从神而来的好消息。
2.当时犹太人所期待的好消息,是弥赛亚会来建立一个政治性的神国。
3.按耶稣传福音的内容,福音的核心应该是神国的临到;「神国」的基本含义,在于神的统治和掌权(参诗一○三19,一四五10~13)。
当耶稣来到世上,就是带来神的国(参路四16~21);但要等耶稣再临,神的国才会完全实现(启十一15)。这和犹太人对弥赛亚的工作内容和对神国内涵的认识,并不相同。此外耶稣也提及悔改和相信的事;所以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归纳:神国的临到是福音的核心,悔改和相信是人应有的回应。
二、
「来跟从我」有来作我的门徒的意思。当时的拉比都有一群跟随者,向他们学习,效法他的榜样,跟从他的志业。从耶稣的一生来看,他的工作是得人,呼召人进入神的国,他要门徒也继承他的工作,得人如得鱼。
这两对兄弟必需放下他们原有的事业,也可能长期不能在家里,因此必需向家人告别。
三、
1.文士是当时研究律法、教导律法、为律法的实行作诠释的人。
2.「有权柄」大概是指那人带有折服人,使人愿意顺服的力量。
3.耶稣的教训有权柄最主要的原因是,他是神所差来的爱子,具有从神来的权柄;再加上他的教导,不是教条式的;而且他对律法的诠释十分生动、具折服力。
四、
1.鬼附者的喊叫实际上是污鬼所说的话,他们的话显示出他们清楚耶稣的身分,且他们惧怕。
2.耶稣赶鬼的信息:他超越了撒但的权柄,而他的来到也败坏了撒但的权势。
五、
1.他行神迹的结果:他的名声传开,许多人来求助。
2.如果以当时众人争相找他的状况,他大可在该地定居(开业),但他选择离开那里,因为他知道天父所交付的使命,是到各地去传道,他不能被一时的虚荣冲昏头,而独留一地。
六、
1.大麻疯在当时被认为是无药可医的皮肤病,且会传染;患者遭病毒侵袭到的地方会麻痹,没有知觉,因此易受伤而无感觉,使伤处加剧。今证实是神经系统出问题;传染途径乃是藉伤口体液接触,而非皮肤接触所致。
2.因此当时若有此症必需和人群隔离,遇见人需要大喊「不洁净」示警,常有「被弃绝」的心灵伤害。
3.因此当耶稣愿意医治他、不避讳的摸他,那种爱、接纳,带给他的是何等大的安慰。
归纳与应用
1.本段对耶稣的叙述让我们看见:
·他很忙碌且努力
·他懂得在忙碌中抓住亲近天父的时间
·他有权柄
·他满有怜悯
·他不在乎虚名,他看上帝的旨意,远胜过人给的拥戴。
2.耶稣工作的内容:
·传福音
·呼召门徒
·教训人
·行神迹——医病、赶鬼
3.耶稣的权柄显明于:
·赶鬼——胜过黑暗权势
·医病——掌握自然律
·教训——折服人心
4.略。
第3课
观察与解释
一、
1.耶稣不仅关注他身体上的需要,更关注他灵魂的需要。而耶稣面对一群质疑他身分权柄的文士,耶稣以先宣告赦罪而后医治,来证实他有从神而来的赦罪权柄。
2.从一般人的角度来看,「罪得赦免」只需宣告;「起来行走」却需马上看到结果,后者似乎比较难。耶稣在此是用叫瘫子起来行走的「神迹」,显明他不是一个说僭妄话的罪人;相反的他是神所差来的爱子,有从神而来的权柄,赦免人的罪。
二、
1.因为他们认为税吏、罪人都是没有遵行律法的人。与他们分离,表示自己看重律法,不屑与违背律法的人为伍。他们不能理解耶稣竟然和他们同席!
2.耶稣在回答中指出有罪的人需要,正因他们有罪,才需要被导正,而不是先被审判;而耶稣也指出他要和他们在一起,才能真正帮助他们。耶稣的答覆也隐含;自抬身价,不认为自己有罪的人,也不会认为需要医治(赦免),因此得不到医治(赦免)。
三、
1.禁食表示刻苦己心的敬虔行为(赛五十八3~9)。
2.在旧约律法只规定一年一次在赎罪日禁食,为罪痛悔。后来犹太人增添了其他国难日的禁食时间(斯九31、亚七5)。在耶稣的时代,法利赛人有每周禁食两次的习惯(路十八12)。施洗约翰的门徒可能是藉禁食表达他们的悔改。
耶稣用第一个比喻直接回答他们的质询,犹太人的婚姻习俗,新郎和陪伴之人前往迎娶新娘,迎娶回来,他们要一同欢乐七天。因此这个时候,应当是欢乐的时候,若有哀伤的表现是不适宜的。从禁食的缘由和耶稣的回答显示,禁食有其意义和精神,实行时也当符合其精神,而不当作为一个规条来遵守,且以此评断是否敬虔。
耶稣所说的另两个比喻:
(1)背景:新布是未经缩水的布,若将未经缩水的新布,缝在旧布破洞上,洗衣服时,新布会缩水而再将衣服拉破,新酒仍在持续发酵中,而旧皮袋已失去弹性,因此将新酒装在旧皮袋中,发酵的新酒便会将无弹性的皮袋撑破。
(2)含义:用旧的架构或传统来承接新的形式,会有格格不入之处;除非旧的架构本身也有一体质的更新,上述对禁食的看法即为一例。法利赛人固守仪文主义,只在意有没有遵守仪节。耶稣所带来的天国信息是讲究精意的,因此和法利赛人的观念格格入。
四、
1.在十诫中,提过当守安息日;在犹太人对律法的解释中,就制定了很多在安息日不可做的事。例如:安息日不能医治病人,只能维持他的病情不恶化;也再一次显示法利赛人只守表面规条,忽略了律法精神的弊病。这里的两件事,都是干犯了犹太人制定的律法规条。门徒掐麦穗在法利赛人看来,形同收割,就是在安息日工作;另一件事则是在安息日治病,也是不被允许的。
2.耶稣答覆的含义:
亚希米勒的例子:关怀人的需要,比死守规条更重要。后来耶稣在医治枯干手的人之前的问话,其意义也是类似,是说「如果为了守安息日的规定,而害了人的性命或使人多受苦楚应不应该呢?」27、28节的意思是说,神设立安息日的目的是使人得好处,而不是来束缚人。
在此耶稣显示律法的目的是帮助人,使人更爱神,更爱人;但当时法利赛人对律法的解释反而变成对人的束缚,并且只有表面的空壳,失去了真正的精神。
归纳与应用
1.文士和法利赛人反对耶稣的理由:
(1)耶稣一再触犯了他们所拘泥的传统
(2)耶稣宣称「人子在地上有赦罪的权柄」。旧约几位先知如以西结、但以理都曾被称人子,因此耶稣自称「人子」时,并非宣告自己是神的儿子(虽然他是),文士法利赛人也不会有此误解。他乃宣告他有从神而来的赦罪权柄(因为只有神有赦罪的权柄)。但他们看耶稣一再触犯津法,认为他怎可能是神所差来的,而有权柄代表神宣告赦罪?因此认为耶稣宣告赦罪,是说僭妄的话。
2.~4.略。
第4课
观察与解释
一、
耶稣要训练一些人,成为初代教会的奠基者,他们是耶稣从死里复活的见证者;「十二」是以色列支派的总数,耶稣设立的人数是十二位,表示他重建的百姓是真以色列国。
在本段经文中他要求的是——
「常和他同在」:这样才能和他有亲密的关系,从他得着造就。
「差他们去传道」:托付他们使命,使他们和他同工,给他们权柄赶鬼。
二、
1.
(1)别西卜即指鬼王撒但。这个名字可能源自巴力西卜(意蝇之王),或源自别西布(意住所之王或高地之王)。
(2)犹太人知道赶鬼若不是出于神,就是靠更大的鬼(尤其是鬼王)。而这批由耶路撒冷来的文士,不愿承认耶稣是神差来的,因此他必是靠鬼王赶鬼。他们是在又疑又忌之中出此恶言。因为耶稣说话行事都有能力,震动当时的犹太社会,众百姓认定他就是神所差来的弥赛亚。而当时的犹太教领袖文士,以其分辨真假先知的权责,认定耶稣的出生、背景低下,又不按律法规条行事,怎会是神差来的?且他们忌恨耶稣取代了他们在百姓中教导的权威,他们不像尼哥底母那样虚心求教,反倒出此恶言亵渎圣灵。
2.耶稣的回答指出这个推论的荒谬性,即「自家的人怎会相争?怎可能鬼赶鬼?」
此外从耶稣所说的「壮士的比喻」,指出他赶鬼的行动,显示撒但的权势已被压制,神国已在地上奠基。
从立即的事件来看,耶稣指文士的反应就是亵渎圣灵;由其行为可理解为:明明已经很清楚的看见神的作为,却仍故意排拒之,甚至将之视为鬼的作为。
三、
1.主要的原因在于他们不了解他所做的;不能理解为何他要做这些事,且是不顾性命的做;也害怕他做了这些事得罪权贵;虽然他们是出自关怀,却显然不能体察耶稣的心情。
2.耶稣的回答不是表示他不认他的家人,耶稣的回答只是一种感叹,感叹他的亲人和他有那么亲密的关系,却不了解他。然而他在此指出「凡遵行神旨意的人」,是神真正的儿女,和他有属灵的亲密关系。
归纳与应用
1.耶稣的工作一方面吸引许多人来跟随他,另一方面也遭致一些反对和不谅解;所以即使连耶稣工作的果效也是如此,那么我们在传福音时,会遇到这样的反应,也就不足为奇了。
2.~4.略。
第5课
观察与解释
一、
撒种
1.根据耶稣自己对本比喻的解释是:
神国的道所造成的反应,好像撒种撒在不同的泥土一样,会有不同的回应。
在此提到四种回应:
·没有接受。
·虽有接受,但因基础不够,一旦遭遇患难时就跌倒。
·被世上的事情迷惑而不能结实。
·领受而结实。
其含义是:神国的道能否在人的身上有长远的功效,在于当事人的反应;虽然神国的道会遭人抗拒和排斥,但仍会有人接受、持守,并且产生极大的果效。
2.灯
灯的作用就是要发光,不要被隐藏;灯的光也必然会发出光亮来,是无法隐藏的;神的国有如一盏灯,要成为这个世界的明光,照耀黑暗的世界。
3.种子成长
神国的发展好像种子的成长,种子的里面含有生命。因此不假外力,它必然生长,且它按照正常的过程生长,至终结实、收割。因此,比喻显示,神国的发展是必然的,有其过程,最后也必定带来美好的收割果效。
4.芥菜种
芥菜种原本很小,最后发展成很大的树;神国的发展也是如此,开始时似乎微不足道,最后必然发展而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耶稣的这四个比喻是论及神国的临到及发展状况,在耶稣当时是对神国扩展的预言;而从我们现在的角度来看,可以从教会历史来印证耶稣的比喻。
二、比喻
比喻的目的,是透过我们熟悉的具体事物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并且透过这种生动,特殊的表达方式,来激发有心人的探求和回应。但是耶稣在这里也指出,由于神国的道理,只给那些有心探求的人明白,因此他使用比喻,也另有一个目的,就是相对于无心追求的人,比喻的使用具有隐晦神国道理的作用(太十二10~16)。
三、
针对寻求真理的态度,耶稣透过另一个比喻来提醒:你用什么态度来领受神国的信息,就会从神那里得到相对应的待遇。
归纳与应用
1.从比喻中所诠释的神国的道理
(1)神国的临到和扩展
·神的国临到人心,会造成不同的反应。虽然会遭到一些人的抗拒和排斥,但仍有一些人接受。
·由于有神的生命在其中,神的国自然会发展,并且神国的扩展有其步骤。
·神国初临到时,虽然是微小的,终必大大发展,造成极大的影响力。
(2)人对神国的回应
·神国的临到虽然会遭遇到人的排拒,但仍会被一些人接受。
·人若要丰富领受神国的信息,必先存着渴慕追求的心。
·当人领受神国的信息后,有责任将之见证出来。
2.~3.略。
第6课
观察与解释
一、
1.从门徒对耶稣的呼求,竟带着抱怨的语气,可见他们一定非常害怕。
2.耶稣行此神迹的意义
(1)显示他对天候,自然具有权柄,在旧约中,常透过神在自然界中的权柄,显示神是宇宙主宰,如:平静风浪的能力(诗六十五7,一○七29、32),而耶稣所做的正和此相仿,显示出他的身分。
(2)整个神迹的另一个意义在于:
当门徒有耶稣同行时,虽然难免遭遇风浪,仍得安稳。
二、
1.这位鬼附之人的表现
(1)住在坟墓
(2)没有人能捆住他
(3)痛苦发泄,不受拘束
(4) 伤害自己
(5)害怕耶稣
可以显示出他不能自我控制,且会自我伤害,也极其痛苦;一个鬼附者的景况极为悲惨,这也显示魔鬼的作为是要伤害人。
2.这些猪可能是外邦入养在边界,要供应偷吃猪肉者的需要的;无论如何,两千头猪价值不菲,显示耶稣看一个人的价值,过于两千头猪。
3.可能他们怕耶稣继续在那里会使他们遭受更大的损失,奇怪的是他们一直不为那人的苏醒而庆幸。
三、
1.血漏是一种妇科病,在旧约律法中将之视为不洁净的(参利十五)。这样的规定原来只是基于卫生考量,但逐渐患此病者就被隔离,轻视和羞辱。这位女人得此病十二年,许多医生束手无策,她看病受苦,久病不愈,真是集羞辱、孤单、绝望于一身。
这位妇人得医治的原因,一方面当然是主耶稣要医治她,另方面是因为她期待被医治,也相信耶稣能医治她。而众人虽拥挤在耶稣身边,也许只是好奇或凑热闹罢了。
2.耶稣是无所不知的神,其实耶稣一定知道摸她的人是谁;由于妇人长期的患有血漏之症,使得她受了很多心灵的苦和羞辱。耶稣这样做,一方面是要在众人面前公然宣告她的病痊愈,另一方面也是藉此在众人面前赞扬她。
3.耶稣在叫拉撒路从死里复活前,也说他是睡了,似乎耶稣透过这样的表达,暗示人将来要从死里复活的事实。
耶稣在十二门徒中,特别要彼得等三人,对他的事工有特别深入的认识和见证。因此,赶出了闲杂人等,仍要他们三人留下来观看,并见证他叫睚鲁女儿从死里复活的神迹。
归纳与应用
1.对神迹的认识
(1)神迹的范围显示,他是胜过死亡黑暗权势、自然的神。
(2)耶稣行神迹的目地,是要解决各种身心灵的需要,这些需要常是彼此相关联的。
2.~5.略。
第7课
观察与解释
1.耶稣本乡的人知道他原本的身分是一个木匠,甚至是看着他长大的,这些认知所形成的成见,使他们认为他不可能成为一位拉比,行许多的异能,甚至是神的圣者,因而厌弃他,即使听了他的教训,也不接受。
2.并不是说耶稣因而没有能力行异能,其意思是说他不愿意在这个情况下行神迹、异能。
本段的含义在于当人心存成见,不愿虚心领受主道时,他也得不到神的恩典。
二、
1.差遣的内容要点
(1)两个小组:这是当时外出的习惯,两个两个一组,可以互相扶持,也增加传道、见证的可靠性。
(2)有权柄制服污鬼。
(3)装备:只要穿鞋和带着拐杖,不要带食物、口袋、钱、挂子;门徒的装备要尽量轻省,不要有额外的缠累,即使连消耗性高的鞋和拐杖,也不要带备用品,且学着倚靠神藉他人给予的供应。
(4)住在人家中,学习倚靠神藉他人给予的供应。
(5)若那家人不接待,就把脚上尘土跺下去,对他们做见证;当时接待客旅是一种美德,传道者去住在人家中,是一种极为正常的事,因此若不接待不只失礼,亦表示他们对所传之道的排斥。「将尘土跺下去」是犹太人经外邦人城域的习惯,表示我与你无关;在此有我已对你传道、做见证,尽了责任,你后来遭审判,就没有藉口。
(6)工作内容:传道、医病、赶鬼。
三、
1.约翰极为正直,不容许沾染污秽,若希律娶西罗底,就违反了利未记十八章16节,因此约翰不畏权势的指责他,也因此遭致希罗底的怨恨。
2.希律或许因为希罗底的要求,而捉拿约翰。他固然敬佩其为人,但对责备他,且使他更失去民心的施洗约翰,他还是想杀约翰,但他怕触怒百姓(太十四5),所以没杀约翰。至于希律后来杀约翰,最直接的原因,虽是因他好声色而轻诺起誓之故。但他以此作为「正当理由」而杀约翰,正是除去一位威胁他政治声望的人——这也许是耶稣说他是狐狸的原因(路十三32)。
四、
1.当耶稣下船时,看到人如同羊没有牧人一般,他察觉人里面的需要,就忘记了自己的疲乏,由此我们再次看见主无限的爱。
2.主把人的需要和对门徒的挑战,摆在他们面前,提醒他们成为一个供应别人需要的人。
五、
1.根据约翰福音六章,行完五饼二鱼神迹后,众人要推戴耶稣做王,这种「王」却不是耶稣所要的。在那种场合,大家都须先冷静;因此耶稣先遣走门徒再散开众人,以使这种呼声和期待平静下来。
2.海面上行走,门徒仍不能真正了解他的权柄和身分,以致于感到惊奇。
归纳与应用
1.
(1)他的权柄和能力。
(2)他是一位为了满足别人的需要而忽视自己的神。
(3)他是差派者:给予门徒挑战,并差派他们服事。
(4)他不被虚俘的荣耀冲昏头,知道自己的使命且持守之。
2.~4.略。
第8课
观察与解释
一、
古人的遗传是指律法教师对摩西律法的诠释和延伸,以口传的方式延续下来,到第三世纪才被集结成文字,称「米示拿」。根据摩西律法(出卅19),祭司任职前需要洗手、脚,法利赛人则将之推广到百姓生活,成为仪节。
二、耶稣答辨的意思:
1.耶稣首先引以赛亚的话,指责他们看重表面的仪文,而失去了。
2.其次耶稣举例指出,他们为了遵守遗传上的仪文,而废弃了神的诫命。
耶稣对众人的诠释:
神看内心的敬虔,过于外表的仪文;因此神看重内心的清洁,过于进食的方式或食物的清洁;内心污秽的伤害程度,远大于表面的污秽。
3.推罗、西顿属于外邦人的区域;这妇人是希腊人,耶稣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没有中文看来那么不礼貌,因为27节的狗,原指家中饲养可爱的小狗,并非无人理睬的野狗。耶稣的回答一方面陈述一句事实:首先蒙神恩的是犹太人而非外邦人;其次这种排拒的语气是为了考验妇人。
归纳与应用
1.~3.略。
第9课
观察与解释
一、两个神迹之比较
(异)
地点和对象 在犹太境内
在外邦境内(低加
对象是犹太人
波利临加利利海)
聚会时间 半天(或一天以内) 三天
发生时机 原本要休息
没有提及休息
直接目的 怕他们回去的路上饿了 怕他们当时饿了
食物数量 五饼二鱼
七饼数小鱼
吃饱人数 五千男人(小孩、妇女 四千人
不计)
结 果 先遣门徒上船
和门徒一起离开
自己上山祷告
(同)
1.动机:都因耶稣的怜悯。
2.都有对门徒的挑战。
3.过程都有门徒的参与。
4.都是少数的食物供应多数人的需要。
二、
耶稣行神迹常是出于怜悯,也有神国的权能,见证他的身分的意义。「试探」在此有查验之意,法利赛人要耶稣行神迹的目的,是要察验他的身分。百姓认为耶稣就是他们所期待的弥赛亚,但他们质疑,要看耶稣能否行出证实身分的大神迹。马太福音十六章1节,就说「从天上显个神迹给他们看」,因此不是指医病赶鬼的神迹。
但耶稣知道他们怀疑不信的动机,因此拒绝他们。其回答的意思是「一个拒绝真理的世代,是没有神迹可以看的」。
三、酵本身的意义:为一种看不见的影响力。
「法利赛人的酵」在马太福音十六章12节,有直接的注释是指法利赛人的教训。如果从本段的上文,「法利赛人试探耶稣」来看,是一种不信、试探的态度。从马可福音六章14~27节,亦可看出希律的酵,亦是指他的不信和诡诈与取巧。
而他们都站在具影响力的地位,因此耶稣藉机教导,但门徒不了解他真正的含义,却以为他责备他们未带饼。
四、这个医治的过程有几个特点——
1.耶稣将瞎子带到村外,离开人群,可能有两个含义:
(1)正如前述,耶稣行许多神迹,却不愿这些神迹张扬出去,以免神迹的张扬,影响他的工作和受难的时间表。
(2)他和这位瞎子有个别接触的机会,这种接触常带来心灵的安慰。
2.耶稣的医治分为两部分,究竟为何如此,并没有什么线索供我们探究。
归纳与应用
1.~3.略。
第10课
观察与解释
一、
1.
(1)耶稣询问门徒两个问题:
第一「人说我是谁?」,门徒的回答是施洗约翰、以利亚、那一位先知。
第二「你们说我是谁?」,彼得的回答是基督。
(2)基督(希腊文)和旧约弥赛亚(希伯来文)同义,即「受膏者」,是犹太人一直等候的拯救者;但一般犹太人对弥赛亚的观念是政治性的,和民族性的。这些预言和犹太人的弥赛亚观念是截然不同的。但从彼得后来的回应(徒一6),可知他对弥赛亚的认知仍是政治上的。
2.
(1)必须接受许多的苦,被弃绝、被杀、过三天复活。
(2)由上题的答案,可以知道由于彼得他们不能领会弥赛亚真正的使命为何,才会有此劝阻,耶稣的责备看似很严厉,其实那显示他坚决执行此使命的心志,不容被拦阻及打折扣,也显示有时当我们不认识真理,会成为撒但利用的工具。
3.当时的拉比,会呼召一批门徒来跟从他;耶稣在此宣示跟从他的意义及所需付上的代价。
(1)舍己,背起十字架;「舍己」即舍弃自己,可对应于「不体贴神的意思,只体贴人的意思」;「舍己」即放弃以自己为生命和行事的中心目标,以神为其中心目标。
(2)背十字架:十字架是神要耶稣完成的使命,耶稣也要跟随他的人效法他的脚踪,完成神所托付的使命。
(3)救自己生命的:其基本意义是,维持自我为中心的生命态度,这样的态度一定是,不愿易放下肉身生命所拥有的一切。
(4)丧掉生命:必会失去永恒的生命。
(5)为主和福音丧掉生命:以主为生命的中心,愿意为主和福音的缘故,放弃肉身生命。
(6)救了生命,必会得着永恒的生命。
(7)生命的价值: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何益处;永恒、属灵的生命价值,大于今世一切物质。
(8)舍己生命的盼望:永恒里的审判,是舍了今生生命的,必得着永生。
将神和主当作可耻的,不能勇于承认他;在淫乱罪恶的世代中,我们很容易,因为拒绝不了或引诱、惧怕而将主的名当作可耻的。
二、
1.整个登山变像的意义:是让三个门徒透过这个异象,对主身分和使命的自我宣告更加确信。摩西和以利亚是旧约律法和先知的代表。从这两个人的出现本身是神迹来看,他们的出现成为很重要的证据。他们说话的内容,根据路加福音九章来看,是和耶稣一起谈论,关于「他的死」的事情。
2.彼得所提出的意见,和耶稣的使命是相违背的;可见彼得还是没听懂他们的谈话,且他的意见有将三位并列的意味。天父在此时说话:「这是我的爱子,你们要听他」(参申十八15),暗示他是摩西所预言的那位先知,另外也显示耶稣身分超越其余二者,且提醒门徒对他的态度,应该听从,而非擅自作主。
3.根据马太福音十七章13节,这以利亚指的是施洗约翰。约翰的状况和以利亚是很类似的——
工作相符:复兴万事 唤起人心、预备人心。
遭遇相符:受许多的苦 约翰被下监,被希律所杀。
样子相符:穿骆驼毛皮,吃蝗虫野蜜。
个性相似:富正义感,性格刚烈,不畏得罪当权者。
4.在「登山变像」这事上,三个门徒所看见的是一个彰显荣耀的耶稣,也看见摩西、以利亚为耶稣使命的见证。在主受难前,他们有此经历,必对信仰真实性的把握,带来极大的影响。因此多年后,彼得在彼得后书一章16~18节,提及这个经历说,那是使他信仰有确据的重要根据之一;约翰也提到了相似的经验(约壹一1~4)。
归纳与应用
1.耶稣和门徒的训练首先着眼于门徒对他的认识,他的身分和他的使命。
训练方式:包括考问、宣示、变像神迹。
2.~4.略。
第11课
观察与解释
一、
1.小孩的状况
(1)哑巴鬼附着,不能说话。
(2)鬼将他摔倒,他就口中流沫、咬牙切齿、身体枯干。因此可以看见魔鬼控制人,附在人身是为了伤害、凌虐人。
2.九章19节是耶稣对不信世代的感叹,起因于门徒的表现(太十七20),门徒本有赶鬼的权柄,但可能是因这鬼附造成状况太可怕而失去信心,或是不知道仍倚靠神而无法赶出。此外在22、23节中,父亲的表达也看出,这父亲的信心不足。耶稣于感叹之余,更以行神迹再一次教育门徒并增加那位父亲的信心。
3.门徒的问题可能在于他们因为已蒙赐下权柄,因此就掉以轻心,不知道仍倚靠神。这鬼是特别厉害的,所以耶稣提醒他们一定要藉着祷告,好好信靠神。不倚靠神,也同样是不信的表现。
二、
1.耶稣再次向门徒预言他的受难和复活,门徒仍然不能了解他所说的真正含义;看起来他们所领会的是耶稣即将要建立他的国度,在这时候,他们看重的是在这个国度中,谁可以居首位,享受荣耀。这显示是,他们对主所说的话,领会愚钝;另一方面,也显示他们内心所关注的是什么事。
2.由于门徒只看重位分大小的尊荣,因此耶稣特别针对神国的位分,教导他们如何在神国为大。
(1)愿意居末位,服事别人的人。
(2)愿意谦卑,去关怀、接待一个像小孩般卑微的人。通常我们都看重位分高、有尊荣的;唯有愿意谦卑的人,才会愿意去关顾卑微的人。
(3)从耶稣对约翰问题的回答,可以看出一个宽广的心胸,不嫉妒别人的人,才能在神国居高位。
3.本段的重点:
(1)因生活不检,而绊倒别人的,是极为严重的事。
(2)在生活中碰到的诱惑,需严厉的对付,否则会付出代价,尝到熬练或审判的结果。
「地狱」原文译自希伯来文「欣嫩子谷」,本为犹太人杀子拜邪教之地(参王下廿10)。经约西亚王宗教复兴后,便成为堆积垃圾处,充满虫子和不灭的火,被借喻为恶人死后承受惩罚之处。经文中对地狱的形容,是取自欣嫩子谷的状况,不是说地狱的状况真是如此。
(3)49~50节似乎是一个总结,勉励信徒应心胸宽广、心存谦卑、彼此和睦相处。
归纳与应用
1.如果马可福音八章27节~九章13节,耶稣对门徒在事奉工作和生命上的教导。
(1)在工作上:要有信心,时时倚靠神。
(2)在生命上:要能和衷共济、同心协力、追求谦卑、服事、有宽广的心胸,不要容许罪在生命中存在,不要绊倒人。
2.父亲是信心不足,门徒则是对自己太自信,忘记倚靠神,二者都是信心缺陷。
3.~4.略。
第12课
观察与解释
一、
1.根据申命记廿四章1节,摩西提到「休妻」的事,是要遇有不合理的事,才能给休书。给休书是表示休妻要有凭据,不得随便乱来;「不合理的事」是指什么,不同的犹太律法学派有分歧的看法,他们就是以此分歧来试探耶稣。
2.耶稣指出摩西律法的规定,是神容忍「不变心」的权宜之计。从创世记神设立婚姻的目的来看,结婚后,夫妻二人是不可分开的,这是对妇女地位提高和权益的保障,耶稣比律法更看重婚姻的神圣性。
二、
小孩子的表现是单纯信靠,谦卑受教。耶稣指出这些是进入国的特质,他并藉机教导门徒,不要自认高明,而轻视那些一般人所轻视的人。
1.根据福音书三处经文的记载(本段经文;太十九16~30;路十八18~30),这个人是少年人,是个官,自以为守全律法,钱财很多。
2.耶稣并不是否认自己是良善的;这少年人的问题是「人可以靠自己作什么,以达到良善的地步而承受永生」。耶稣的反问和回答是,没有一个人是可以达到真正的良善,靠自我的努力是行不通的。
3.那少年人自认,他遵守了律法;在条文的背后,律法的总纲是爱,守全律法的人,必然是能真正爱神、爱人的。耶稣要他去变卖所有的,周济穷人,一方面是提醒他,他顶多是守全律法表面的条文而已,并没有由外到内,真正的遵守律法;另方面耶稣告诉他要承受永生,必须放下内心最珍惜的事物,将神摆在首位,来跟从他。
放下所有的跟从主,才是真正爱神,舍弃所有的周济穷人才是真正爱人的表现。
少年人的表现让我们看见,他舍不下所拥有的,他爱那些过于爱神、爱人和得永生。
4.在犹太人的观念中,财富是神所给予人的恩赐。因此门徒听见耶稣如此说,便大惊讶,耶稣遂补充为「倚靠钱财的人」;拥有财富容易使人自满自足,不认为需要倚靠神,或舍不得放弃它;常成为进入神国的障碍。
5.一个舍己从主之人的奖赏
(1)今世得百倍:我们在今世所得到的报偿,会比我门所舍下的多得多。
(2)来世得永生:从「来世」可以看出,这里是指在永世里的奖赏。但耶稣惟恐门徒因此而产生一种属灵的自满,忘记要谦卑倚靠主,因此说了31节那段话。
四、
1.雅各和约翰的要求是
(1)再次呈现他们不了解耶稣预言的真义。
(2)他们看重尊荣过于该付的代价。因此提醒他们,在神国中,得荣耀的路,是先经过受苦付代价才得着的。「所喝的杯」、「所受的洗」都是指耶稣的使命——上十字架而言。耶稣更预言,两兄弟也要承受他们所当承担的使命,走主所走过的路。
2.耶稣再一次教导门徒,评定神国中位分的标准;并和一般人的价值观作比较。
外邦人——为君王,为大者是来掌权、管人的。
神国中——为大者,要做人的佣人。
五、
「你要我为你做什么?」的含义,显示耶稣不是站在一个很高的姿态去医治他,而是表现出对他的尊重,众人看见这个讨饭的瞎子,所有的反应是轻视和责备,耶稣的反应却是关怀与尊重。
归纳与应用
1.关于神国的信息——
(1)如何能承受神国:要谦卑、倚靠神;要以神为大,跟从那稣。
(2)神国中的分位:要谦卑、服事才能为首。
(3)神国的荣耀:要承受使命,走十架道路才能享荣耀。
2.
(1)是甘愿藉由受苦、服事来得着荣耀的主。
(2)是谦卑以致尊重、关怀那些被轻视者的主。
3.和上两次相比,这次的预言更具体指出
(1)地点在耶路撒冷
(2)指出他受害的经过:被定死罪、被交给外邦、被戏弄、被杀害,耶稣的预言,一次又一次愈来愈清楚。
4.~6.略。
第13课
观察与解释
一、欢迎耶稣的表现和意义
1.许多人将树枝和衣服铺在路上:这是表示对显要的欢迎和致敬。
2.前行后随的人喊:
和散那!奉主名来得是应当称颂的。
那将要来是我祖大卫之国,是应当称颂的。
高高在上,和散那!
「和散那」原意是立即拯救(save now),本是一祈求用语,后变为对拯救者的称颂。
「高高在上」是指至高的神。
「奉主名来是应当称颂的」原是向朝圣者祝福的话。但因为后面的「我祖大卫的国」指的是弥赛亚的国度,这里百姓似乎把「奉主名来」指为弥赛亚。因此在本段中,百姓认耶稣为他们所等候的弥赛亚,将带来拯救和国度的建立;然而他们所了解的,仍是政治性的弥赛亚。
耶稣此时,已经来到他在世工作的最后一站了。他这样的进城方式,是应验了在撒迦利亚书九章9节和以赛亚书六十二章11节,有关弥赛亚的预言;耶稣藉此公开宣告他弥赛亚的身分。
三、
耶稣时代,到圣殿献祭须需缴丁税,但须用圣殿指定的币制来缴,因此来献祭者须兑换银钱。有些人不便带牲畜来,或带来的牲畜或鸽子,被祭司判为有残疾,不合格者,都必需在圣殿中另购牲畜或鸽子。当时是用圣殿中的外邦人院,作为买卖和兑换的所在;一方面扼杀了外邦人(万国)敬拜神的机会,另方面在买卖和兑换的交易中,有许多诡诈,中饱私囊的状况,使得圣殿变成贼窝,信仰渐渐变质,不只渗入了商业的色彩,更成为诈骗得利的工具,因此耶稣感到生气。
四、
按无花果树的正常生长状况,长叶时,必然有果子结出。但是耶稣去找时,却找不着。在旧约中,以色列常被比喻为无花果树;从洁净圣殿的事件来看,此时的犹太人,徒有华丽的圣殿,却失去信仰的内涵,正如这棵无花果树一样。耶稣藉对这棵无花果树的咒诅,宣告对以色列的审判。这个神迹也表明,出于信心的祷告,必能成就。
归纳与应用
1.~3.略。
第14课
观察与解释
一、
1.这些事是指耶稣进耶路撒冷,以及所做的事,特别是指「洁净圣殿」。因为这件事,伤害了祭司们的权柄和利益,这个质问也是对耶稣弥赛亚权柄宣示的质疑。
2.由于施洗约翰是耶稣的先锋,他的工作就是见证耶稣,因此承认了施洗约翰的权柄,也就是承认了耶稣的权柄。耶稣的反问,给他们带来了难题,如果他们承认了施洗约翰的权柄,就等于承认耶稣的权柄;若他们否认了施洗约翰的权柄,又似乎和事实不府,无法自圆其说,且会激怒百姓。因为众人很明显的认定,约翰的权柄来自天上,因此他们规避回答耶稣的反问。
其实耶稣的询问,也显明他们的询问是出于诚意或是恶意的刁难,既然他们顽固而不愿面对事实,耶稣认为回答不回答他们的问题都没有意义;他用拒答来显明他们的不良动机,从他的反应和拒答显示耶稣真正的回答是:正如施洗约翰的权柄从天上来,他的权柄也是从天上来的。
1.在当时约旦河的上游和加利利高地,有不少土地为外邦人所有。他们将田地租给佃户耕种,收取租金。因此这个比喻的背景是犹太人所熟知的,耶稣透过这个比喻,责备以色列人,历来对神的背约和悖逆,并对先知加以逼迫,甚至杀害神的爱子,这些行为至终要遭受审判。
2.21节引自诗篇一一八篇22节,指出那块匠人(犹太人)所弃的石头(耶稣)己做了房角(神家的根基)。
「房角头块石」指一个房子地基的第一块石头,可说是基础的基础。
三、
在当时犹太人是被罗马人所统治的,需向罗马政府纳税。但以犹太人的民族优越感,纳税是极大的羞辱,因此面对希律党的问题,耶稣若赞成纳税,便会引起原先拥戴他的群众之不满;若反对,则又被认为是反政府份子,就会被抓到向罗马政府告发的把柄。耶稣要他们拿银钱来看,从银钱的人像和号,显示犹太人目前在罗马政府的统治下是事实。在这统治下,犹太人也不能否认他们接受罗马政府的保护和享受权利;既然如此,就应当「将当归给神的归神」,而在不影响神主权的原则下,也当尽做公民的责任,给予政府该有的尊敬。
四、
1.耶稣认为撒督该人的错误,在于不相信神的大能,若神创造生命,给予人生命,他为什么没有能力使人从死里复活?撒督该人是以自己有限的经验和智慧去限制神的作为,他们根据人间嫁娶的经验来判定复活的荒谬,却不知道这超自然的真理,是不能用有限的经验和智慧局限的。
2.耶稣的回答有两个要点:
·指出复活后的生活方式和人间不相同。
·引证旧约说:「我是亚柏拉罕、以撒、雅各的神」时,在原来的文法时态是现在式,而当时这些列祖已死,若他们没有复活,这样的用语是错误而荒谬的;由神这样的宣示,证实他们仍会复活,神仍然「是」他们的神。
五、
旧约圣经中仅以十诫为圭臬,但犹太律法,却发展出六百一十三条规条。因此这位文士有此一问。耶稣并未指出哪一条的条文最重要,他指出最重要的是总纲和精神,就是爱神和爱人。内在的精神是远比外在的条文更重要的。这一文士的回答,显示他颇能领悟这个道理。因此,耶稣说:「你离神国不远」,似乎显示只抓住律法的条文,而没有信仰真实内涵的,不能进神的国,惟有具备真实信仰内涵的,才能在神的国有分。
六、耶稣对文士的责备
1.穿长衣游行,喜爱人在街上问他们安,喜爱会堂的高位,筵席上的首位,喜爱追求虚浮的荣耀,甚至透过一些敬虔的表现来赢取别人的尊重。
2.却做出侵吞寡妇家产的事,只有敬虔的外表,却藏有恶毒的心,显示他们贪图虚浮的荣耀,表现出敬虔的样子,其实是透过这些敬虔的表现来赢取人的尊重,甚至作为得利的门路,骨子里没有敬虔的实际,甚至作为谋取利益,残害别人的恶事。寡妇虽然没有外在的表现和条件,却有一个敬虔的心,对神的爱,使她毫无保留的奉献。
归纳与应用
1.
(1)
空有敬虔的外表,没有敬虔的内涵。
(2)喜爱虚浮的荣耀。
(3)以敬虔为谋取自己利益的门路。
(4)骄傲、自以为明白真理,其实不然。
(5)仗着权势欺压别人。
2.~5.略。
第15课
观察与解释
一、
1.圣经预言的解释是一个颇复杂,极不容易的事情,通常预言都有所谓的双指性或多指性;即同一个预言,应验在两个或多个不同的时间上。
2.耶稣在2节乃是告诉门徒「圣殿毁坏的事」,而后在第4节门徒似乎向主询问的是「圣殿被毁的预兆」;若参阅平行经文马太福音廿四章13节,那里指出门徒询问的是「圣殿被毁的时候,及耶稣「降临与世界末了的预兆」。
门徒所以如此问,是因为他们以为二者为同一件事。耶稣的回答,也如先知预言一样,具有双指性或多指性——应验两个不同的时间。
因此本段圣经有些地方是预言圣殿被毁,有些地方是预言末世的预兆,有些预言则是同时指两方面的事。
「行毁坏可憎的」在但以理书中的预言,是指主前一六八年,叙利亚王安提阿古在圣殿设坛,以猪献祭给宙斯之事。这里耶稣的预言:一方面可能指七十年耶路撒冷沦陷之前数年,罗马军队围城时,奋锐党人占据圣殿自膏立祭司,胡作非为;也可能是指罗马提多将圣殿烧毁之事(以犹太人观点看圣殿,「行毁坏可憎的」多半指外邦;且加注「读这经的人需要会意」,也可能是针对罗马政府的避讳之语。);另一方面,亦预言末世时敌基督的出现。
三、
这个比喻是谈到无花果树的树枝发嫩芽,是夏天来到的征兆;人可以从无花果树的嫩芽发出,知道夏天来了。同样的,人也可以从前面耶稣所说的征兆发生时,知道他再来的日子近了。
四、
耶稣的意思是没有一个「人」可以知道,连耶稣在身为人子的时候,也要因服于这个身分而有所不知。如果我们知道主再来的日子,那么我们就不会随时儆醒,我们只会等到那日子临到之前一刻,儆醒或悔改就可以了;这样的话,会让我们在世的日子松懈散漫。
五、
1.「谨慎」这个勉励在本章中出现四次,是
谨慎——免得入了迷惑;
谨慎——免得遭逼迫时跌倒;
谨慎——免得受假先知的诱惑;
谨慎——以持守信仰。
2.「儆醒」在34~35节的比喻中,其义为儆醒以严守岗位。
3.「祷告」能使我们谨慎、儆醒。
归纳与应用
1.
(1)耶稣再来的预兆
·天灾:地震、天象的混乱。
·人祸:打仗和打仗的响声、饥荒。
·人伦家庭关系的破坏。
·宗教上:做先知的迷惑,信徒要被逼迫,圣灵会赐下合适的答词。
(2)耶稣再来得景象
·有大能力、大荣耀、驾云降临。
·主要差天使将他的选民从四方招聚来。
(3)圣城被毁的征兆和状况
·行毁坏可憎的,站在不当站之处(参第二题解答)。
·14~19节指出这个灾难极大,因此赶快逃命要紧;怀孕、奶孩子在冬天都会减慢逃亡者的速度。
·因主在其中的宽恕,减少了灾难的日子;否则耶路撒冷没有一个能活命。
·那时会有假基督,假先知出现迷惑人。
2.面对末世信徒诿有的预备
(1)谨慎预备(辨认真理,持守真理)。
(2)察看、看主再来的征兆。
(3)儆醒、严守事奉岗位。
(4)忍耐到底。
3.「耶稣再来」显示他至终必得胜、掌权,这带给信徒极大的盼望;持守这个盼望,使我们能坚忍的面对这个世代的邪恶和苦难,能坚忍的面对从信仰带来的挑战和逼迫,也能坚忍的面对事奉的挑战和挫折。请再思想对你个人现今的意义。
4.略。
第16课
观察与解释
一、十四1~11
1.根据约翰福音十二章,指出这几个责备的人,以犹大为首,约翰并注释,说明犹大的动机是,若这香膏不打破,而是经由耶稣指定转交由他周济穷人(他是门徒中管钱者),他就有中饱私囊的机会,不一定是真的顾念穷人;其他人则可能是听他这么说,觉得有理,因而附和。
2.犹太人将给死人做妥善的安葬,称做美事(或善事)。但这件事的可贵处,在于从7、8节耶稣感叹中看出,耶稣在最后几天正是身处危机四伏的景况中,他对世人的爱,似乎无人能够了解与回应,而这女人此时不计代价的爱,温暖了主的心;此外这贵重的香膏,可能是她全部所有,这女人一方面显示的是对主完全的奉献,另方面也显示她在适当时机,做适当的事情。
3.这女子所做的是将自己所有的全部献上;在福音传扬上,不能不提及人当有的回应;在提及人的回应上,不能不提及献给主的信息。
4.有一种说法是犹大原本跟随乃是存着政治性的期待;渐渐地他发现这个期待错了,因而失望,所以出卖了耶稣。但从经文本身来看,他贪爱钱财,促使他为了钱的缘故而出卖耶稣,根据1、2节祭司长、文士已经准备捉拿耶稣,但不敢在众人面前做,以免生乱,私下又不易掌握耶稣行踪,现在有耶稣最亲近的人做内线,就容易得多了。
二、十四12~31
1.耶稣再一次的预言,对门徒而言,乃是再次向他们见证,她的死全然在自己的掌握中和自愿下(参约九17、18);就犹大而言,乃是有提醒警告、挽回之意,但犹大不为所动。
2.「擘饼、饮杯」本是逾越节筵席的项目,这里耶稣赋予它们新的意义;这「是」我的身体,可解释为这「代表」我的身体;耶稣的身体被擘开代表他为我们而死,透过他的死我们得生命。「立约的血」是指以色列在西乃山和神立约时,需献祭留牲畜的血,来确立所定的约;同样的神和人所立的新约,则有赖耶稣流血来确立;透过耶稣的血使我们和神的新约有分。
3.「直到我在上帝的国所喝新的日子「,这是指将来弥赛亚国度的筵席,耶稣乃是宣示这是他在人间,最后一次和他们坐席,接下来他将完成她的工作,这个宣示也显示经过苦难,有荣耀的盼望可以期待在等待。
4.他对门徒的预言是告诉他们接下来的处境险恶,因此他们要坚忍;而他们的失败他知道、了解,因此失败后不要气馁,再从新开始。从彼得的答覆,可知他极有自信,又轻视其他门徒,耶稣特别藉「他将三次不认主」的预言,挫他的骄气,这样的预言都是为他们失败后的复起,预做心理建设。
三、十四32~42
1.「这杯」指的是他要上十字架的事情,从他的祷告看出他的人性,在面对他的死,有极大的挣扎;但是对天父的顺服仍然战胜内心的挣扎。
由他三次这样的祷告,可看出他内心挣扎之大,而他透过祷告,一次一次地让自己愈来愈顺服。
2.耶稣对他们的勉励
·「儆醒」这里的意见似乎是警戒,留意周遭的危险。
·「祷告」即倚靠神。
这些是在恶劣环境中需要有的态度。
归纳与应用
1.~4.略。
5.有关失败
(1)人若自傲,不倚靠神就容易失败。
(2)神能体恤我们的失败(参来五14-16
)。
(3)神会巧妙的透过我们的失败,使我们学习功课(但不是神故意使我们失败)。
6.有关祷告
祷告不是改变神,而是改变自己,使我们顺服神。
祷告可以使我们更体察神心意,更多得着顺服神的力量。
第17课
观察与解释
一、
1.犹大是跟随了他三年的学生,最亲近的人,使用最亲密的暗号来出卖他,耶稣的心里一定很难受。
2.耶稣的话乃是显示,若他们的捉拿无愧,大可在白天公然的捉拿他,可见他们自己也知道这件事不合法。
二、
1.在犹太律法中,需要有三人的见证,控告才能成立。在审判过程中,他们的见证各不相合(不一致),显示他们的控告出于伪造。
2.在审判过程中,耶稣均不回答,最后是大祭司询问耶稣是不是神的儿子基督,此时耶稣必须坚持立场,才开口宣告他的身分。他们因此才得以亵渎神的名义,来定他的死罪。若耶稣不是神的儿子,他怎么会愚蠢到承认一个谎言,而将自己送上十字架,这因此证明他实在是神的儿子。
三、
彼得之所以否认主,可能是因为他害怕;若承认是耶稣的门徒,也同样会被捉拿,甚至杀害。从经文来看,鸡叫后,他大哭,可见他内心的伤痛;之前他的表现太自信了,此时他的自信、自傲,彻底的崩溃了。
四、
1.犹太人控诉耶稣要做犹太人的王,就是要带领犹太人反抗罗马政府,耶稣不作答辩的理由,是因为这是一个不公义的审判,辩亦无用,他心意已决,因此不需要自己辩护。
2.整个审判的过程,彼拉多都知道耶稣是无辜的;但他没有道德勇气,不敢面对犹太人的压力,因此想透过逾越节,可以释放一个囚犯的惯例救耶稣。百姓却宁可选择巴拉巴。经文上说他们是受祭司长的唆使,他们之所以肯受祭司长的摆布,可能是祭司长先在宗教上定了耶稣的罪,使耶稣失去了在百姓心目中弥赛亚的形象。巴拉巴是因作乱被捕,此时反被塑造成民族英雄的形象。
3.彼拉多是一位缺乏道德勇气的投机者,所以虽然整个过程,彼拉多都相信耶稣是无辜的。但面对犹太人的压力,却不敢伸张公义,最后为了保有自己的政治利益(参约十九12),而屈服于政治的胁迫下。
归纳与应用
1.
经过
地点 人物
罪名和状况
捉拿
客西马尼
出卖者——犹大
宗教审判 公会
主审者:大祭司 自称为神的儿子(指控各不相符)
插段——彼得三次否认主
政治审判 巡抚衙门 主审者——彼拉多 定罪罪名——犹太人的主过程——查不出罪来
2.对耶稣的认识
(1)行事没有瑕疵,在犹太律法和罗马律法下,均查不出罪来。
(2)被出卖,因此他能体会被出卖的心情。
(3)为我们而遭受凌辱和不公平的对待:
(4)神的儿子。
3.~5.略。
第18课
观察与解释
一、
1.兵丁的凌辱——穿上紫袍,戴上荆棘的冠冕。
——侮辱他说,「恭喜,犹太人的王啊!」
——拿一根苇子打他的头。
——以唾沫在他脸上,屈膝拜他。
当一个人被判死刑后,连最基本的入权也失去了。因此他们任意对待他,由此我们再一次看到耶稣,为承担我们的罪所受的苦,也看到人的罪性再次显露无遗。
2.没药调和的酒,有麻醉、减轻痛苦的作用,耶稣却不接受,似乎他甘愿清楚的体验,十字架这个痛苦的刑罚。
3.从他的身分和她过去所行的神迹来看,他必定可以从十字架上下来的,但他却不愿意,因此这种有挑衅意味的话,听起来就格外刺耳,耶稣仍然默默承受。
二、
1.耶稣大喊的内容,据经上记载是「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令人觉得奇怪的是耶稣常宣称他和父原为一,为什么在这个重要的关头,神反而离弃他?
因为这个时候,耶稣背负人类的罪钉在十架上,因此圣洁的天父,此时需暂时离开他;对耶稣而言,这是最大的痛苦。
2.这里的「幔子」是指分隔圣所和至圣所的幔子;犹太人的观念中,至圣所是神的所在,人不能随意进到里面。因此有幔子隔开。如今幔子裂开,表示耶稣的死,去除了人和神之间的隔绝,使人可以坦然来到神面前(参来九3)。
3.这百夫长是罗马人,他所指的「神的儿子」可能和犹太人所说的神的儿子,含义不同;至少他指出耶稣是圣人或义人,或指他是无辜的,这个指证根据马太福音二十七章是因为耶稣死时有许多奇异的景象,因而认定此人不是一个普通的罪犯。
三、
1.根据约翰福音十九章3节,约瑟是一个偷偷跟随耶稣的人,他反而在耶稣死后挺身而出,埋葬耶稣,想必是他敬佩耶稣且心存慈悲,但是他这样做,可能会因此和犹太当局结怨。
2.就马可福音本身,来整理安葬经过——
(1)裹细麻布。
(2)安放在磐石凿出的坟墓中。
(3)又滚过一块大石头来挡住墓门。
整个意义在于,安葬的很妥当,不像一般死囚一样乱葬。
归纳与应用
1.
(1)身体的痛苦
·受兵钉折磨。
·背十字架。
·钉十字架的痛苦。
(2)心理的痛苦
「兵丁的羞辱」是指面对为君王身分的质疑。
「众人的羞辱」是指面对能力限制的质疑。
(3)灵里的痛苦:与天父离开。
2.看耶稣死的意义
(1)自愿而死,可以救自己而不救。
(2)承担众人的罪,从他大声喊叫看出。
(3)使人坦然到神面前,圣殿的幔子列为两半。
3.旁观看的反应
·凌辱-兵丁。
·讥诮-旁观者、强盗、兵丁。
·感叹、佩服—百夫长。
·无奈、无声—妇女。
4.略。
第19课
观察与解释
一、
1.妇女们探墓的目的是要去膏耶稣身体。
2.他们抵达墓地所看见的
(1)石头已经从墓门滚开了。
(2)有一个穿白衣的少年人在墓内。
(3)少年人告诉他们耶稣已复活要他们去告诉门徒。
3.门徒的反应是不信
二、
一方面是因为复活这件事太不可思议;另方面显示他们原先没有预期,也显示他们不了解耶稣在生前有关他死和复活的预言。
三、门徒的使命
1.使命的内容:往普天下传福音给万民(普世性的)。
2.应许
(1)福音本身的应许——信而受洗的必然得救,不信的定罪。
(2)神迹伴随的应许——有权柄赶鬼,说方言。
——能医病。
——不受侵害。
在哥林多前书中(参十二章),将这些应许视为圣灵恩赐,由圣灵随己意分给众人,因此并不是每位信徒都有的。
注:许多的古老的抄本并没有9~20节,将此内容和其他福音书比较:「显现」和「托付使命」,在其他福音书都可找到,较特别的是17、18节。
四、
在16节,这里所说的「信而受洗的必然得救」,不是说信和受洗是两种领受救恩的途径,否则后面就不会只说「不信的必被定罪」。受洗在这里是附属于信的,应该是信的一种外在见证,一个人信或不信,决定他能否领受耶稣所成就的救恩,而一个信的人,应该要透过受洗见证他的信。
归纳与应用
1.
次别 对象
场合 何以得知 叮咛
反应
第一次 几位妇人 墓前 天使告知 告诉天使 害怕、逃跑不
敢告诉人
第二次 抹大拉的 未注明(根据其
显现
去告诉门徒
马利亚 他福音书是在
他们不信
墓前)
第三次 两个门徒 往乡下路上
告诉其他门
徒他们不信
第四次 十一门徒 坐席
责备、委
托使命
2.~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