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四课

 

使徒行传  之一

 

 

题示:未开始研读这一课之前,最少要把使徒行传全书读完两遍。

 

 

       虽然近数十年来,这卷书不断的受到厉害的批判,可是仍有根多著名的学者,例如蓝赛(W.M.Ramsay)教授等,作出一个研究结论,指出这书配称为第一世纪具有最高价值的历史书。书中弥漫着一种叫任何读者都感到真实无伪的气氛:而事实上,新约所有其他的书卷,没有一卷像这卷那么直接的索涉到世界普通历史的。(有关使徒传所记载的是否值得相信的各类问题,我以为最有权威的解答,是蓝赛所著的「罗马帝国中的教会」;「圣保罗——游历者与罗马公民」;「从历史的观点来评论加拉太书」。)

 

                                      ——多马士(W.H.G.Thomas

 

 

    摆在我们眼前的是二十八章动人的记录!不是吗?任何一章我们可以读它十二遍,而每读一遍,任何人都可以感到它的吸引力又大一点。可以说自从人类有写作以来,从没有一篇记录是这么引人入胜的。倘若有人以为这卷书所记载的教会事迹,还不能使他的思想像触电一般,或使他的情绪甚为激动的话,他若不是散漫的读者,就必然是以为全世界的书没有一本是值得他看的读者,其实单是这书的历史重要性,和它在圣经书卷中的编排位置,已经足够使人惊叹它的伟大价值了:它是接续四福音书所记载的奇妙事迹,又是书信中璀灿夺目的教义的入门。在历史上,它是最大的转折点之一,这一点,我们稍后会详加解释。

 

作者及著作日期

 

    在未正式研究这书之前,我们还须先交代清楚有关作者和著作日期的事。我们有准而且确的证据指出,这卷书就是第三卷福音书的作者路加所作的。以下四点论证就可以把这一点确定下来:

    第一、「使徒行传」和「路加福音」都是指明写给「提阿非罗」的(路一3;徒一1);而且在使徒行传开卷的时候,作者又指明他曾作了「前书」,那分明就是指着「路加福音」说的。

    第二、两卷书的风格,句法,和内容结构方式,都是非常吻合相似,而且其中所用的医学术语,也是明显的与那位称为「所亲爱的医生」路加相配合(西四14)。有关这一点的更多资料,请参看何伯博士(W  K  Hobart  LL  D)所著的「路加所用的医学术语」;一书。

    第三、在十六章十节和二十章六节等的经文出现的「我们」一词,所有学者都同意(最低限度由第十六章以后),叙述者本人就是保罗的同行伙伴之一。十六章十九节和二十章四至五节等,把西拉和提摩太的可能性剔了出来,我们也找不到一线的证据暗示是提多。那么,除了路加以外,还有可能有谁呢?而且在第十六章之前的记叙,它的风格与第十六章以后都是的一贯而接续的,必定出自同一位作者无疑。

    第四、使徒行传和路加福音两卷书,自从第二世纪的爱任纽(Irenaeus)开始一直传统下来,历代的基督徒都一致同意是路加写成的,即使是今天所有的评论家和绝大部分的学院,都没有异议,

    至于著书日期,也是非常明确的。它大约在主后六十三年在罗马写成的;即是说,在保罗被囚的那两年的末期写成的,我们可以想象得到,路加写这书必然得这位大使徒的从旁指导不少。既然这书一直叙述到那个时候,就绝没有可能是在较早时间写成的。另一方面,保罗在尼录(Nero)面前受审和被释放既然没有记在书内,那么这书亦不会在太后的时间写成的,不然路加绝不会忘记把这件事记录下来的。更重要的是保罗被释放后的传道工作和第二次被捕受审,最后殉道等大事,路加是绝不会放过的,因为提摩太后书四章六和十一节告诉我们,路加陪伴着保罗一直到保罗殉道为止。

 

范围与书名

 

    使徒行传的范围,即主旨与目的,是什么?有许多人喜欢称这书为「圣灵行传」,因为书中提到圣灵的地方十分多。还有人喜欢称之为「升天基督的行传」,他们的论据是路加的开卷语:「提阿非罗阿,我已经作了前书,论到耶稣开头一切所行所教训的,直列他藉着圣灵,吩咐所拣选的使徒,以后被接上升的日子为止……」;于是他们就以为路加在这书的任务,是要把主升天后所继续的工作写出来:但是,照我们的判断,这书的真正名称就是一向以来的名称「使徒行传」;因为虽然升上高大的基督和住在使徒里面的圣灵都不断的工作。但在书中让人们可以见到的却是这些带着基督使命,受圣灵管制的使徒;而且也是这些使徒所作的和所讲论的,构成这本书的骨干。即使我们要讲解那位升天的基督和五旬节降临的现象之时,我们还是必须特别注意讲解这些人,

    有些人否认「使徒行传」这个题目是本书的真正书题,举例来说:马素的使徒行传注释(Marshalls  Comentary  on the  Acts)这样说:本书无论在任何的角度来看,也不可能视作使徒们言行的记录,因为就书中所载而论,其中除了使徒彼得和保罗的事迹之外,根本就没有记载过任何其他使徒的事。事实上,极其量只可以说是某一部分使徒的行传吧了,而且其中有一些还不足使徒呢!」对于这问题最简单的答覆是,倘若这书不是主要记载使徒们的言行,那么要明白的中心究竟是什么就困难了。我们看第一章把十二使徒的名字都列了出来,那么在跟着以后的各章里,当路加提及「使徒们」的时候,他无疑是指着那十二使徒说的。像这样指着十二使徒整体来说的经文,最少有过二十三次之多!他们所作特出的宣告,决策,和所有的活动,都表明他们是团结一致的,好像一个具有公认权力的法团一样。所以虽然作者认为没有需要,同时亦没有可能,个别记载他们的历史,我们就当明白作者特别选几个使徒出来详细记载,他的用意是以他们为整体的代表,又或者是因为这几位使徒是领袖的缘故。还有一点,当然「十二使徒」具有特殊的地位,但「使徒」这称呼也用在巴拿巴和许多其他有题名或没有题名的人身上。这样说来,本书实在与其名相称,是一部「使徒行传」无疑。因为它的目的是要我们注意到这些人的伟大言行,以及在他们身上所发生过的事。

 

重点与结构

    使徒行传的中心思想是「见证基督」;钥节是一章八节:「但圣灵降临你们身上,你们就必得着能力,并要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玛利亚,直到地极,作我的见证」。在这节经文里面,我们看见神的委托,圣灵的装备,并为基督作见证的地区性次序。

    果然,以后我们看书中历史的发展,正是根据地区的次序:「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玛利亚,直到地极。」二至七章记载在耶路撒冷作见证。八至十二章记载在犹太全地并撒玛利亚作见证,最后第十三章至本书的末了记载作见证「直到地极」。

    这些见证到底是要见证什么?他们见证基督的什么呢?为我们仔细又真诚的去研究这问题的答案时,我们便会发现这书的最高意义是什么。

至于它的结构,这部使徒行传是分成两大部分的:第一部分由开始至第十二章的结尾;第二部分由第十三章至本书的末了。第一部分以耶路撒冷为中心。第二部分以安提阿为中心。第一部分彼得是主角,第二部分保罗是主角。第一部分记载了一个向外宣教运动——由耶路撒冷,以至犹太全地而到达撒玛利亚。第二部分记载了另一个向外宣教运动——由安提阿,以至名地而到达罗马。第一部分只局限在巴勒斯坦,在那里先向本土的犹太人作见证,然后才一视同仁的向犹太人和外邦人一起作见证。第二部分见证人分散在各地,但也是先向各地的犹太人作见证,然后才一视同仁的向犹太人外邦人一起作见证。第一部分以本土犹太人普遍的拒绝耶稣基督为结束。第二部分以分散各地的犹太人普遍的拒绝耶稣基督为结束。第一部分结束时,彼得被监禁。第二部分结束时保罗被监禁。

    所以,我们可以把第一部分中的彼得与第二部分中的保罗作一个对比,这样我们会发现这比对并非偶然巧合这么简单的。

 

      彼得                                保罗

  第一次讲道(第二章)              第一次讲道(第十三章)

  医好一个瘸子(第三章)          医好一个瘸子(第十四章)

  对付行邪术的西门(第八章)对付行邪术的以吕马(第十三章)

  用影子医好人(第五章)          用手巾医好人(第十九章)

  按手授圣灵(第八章)              按手授圣灵(第十九章)

  彼得被人敬拜(第十章)          保罗被人敬拜(第十四章)

  叫大比大复活(第九章)            叫犹推古复活(第廿章)

  彼得被监禁(第十二章)            保罗被监禁(第廿八章)

 

    我们看了这两大部分的清楚比对,就真能明白这本书的结构是与钥节(一8)相配合的,让我们来看一看——第一部分(一~十二章)是「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玛利亚」;第二部分(十三~廿八章)是「直到地极」。我相信把这些事实列出来更能帮助我们明白:

 

使徒行传

中心思想:为基督作见证

钥节:一章八节

第一部分(一~十二)

第二部分(十三~廿八)

耶路撒冷作中心

彼得作主角

直到撒玛利亚

本土犹太人拒绝见证

彼得被囚

在希律前受审

安提阿作中心

保罗作主角

直到罗马

各地犹太人拒绝见证

保罗被囚

在犹太人前受审

 

    至于「范围」、「重心」和「结构」我们经已说了许多。以后我们还要看看书中有三个扭转历史的事件,是这书内容结构的一个特点。不过,在我们未开始研究这一点之前,无论如何我们还有一个基本而极为重要的问题,是必须先小心解决的,这问题是:使徒们见证主耶稣基督的内容与性质是什么呢?

 

使徒们所见证的是什么呢?

 

    本书的头一章记载了复活之后直到五旬节来临之前共有五十日的事迹。这五十日又分成四十日和十日——四十日是主复活后的工作,而最后十日是基督升天与圣灵降临之间的「等候」时期。主复活后那四十日的工作的重要性是无与伦比的,究竟在主的思想和教训之中最高的意义是什么呢?他最后与使徒们所谈论和讲解的有什么中心主题呢?第三节告诉我们说:「他受害之后,用许多凭据,将自己活活的显给使徒看,四十天之久向他们显现,讲说神国的事。」我相信再没有比这节经文更清楚的了。原来那四十日的讲论,最中心的主题是「神的国」。这一个主题很自然的挑起了使徒们的一个问题,那就是记载在第六节的:「他们聚集的时候!问耶稣说,主啊!你复兴以色列国,就在这时候吗?」

    老实说,倘若我们站在他们当时的立场来说,我们听见这样的信息,也会发出同样的问题,这是很自然的,而且又是聪明的。可是,说来奇怪,大多数论及使徒行传的作者都看下到这一点,竟把「神的国」和「教会」混作一谈(把这一点完全灵意化,根本与旧约圣经预言脱节)。他们指控这是因为使徒们一贯性的误解和不智,抱着以自己为中心的野心。举例来说,已故的阿瑟牧师(Rev    WilliamArthur),在他所著的「火焰的舌头」一书内(这书在大约六十年前有过非常厉害的影响力)这样解释说:

    「很明显的,使徒们一心关怀他们的国家多过救恩的国度,所以他们就这样问主说:『主啊,你复兴以色列国就在这个时候么?」主并没有提及半点有关以色列国或以色列人的事……所以,当他们问及是否在这个时候复兴以色列国之时,主直接了当的把他们的念头打消了。父神对以色列国的计划,和什么时候他们可以再有自己的国度,这些都不是他们所能知道的。目前他们有更好的工作,就是传福音,因为『父凭着自己的权柄,所定的时候日期,不是我们可以知道的』。」

    我们特别把这一段话抄录下来,是因为它的意见可以作为许多类同的解经家的意见,而这种意见以我们来看,却是非常相反的。无论他们怎样有力的指出,主耶稣「并没有提及过半点有关以色列国或以色列人的事」,从四福音所记载的观点来看,这样的论调真叫人感到惊奇。再者,更使人惊奇的,他们竟说「主直接了当的把他们的想念打消了」,而只不过在早几天之前(太廿四章),主耶稣曾花了许多时间仔细地回答门徒们同样性质的问题!还有,路加在记录使徒们的问题的时候,特别用了一个「于是」(译者按:中文圣经没有译出来)这样的字。请留心经文本来字句的失后次序:「于是,他们聚集来问耶稣说,主啊!你复兴以色列国就在这时候么?」路加在这里使用「于是」这个字,很明显的是要表示当时使徒们发生这问题,是因为他们听完了主耶稣论及「神国」一切的道理之后,作出很自然又很逻辑的反应。

    像上文所引述亚瑟牧师的解释,不知代表了多少作者的意见。试翻开一些著名的圣经注释,不论是较旧的或较新的,绝大多数持有这样的解释。

    请想想这样的解释,是否合乎当时使徒们发这问题之时的背景和事实呢?我们认为是不符合的。单就使徒们本身而论,这已经使我们难以接受这解释了。试想——他们已是成人,不再是无知的小孩,虽然他们未曾受过相当教育,但他们判断力和常识都是健全的;他们曾陪伴着主耶稣有三年之久,亲眼看过他所行的一切神迹,亲耳听过他所讲的一切比喻,又在公开的场合和私下的时间听过他讲解这些比喻,当然也听过他讲论有关天国或神国的教训,虽然不可以说他们完全领会主耶稣所讲的一切,但最低限度他们必能明白其中的大要。(正如马太福音十三章五十一节这一类的经文所记的:主耶稣问门徒说:「这一切的话你们都明白了么?」他们说:「我们明白了。」)现今,这些蒙主特别拣选,又受过特别教导的门徒,不但成了主的知心人,并且陪伴主至十字架之下而不肯背弃主,又在主复活之后有四十日之久亲耳听主特别讲论「神国」的教训;即使他们在不久之前曾被主怪责为「无知的人」,对「先知所说的一切话……信得太迟钝」,最少现在不再是这样了,因为路加告诉我们,主复活之后,来到他们当中,「开他们的心窍,使他们能明白圣经」请问既是这样,他们都经历过上述的一切,我们还有可能以为他们问主说:「主啊!你复兴以色列国就在这时候吗?」这问题是指着一个属灵的国度(即教会),而不是指着一个有形有物质的国度来说吗?那是何等的不合情理、何等的不合圣经本意的思想。这不仅是在一小点的真理上误解了主耶稣的教训,更是在主所有教训之中最重要中心点的地方把真理混乱了!

    事实上,这是太不合乎真理,叫人无法接受的!倘若那些使徒们真的是这样的人的话,那么我们不如说他们是白痴的!若要说他们是神经正常的人,但又说他们的思想太不属灵,以致不能领会主耶稣所讲的真理,这是不可能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承认连我们自己也是得助于他们才能信主重生的。主耶稣曾宣称他们因主所讲给他们的道而成为干净的(约十五3);我们每一个人都承认,虽然他们在属灵的事上还是不够经验,但他们都是曾受圣灵特别指教的人,举例来说,主曾对彼得说:「你是有福的,因为这不是属血肉的指示你,乃是我在天上的父指示的」(太十六17)。并实上,问题不在他们的思想是否属灵,只在他们有没有理性常识,对主复活前后所讲的话语字句上的意义是否明白。试把今天任何一些正常人放在他们的立场上来看(我不是说一定要重生得救的人),我们认为他们会怎样呢?当然答案是不说出来也知道的。既是这样,我们应不应该,或敢不敢反过来认为这些蒙特别拣选,又蒙特别教导的使徒,竟然不及一些普通而正常的人的领悟力呢?使徒们岂会弄出这样的一个大误会,把一个属灵的组织——教会,与一个有形有质的以色列人在地上的国度混为一谈,而懵懵然的问主说:「主啊!你复兴以色列国就在这时候吗?」若是会,那么主耶稣的简单答覆说:「父凭着自己的权柄,所定的时候日期,不是你们可以知道的。便会成为圣经上最无价值的话——最少会惹起反对,或会引起人们愤然离弃真道!

      当然,我们刚才提出主所回答的话,是否主指摘门徒的自私,我们仔细判断认为不是这样的。主耶稣不过是用很浅白的句语把一个事实表达出来。这事实是有关那位弥赛亚君王再来和建立他的国度的「时候日期」,是不能让门徒知道的,像这样的一个回答,怎会是指摘他们呢?主自己岂不曾说过,连他自己也不知那日何时来到吗?「但那日子那时辰,没有人知道,连天上的使者也不知道,子也不知道,惟有父知道」(可十三32)。反之,主的话不单没有指摘的意味,而且还具有一种特殊的意义在内。为此,路加小心的把这些话记录下来,这一点,我们稍后会详加研究。

    或问,为何人们会这样误解使徒们所发的问题,和主所回答的话?一切的原因都是来自误解天国或神国就是现今的教会时代。

    那么,究竟这位复活的主差遣使徒们去传讲什么呢?当然我们曾经说过这是很清楚的,他所要讲的就是有关「神国」的事,因为那四十日的时间,主耶稣都是向他们讲论这一个大题目。

    大约可以分开两方面来说:(1)要他们见证主耶稣就是以色列人所盼望要来的弥赛亚君王,虽被钉十字架,但是现今复活了,成为他自己百姓的救赎主,又是旧约长久以来所应许的「天国」之君;(2)要他们见证主耶稣是每一个人的救主,能救他们脱离罪和罪的权势,并永远的刑罚。任何人只要信靠他,他的代死和复活就能在他身上产生赦罪的功效?他们的责任是把这位天国君王的供献带到世人中间去,正如主自己一生至死所作的一样;所不同的是,现今他们所要传扬的信息多加了一点又新又妙的内容——就是这钉死主的十字架,现在成了救赎世人脱离罪的记号。每个人可以藉着相信主耶稣为以色列人的基督,为世人的救赎主,就能得藉救恩。

    无论使徒行传里面还带有其他什么意义也好,这书基本上是:为以色列国带来新的天国福音。

 

使徒传道信息代表作

 

    这个新的天国福音正是所有使徒们在五旬节前后向以色列国民传道信息的中心。请参看彼得在头两次公开传道的信息——一次在五旬节那一天,另一次在圣殿走廊。

    彼得在五旬节那一天所讲的伟大信息是记载在二章十四至四十节那里,对象特别是向以色列国民(142236等节)。请注意,在这里彼得指出,当时的说方言现象正是应验了约珥书二章二十八至三十二节的预言——「这正是先知约珥所说的」(16节)究竟先知约珥预言是指着什么说的?是指着教会说的,而且,是特别指着弥赛亚的国度说的(这是旧约预言的大目标),只要把约珥书第二章与旧约其他预言比较一下就可得到肯定的结论了。跟着彼得指控以色列人,他们的弥赛亚被钉十字架完全是他们的责任(2223节),又提醒他们这位弥赛亚曾经在他们中间行过许多奇事神迹证明他的身分。然后彼得突然带出一个新的信息,就是那位被钉死的耶稣基督已经复活升天了,并且这也是应验了弥赛亚预言(2433节)。这一个信息在当时的人听来,真是一篇伟大而又得胜的信息。请留意以下关于「拿撒人耶稣」(第22节)的五大点:

   1)耶稣这个人,正是旧约预言的主题——「大卫指着他说」(第25节)。

   2)耶稣这个人,是我们的主——「大卫指着他说:我看见主」(第25节)。

   3)耶稣这个人,是那应许要来的「圣者」——「大卫指着他说说……圣者」(第27节)。

   4)耶稣这个人,是那应许要来的弥赛亚——「他(大卫)预先看明这事,讲论基督……」(第31节)。

   5 耶稣这个人,是那应许要来的王——「大卫……晓得……基督要在坐他的宝座上」(第30节)。

    这五大重点,再加上五旬节圣灵降临的奇事,必定使听彼得讲道的犹太人的思想有了一种惊人改变。但是彼得还有一些使他们更惊奇的话要说。彼得在指出主耶稣曾在他们中间行过许多神迹奇事证明他是弥赛亚之后,跟着又指出主复活的事实,以大卫的预言为根据,证明主耶稣不单是弥赛亚,他还是神的独生子。正如第三十三节说:「他既被神的右手高举,又从父受了所应许的圣灵,就把你们所看见所听见的,浇灌下来。」彼得所讲的话一点没有含糊;其中的意义是非常清楚的。他说出了这位耶稣曾做了只有神自己才能做的事——就是他把圣灵浇灌下来!这样指出主耶稣曾运用了只有神能运用的权能,除非他本身真是神的儿子,不然,这是极度亵渎神的。但是彼得证明他确确实实的是耶和华——耶稣;或用彼得所用的双重称呼来说,他「是主又是基督(直译)」(第36节)。

    这就是彼得在五旬节那一天的信息了,对象是以色列人。那超自然的现象被解释为应验旧约有关弥赛亚国度来临的应许。那位被钉死,但如今已经复活升天的耶稣,又被宣称是那位应许要来的基督和君王。然后,当那些听众问彼得他们该如何做的时候,彼得劝勉他们悔改,奉主耶稣基督的名受洗,使他们的罪得赦。这样就必领受当时赐下来的圣灵。最后彼得还加上一句说:「因为这应许(就是先知约珥所记载的,也是旧约众先知所预言的国度)是给你们,和你们的儿女,(之后)并一切在远方的人(外邦人),就是主我们的神所召来的。」

    至于彼得第二次的信息(三1226),其中心思想一望便知了。大约可分为两大点:第一点,彼得承认百姓钉死耶稣是出于无知;第二点,倘若百姓肯悔改接受主耶稣,他应许还要再来。十七至二十一节的经文是这样说:

   「弟兄们,我晓得你们作这事,是出于不知,你们的官长也是如此。但神曾藉众先知的口,预言基督将要受害,就这样应验了。所以你们当悔改归正,使你们的罪得以涂抹,这样,那安舒的日子,就必从主的面前来到。主必差遣所预定给你们的基督耶稣降临。天必留他,等到万物复兴的时候,就是神从创世以来,藉着圣先知的口所说的。」

    请问,这段经文的意思,除了是指着给与犹太人一个有关天国和弥赛亚君王耶稣的新供献之外,还可能指着什么说的呢?岂不是非常清楚的指出,主耶稣要再来的应许到了以色列家悔改归向神之时必定应验而不再迟延,那时万物和以色列国都要复兴了。倘若当时以色列全家真的悔改归向神,接受耶稣为主为基督的话,一个非常清楚显明的事实,就是主基督第二次在荣耀权威中降临,就必定早在那时候实现了一可以说像这样清楚明白的应许,在历史上是从来未曾有过的。

    当然,我们强调上述这一点之时,我们并不会忽视彼得在第二十一节那里所加的话:「天必留他(我们的主耶稣),等到万物复兴的时候,就是神从创世以来,藉着圣先知的口所说的」。请千万不要以为那位得到默示的彼得,在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在他的思想里存着一种意念,以为最少还要再等二千年之后才会实现,正如我们今天这二十世纪时代的人所看到的。由那时至主再来之时,最少相隔了二千年一样。若果有人这样想,他就把彼得先前向百姓所劝勉的话废弃了,变为戏言,变为害人的谎言。

    不错,倘若以色列人当时立即悔改并接受主,彼得所说的「复兴的时候」就立刻实现,主耶稣会立刻再回来,绝不迟延。当使徒们问主说:「主啊!你复兴以色列国就在这个时候吗?」他们所想象的复兴,也是这个复兴。旧约所有的先知曾多次的预言,以色列国要复兴,以色列民要再归回应许之地:弥赛亚要恢复他的神治政权;神与亚伯拉罕所立的约也最后得到完全实现,于是约中所有的权利都要复还给以色列人。所谓「复兴的时候」就是这样的,这正是彼得的信息的本来意思。

神的计划本来不是预定基督第一次来临之后,要隔二千多年才使以色列国复兴,弥赛亚才治理他们;但是神确预知以色列人不会信从,因而拒绝基督。神既赐给人自由意志,他就不能改变局势,只有让事情随着自然发展下去。所以,彼得当时传讲那信息是充满信心的,而事实上主耶稣也确可能在当时立刻回来,一点不须要延迟。现今的延迟,使彼得所讲的不能立刻实现,完全是因为以色列人的不信服吧了。

 


第一百二十五课

 

使徒行传  之二

 

 

题示:在研读这一课之前,再小心读一遍司提反向公会的申诉,他的殉道故事,并保罗三次旅行布道的事迹。

 

 

使徒行传的重要性

 

        要衡量一本书的宝贵程度,有时最好的方法是想象一下假若没有了它又怎样,这是我们很官易体验到的。倘若使徒行传早早就失落了的话,今天我们就无法知晓使徒们昔日的工作有何价值。这一个空白,恐怕再没有别的事物可以填补得来了。

                                          ——法拉(Farrar

        倘若使徒行传失落了,就再无别的书可以代替它的位置;而且更甚的,就是结果使我们的圣经变成两截接不上的散文;好像一个桥拱中间失去了一块石,无法立起来一样。

                                         ——哈逊(Howson

 

 

 

三个重要的事迹

 

    我相信,对于使徒行传的基本主旨,就是给以色列人带来一个新的天国福音,这一点我们已经说过了(我们还须紧记,正如旧约圣经预言所说的,那应许的国度并不单为以色列而有的)。这使我们想到使徒行传里面三个重心事迹,和这书的最终目标。这三个转折点就是:

    司提反被逼害(七5460

保罗遭受逼迫(廿二22

福音传给外邦人(廿八28

 

司提反被逼害

 

    先讨论第一件:司提反被逼害。我们已经说过使徒行传原是分成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的每一件事(一~十二章)若不是引发司提反被逼害,就是他遇害的结果。所以,这件事就是第一部分所有事件的中心关键。

    我们可以看到,使徒行传最先的几章都是先记载神迹然后才记载见证的。那些神迹不外是用来引发那些见证的内容。它们正是应验旧约圣经像约珥书一类预言的明证,那些预言指出神所应许要降临的国度,就是有这些神迹为证的。所以,这国度现在正要开始实现了。使徒们见证说,只要以色列全家肯接受这些神迹明证,悔改归向主耶稣基督,这样,基督就要立刻再来,国度就要完全实现了。

    因此,在第二章我们就看见第一个「方言」的神迹,跟着是彼得那伟大的信息,解释那方言神迹的意思为何。同样在第三章和第四章,记载了治好瘸腿的神迹。这神迹先行在「美门」那里,跟着是使徒们双重的见证——公开向百姓作见证,然后向领袖层作见证。到了第五章,我们看见亚拿尼亚和撒非喇因欺哄圣灵而死的可怕事件,好像一起自然的警告。到第十二节又记着说「主藉使徒的手,在民间行了许多神迹奇事」,接着又是一个双重的见证,也是向百姓和公会作的。然后在第六章和第七章,我们看到司提反在民间所行的「大奇事和神迹」,跟着是他自己在公会作见证,并当众严严指证那些犹太领袖们的罪。还有一点,在这几章圣经里,每一次在记载神迹和见证之后,立刻就看见犹太人的领袖阶层加以拒绝和逼害,使应许的国度无法立即实现。

 

向以色列最后指控

 

    一切的事情似乎都是在引发司提反的被害,所以他的被害就成了历史的转折点了。第一,在司提反的神迹,见证和殉道的事上,我们看见以色列国好像受到最后的审问和指控一样。相信有不少读者曾经感到奇怪,究竟司提反向公会作了这么长的见证言论有何特殊的目的在内呢?为什么他要重覆提及以色列的历史呢?这篇言论可以缩短一点吗?发出这样的问题的人都表明他们没有领悟到司提反所讲的真正意义是什么?事实上,他覆述历史是为要指控他们,他要指出以色列人怎样在过去的历史里,一次又一次的拒绝圣灵向他们所作的见证。直到最后,在那些离经叛道领袖影响之下,百姓竟做出极端丑恶的事,把弥赛亚本人杀了。司提反悲痛讲论的目的,是要指控他们蓄意的、冷血的,犯了两件极大的罪,第一件是把神的儿子钉死在十字架上,第二件是一直拒绝恩惠的圣灵向他们证明的天国福音。在十字架上,基督曾说:「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作的,他们不晓得」。彼得亦曾为此给与他们悔改的机会说:「弟兄们,我晓得你们作这事,是出于不知」。可是,现在他们不能再说不知了——事情已经到了非常明朗化,这些犹太领袖们必定清楚明白他们一直以来所作的是什么了。再不能有人为他们祷告说「他们所作的,他们不晓得」。许多神迹都行过了,见证也说过许多了,机会也不算少了,无论如何,他们是已经清楚看过、听过,又明白的,但他们仍然拒绝。

    那些神迹已经证实是绝对真确的,以色列人的领袖们定然明白,必然无言可答,必不得不承认这些都是事实。四章十六、十七节和五章十二、十七、十八节,都记明他们承认这事,但他们的态度却仍是拒绝的。

    同样地,使徒们所作的见证也是非常清楚明白的,这一点更不用说了。谁会误会或不明白像四章九至十二节所讲的那么直接而显浅的话呢?

    不,绝不会有人会误解这样显浅的讲论的。但是结果怎样呢?五章三十三节告诉我们:「公会的人听见就极其恼怒,想要杀他们」!他们的嫉妒,暴怒和抗拒是永无止境的。他们蓄意地拒绝圣灵的丑态,越来越明显,直到最后受到司提反指控之后,就原形毕露了。司提反指着他们说:「你们这硬着颈项,心与耳未受割礼的人;常时抗拒圣灵。」是的,以色列人在司提反面前被判定罪不可恕了。

 

最后拒绝天国的福音

 

    第二、司提反的殉道事件又可作为犹太人正式拒绝天国福音的印证。在这几章经文里,有两个字经常用来描写使徒们所行的超自然工作,那就是「迹象」(signs)和「奇事」(wonders);译者按:和合本译signs为「神迹」,这会混乱了miracles一字,这字的意思才是「神迹」)。圣经的本意是以使徒所行的神迹为一些「迹象」——就是天国降临的迹象,如今藉使徒们的见证证实了。至于这些迹象的本质,那实在是妙不可言的「奇事」,一看便知其中必有一种超自然的能力在运行着;无可怀疑的,这就是神自己的力量。所以,这些迹象就是天国降临最显浅易明的证据。可是,那些犹太人的领袖们总是以一贯的敌对态度,视若无睹。

    他们的怒气如同火烧,不但杀害了面貌像天使一般的司提反,并且还迅速的激动起群众,大规模的进行逼害当时还是人数稀少的基督徒,并且公开的加以杀尽赶绝。这个逼迫的狂潮一发就无法控制了。司提反的被杀,不过是普遍大逼迫的开始,正像星星之火,燃起了燎原的烈焰,要消灭拿撒人耶稣和他的跟随者。请注意第七章最后一节和八章一节的关系:「他们正用石头打的时候,司提反呼吁主说,求主耶稣接收我的灵魂。又跪下大声喊着说,主啊,不要将这罪归于他们。说了这话,就睡了……从这日起,耶路撒冷的教会大遭逼迫。除了使徒以外,门徒都分散在犹太和撒玛利亚各处处……」。随着司提反的殉道,很快就有许多其他的信徒跟着倒毙在那些疯狂逼害人的暴徒面前。据传说,在司提反殉道后爆发的大逼迫之中,最少有二千人丧生。所以,司提反的殉道,实行表示犹太人正式作出最后的决定,抗拒主耶稣作他们的弥赛亚到底。

 

第一次扩展布道事工

 

    第三、司提反的殉道促成了福音  道事工第一次从耶路撒冷向外扩展。请再翻开第八章,第一节就告诉我们,司提反所引起的大逼迫,使「门徒都分散在犹太和撒玛利亚各处」。第四节说:「那分散的人往各处去传道。」第五节说:「腓利于撒玛利亚去,宣讲基督。」第二十五节又说:「使徒(彼得和约翰)既证明主道,而且传讲,就回耶路撒冷去,一路在撒玛利亚好些村庄传扬福音。」还有第四十节:「后来有人在亚锁都遇见腓利,他走遍那地方,在各城宣传福音,直到该撒利亚。」

    跟着在司提反的殉道之后,使徒行传头一部分(~十二章)的其馀各章都是记载这第一次向外扩展布道的事工。主要论及福音怎样传到各大城市和一些重要的人物,就如:

    第八章      撒玛利亚      埃提阿伯的银库总管

    第九章      大马色      扫罗,就是日后的保罗

    第十章      该撒利亚            哥尼流百夫长

    第十一章    安提阿    证明福音可以传给外邦人

    第四、司提反引起的大逼迫使传福音的中心基地转到安提阿去。十一章十九节说:「那些因司提反的事遭患难四散的门徒,直走到腓尼基和居比路,并安提阿,他们不向别人讲道,只向犹太人讲。」从这一段经文开始,安提阿在使徒行传里就有了领导性的地位。至于耶路撒冷,它仍保持正常的领导地位,作为一切有权威有决定性的宣言中心,因为十二使徒仍然保留在那里。而且因为犹太人一切的神圣组织关系都保持在那里的缘故,它仍被视作犹太人的中心京都和新约信仰的发源地。但是,在实际战略性的地位来说,安提阿现在起来取而代之了。

    可以说,「主的手」是很奇妙地在安提阿推动圣工的。在那里,有很多的人相信并归向基督。耶路撒冷差派巴拿巴到安提阿去,后来巴拿巴又到大数去找扫罗,把他一同带到安提阿去。门徒被称为基督徒也是在安提阿开始的。以后保罗多次的旅行布道,游遍整个罗马帝国,都是以安提阿为基地。并且安提阿的教会还把许多款项送上耶路撒冷和犹大省去帮助那里的基督徒。可以说,有了安提阿,才有使徒行传的第二大部分。

    由此可见,司提反所引起的大逼迫,最少在如下四方面变成了使徒行传的重心:(1)它表明了以色列人在耶路撒冷受到最后的审问;(2)它指出了犹太人正式公开拒绝这天国的福音;(3)它促使福音布道事工第一次向外扩展;(4)它逼使传福音的战略性中心转移到另一个新地点去。

    这样,我们可以清楚的看见,使徒行传第一大部分的中心信息就是:犹太人在京城里正式地再一次拒绝天国的福音

 

反对保罗的呼声

 

    现在我们进一步来看使徒行传第二个中心危机,那就是「反对保罗的呼声」。正如在第一部分里,司提反的殉道成了事前事后所有事件的最高峰。同样的在这第二部分里,第二十二章(特别是第廿二节)所记载的犹太人因仇视这福音而爆发的激动情绪,又成了这部分的最高潮,有如电光一闪,把过去仇视的因素显明出来,又立刻促发决定今后一连串的新行动一般。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看十三至二十一章,这是引起那激动的仇恨的因素。主耶稣曾说:「要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玛利亚,直到地极,作我的见证。」我们在第一部分那里已经看见福音传到耶路撒冷,犹大和撒玛利亚,先给那些犹太人,然后,因为犹太人拒绝的缘故,福音亦同时传给外邦人听。但是这天国的福音只在本上的范围里传扬是不够的,在罗马帝国各地分散居住的还有千千万万的犹太人,他们岂不也需要这福音?他们会接受这福音吗?这一点还需要时间证明才能知道,无论如何他们也应该有听福音的机会。所以第二部分是记载天国的福音给分散各地的犹太人,一直到「地极」的经过。在这一部分里,我们还看见一个不变的次序,就是「先传给犹太人」,然后「也传给外邦人」。

 

第一次的布道旅程

 

    保罗第一次的布道旅程是记载在第十三章和第十四章,在路程上,传福音传过的地方有:

      撒拉米              (十三5

      帕弗                (十三6

      彼西底的安提阿      (十三14

      以哥念              (十三51

      路司得和特庇        (十四620

      回程                (十四2122

    除了路司得和特庇之外,我们看见这两位使徒无论在那一个地方传福音,他们总是先向犹太人讲,所以都是在会堂里讲的。至于路司得和特庇,或许那里没有会堂,又或许那里根本没有犹太人,所以没有这样的注明。根据作者所叙述的:「但有些犹太人从安提阿和以哥念来,挑唆众人,就用石头打保罗,以为他是死了,便拖到城外。」「百姓」一字,在新约圣经里通常都是由希腊文laos翻过来的,而这字一直都是特别用来指犹太人说的。犹太人以自己为独一无二的「百姓」,只因为他们与耶和华之间立了特殊的约。例如,我们在使徒行传二十一章二十八节也看见这字有这样的用法。但是,这一节经文所用的字却不是laos,而是另一个字,意思是「众人」。原来那些可憎的犹太人一直追赶保罗和巴拿巴到了路司得,然后挑唆那里的「众人」(并非犹太人)去对付他们。所以,圣经并没有记载路司得和特庇有会堂。

    究竟两位使徒在第一次旅行布道之时所传的信息是什么呢?当然我们认为路加在记录他们的讲道之时必须非常简略;但是信息的中心思想却是十分清楚的。在旅程结束之时,十四章二十一、二十二节概括他们的信息说:「对那城里的人传了福音,使好些人作门徒,就回路司得、以哥念、安提阿去。坚固门徒的心,劝他们恒守所信的道,又说,我们进入神的国,必须经历许多艰难。」从这段经文看来,我们可以知道他们必是传讲耶稣为弥赛亚君王和每一个人的救主

    究竟这第一次旅行布道有何结果呢?从所到过的地方先后次序而论,在撒拉米没有说明有任何结果。在帕弗,按一般的反应来说,仍是没有什么结果。不过我们看见一个行法术的犹太人敌挡使徒们,并看见一位外邦人的官长热心追求真理。在彼西底的安提阿就有更多的犹太人,和虔诚进犹太教的人向使徒们表示对这福音十分有兴趣(十三43);可是同时也引起了犹太人社会普遍的人起来厉害地反对(4550节)。值得注意的是外邦人反而越来越欢迎这道(424448节):就是在这里,面对着犹太人的仇视,保罗说:「看哪,我们就转向外人去」(第46节)。跟着到了以哥念,在会堂里有很多犹太人和希利尼人相信了(十四1);但以犹太人整体来说,他们仍是非常厉害反对的(24节),他们甚至挑唆外邦人来对付保罗和巴拿巴(25节)。最后,在路司得和特庇,犹太人追上他们,并且激动众人起来欧打他们,虽然这样,仍有许多外邦人作了门徒(1921节)。

    由此可见,犹太人越来越拒绝使徒们的见证,而另一方面「信心之门也逐渐开向外邦人(十四27)。从一开始到居比路传福音的情形看来,似乎两位使徒企图只向犹太人传讲。到了安提阿和以哥念,他们虽然仍以向犹太人传福音为基本目标,但他们不能不承认也要向外邦人传福音(十三46)。当他们逃到吕高尼的时候,那正是他们被赶绝到不能不完全转向外邦人的时候到了!

    最后他们返回安提阿基地,向众人「述说神藉他们所行的一切事,并神怎样为外邦人间了信道的门。」在这个报告里面,他们无法提及犹太人悔改信主的好消息,只有一个新的消息,就是打开了向外邦人传福音的门。这是一个大转变:「并传给外邦的人」这一句话,以后也越来越多出现了。

 

第二次旅行布道

 

    保罗第二次的旅行布道记载在十五章三十六节至十八章二十二节。大致上可分析以下:

    以上所表列的就是保罗第二次旅行布道之时的方针,信息和结果。虽然在帖撒罗尼迦那里,似乎初时反应也不算坏,但那只是「一些犹太人」接受福音的情况而已;大多数信主的人还是希利尼人的(十七4)。若单就犹太人来说,最使人兴奋的一次是在庇哩亚,但很明显的,在那里大部分的犹太人仍是不肯接受的。到了哥林多那里,犹太人反对福音就到达了最高潮(十八61217)。并且圣经记载保罗在回程之前讲了最后一句非常重要的话说:「从今以后,我要往外邦人那里去。」

 

第二次旅行布道

地点

方针与信息内容

反应与结果

 腓立比

帖撒罗尼迦

 

 

庇哩亚

 

雅典

 

哥林多

 

以弗所

先向犹太人

先向犹太人

 

 

先向犹太人

 

先向犹太人

 

先向犹太人

 

先向犹太人

 

1)那位应许要来的弥赛亚担当了人们的罪

2)那位弥赛亚就是他们所钉死但后来复活了的耶稣

3)耶稣现在成为他们的弥赛亚君王和救赎主

没有记载

  (吕底亚归主)

有一些人相信,但犹 太人拒绝

许多人相信,犹太人更厉害的拒绝

没有一个犹太人接受

 

大大的拒绝和迫害

 

没有记录,后来才有

继续到帖撒罗尼迦传道

逃往庇哩亚

 

逃往雅典

去到外邦人中

于是转向外邦人

返回安提阿基地

 

 

第三次旅行布道

 

    第三次旅行布道是记载在十八章二十三节至二十一章三节。这次旅行布道描述得最详细的是在以弗所那里的布道情况,圣经用了整章来描写这事。在那里的布道方针仍是「先传给犹太人」(十九8)。信息也是「神国的福音」(十九8)。虽然这里的人似乎有点反应,但始终大部分的人不肯相信,而且犹太人还是剧烈的反对。结果怎样呢?福音转到外邦人中去,并且开始大大的发展起来(十九91820)。

    这样,经过保罗这第三次旅行布道之后,连分散各地的犹太人都曾有过福音传给他们了。其实除了保罗之外,还有其馀的使徒,好像巴拿巴等传福音给他们,不过圣经没有把他们的传道事迹记载下来吧了。结果怎样呢?我们只要看看过去两次旅行布道的分析,然后再看看这第三次不用分析的旅行布道,就可以清楚的发现,那些分散各地的犹太人,对福音所表示的态度,与故土的犹太人所表示的态度是完全一样的。虽然其中有两三个地方,有一些犹太人曾表示相信,但绝大部分的犹太人都拒绝并且反对。多顽固的百姓,看他们高声喊叫说:「我们不要这个人来管理我们!」当保罗完成了第三次的旅行布道之时,他返回耶路撒冷报告他的工作,这报告的内容是什么呢?二十一章十九节告诉我们:「保罗问了他们安,便将神用他传教,在外邦人中间所行的事,一一的述说了。」这句话带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尤其是对今后在耶路撒冷发展的局势来说,更是如此。

 

保罗在耶路撒冷——引起群众的呼喊

 

    接着第三次旅行布道之后,使徒行传三大主要事件中的第二件就开始了。保罗上耶路撒冷参加每年一度的逾越节(廿16)。这时候耶路撒冷挤满了从天下各地上来过节的犹太人。这种情形,正如大约二十七年之前,天下各地虔诚的犹太人上来过逾越节和五旬节的情形一样。记得那一次圣灵照着约珥先知的预言(珥二516),降临在使徒们的身上,彼得和其馀的使徒还起来向那么大的群众传道。如今,在这后来的几章(廿一章、廿二章),那些群众却被激动起来,大嚷大叫要杀死保罗。他们既是从罗马帝国各地上来过节的,固然他们就足以代表分散各地所有的犹太人。经过三次旅行布道之后,他们都对保罗非常熟悉了,并恨之入骨,正好在这时候向保罗和他所讲的福音作最后一次整体性的反对和凶狠的指摘。

    请注意,是那些「从亚西亚来的犹太人」(廿一27)把保罗拖到众人面前,又耸动众人起来杀他的。他们的喊声正是动乱的火头。「全城的人」立刻就「震动」起来!幸好营里的千夫长及时带兵来镇压,把保罗从死亡的边缘救出来(廿一3032)!即使在这时候,受伤的保罗还要求站在台阶上向愤怒的群众作一次机会难逢的「分诉》。第二十二章全章就是他所说满有能力和凛烈激昂的话:可是群众并不让他讲完他要讲的。正当他讲到某一点,还想要讲下去的时候,群众就暴动起来,大喊要杀死他了。究竟他讲到那一点,以致引起这样大的暴乱?第二十二节形容那暴乱说:「众人听到他说到这句话,就高声说,这样的人,从世上除掉他罢,他是不当活着的。众人喧嚷,摔掉衣裳,把尘土向空中扬起来……」究竟那句话是什么呢?那就是:「主(耶稣)向我说:你去罢,我要差你远远的往外邦人那里去。

    「众人听他说到这句话,就高声说……」这正是分散各地的犹太人的代表们,联同故土中不信的犹太人,一同发出的喊声,他们大声喊,是要表示最后拒绝耶稣作他们的基督,和反对传给外邦人的救恩信息。尤其是后者使他们更难忍受,这使他们固执的思想更由愤怒变成疯狂。他们自己不接受天国的福音。他们也不容许外邦人分享了他们的权利。

    从第十三章开始,我们就可以看见所有事情都是朝着这一点发展过去的;现在我们再来看,从这一点之后,每一件事情都是它的后果。请注意以下的几章:

    第二十三章    保罗在公会前受审

    第二十四章    保罗在腓力斯前受审

    第二十五章    保罗在非斯都前受审

    第二十六章    保罗在亚基帕王之前受审

    第二十七章    保罗被解上罗马去

 

转到外邦人去

    使徒行传最后的高峰是在第二十八章,经过那多灾多难的航程(廿七1~廿八15)之后,保罗终于到达罗马(廿八16)。他被解去罗马并不像一个普通的囚犯,这或者是因看管他的百夫长犹流特别关顾及推荐的缘故吧(廿九1)。在罗马,保罗获得某一种程度的自由(廿八16),正像他在该撒利亚坐监之时(廿四23),和往罗马去的(廿3)一路上所享有的特殊自由权利一样。虽然表面上有一条链子把他捆缚,由一个士兵看守(廿八1620),但他仍可以获准住在自己另外租的一个房子里(廿八30)。在罗马过了三天,他就召集了那里的犹太人的首领,向他们解释自己为何到这里来,并且和他们预约了一个日子,好让他能向他们讲解神的道,和有关主耶稣基督并他所带来给以色列人的天国福音。

    当这些犹太领袖到来的时候,保罗向他们作的见证是什么呢?答案是在二十八章二十三节:「他们和保罗约定了日子,就有许多人到他的寓处来。保罗从早到晚,对他们讲论这事,证明神国的道,引摩西的律法和先知的书,以耶稣的事劝勉他们。」虽然在犹大省,甚至各地,保罗都吃了不少的苦头,但他传福音的方针依然是「先传给犹太人」(廿八17),然才「传给外邦人」(廿八30);而且他作见证的中心主题也是「天国的福音」(廿八2331)。

    结果怎样呢?二十四至二十五节告诉我们:「他所说的话,有信的,有不信的。他们彼此不合,就散了……」这段经文给我们的印象是,即使那些「信的」(或者按字句的意思说,「被劝服的」),也没有热心接受这道。照希腊的字义来说,他们的被说服只在理性上而已,没有表示乐意接到心中去。其他的犹太人就更不用说了,他们肯定的拒绝这道。整个事情的结果十分明显的,正如保罗自己说:「圣灵藉先知以赛亚,向你们祖宗所说的话,是不错的。他说:『你去告诉这百姓说,你们听见,却不明白。看是要看见,却不晓得。因为这百姓油蒙了心,耳朵发沉,眼睛闭着。恐怕眼睛看见,耳朵听见,心里明白,回转过来,我就医治他们』。」(2527节)然后,随即接着这一句话,就是全书最高峰的一句了:「所以你们当知道,神这救恩,如今传给外邦人,他们也必听受。」(廿八28

    作者把我们带到这第三个最重大的转折点之后,这本使徒行传就完结了。因为到了这里,写书的目的已经达到了。我们看见这天国的福音已经有三十多年的时间传给以色列人;首先是传给故土的犹太人,继而传给分散各地的犹太人,最后甚至传给了罗马京都里的犹太人。他们竟然一贯性的不信和仇视,他们不但拒绝了天国,同时亦拒绝了弥赛亚耶稣为他们死而复活所成就的救恩。到了罗马之后,我们可以作出一个肯定的结论就是:

    犹大人已经齐声拒绝耶稣作以色列人的基督,君王和救主。天国降临的计划被逼暂时除消,地上的以色列国民必须暂时(即现今的时代)被神弃置一旁,失去选民的权利,神普及全世界恩惠的福音要远远传开,让地万国的外邦人可以听见而接受。

    到了这里,本书已经引导我们的思想作好了准备,继续转到教会书信(罗马书至帖撒罗尼迦后书)去。在那里,我们将会看到神一个新而奇妙的计划。这计划一直是隐藏着的,但如今因着犹太人的不信和拒绝,就被启明出来了——就是,教会要成为神的儿子身体、新妇,和新殿。

 

 

第一百二十六课

 

使徒行传  之三

 

 

题示:在研读这一课之前,请先把第三章至第十二章、第二十七章和第二十八章小心读一遍。

 

                  有关使徒行传这书

 

        本书所记载的事实,许多时候成为基督教教义的例证和模范。有了那些早期基督徒的生活言行,我们就可以明白基督教教理的真实意义是什么。所以我们可以说,这是一本以行为榜样来教训人的书,书中的每一件事实都带丰富的意义和行事原则。以后由保罗、彼得和约翰所写的书信,其中的真理都是由这书所载的事实启发出来的;而且它的独特价值就是藉实际生活来阐明真理。

                                          ——汤马士(W H G Thomas

 

 

    在上一课,我们已经研究过使徒行传整卷书,并且从书中所载的三大转折点的事实,得以知道它的最大写作目的是什么。

    可是,因为这书的结束实有点突然,所以有许多人就以为这是未完成的作品;其实这种看法是因为摸不清它的最重大意义。我们承认,作者还可以告诉我们更多有关保罗死前的事迹,但是作者并没有这样做,因为跟本上不须要再加上什么来达成这书的目的。

    虽然从历史的角度或文学的角度来看,有人以为这书的结尾有点不完善,但从福音战略意义的角度来看(这才是最重要的),这书实在经已达到目的了。因为最低限度它清楚指出了一个时代的转变。以色列人经已拒绝了耶稣作他们的弥赛亚君王和救主,又放弃了天国的福音。这一点,路加使我们看见福音如何再三的传给以色列人,而以色列人又如何再三的坚决拒绝,一直到了最后,他们的拒绝经己证实是成了定局,再无可救药了。所以到了这里,这书突然结束,使我们继续看以下教会书信的时候,产生一种追问会到底如何的心理。结果,我们在书信中看见,福音藉着教会变成一个非常荣耀的真理。指出「教会」就是基督的身体,是神儿子的新妇。

    当然,在某几方面来说,这书是故意写成不完全的。它遗留给我们许多未解决的问题:到底保罗在罗马经过第一次的审讯之后,有没有获得释放呢?他有没有继续旅行布道,正如一些人所以为的呢?耶路撒冷今后又有何发展呢?十二使徒后来怎样呢?究竟彼得有没有到过罗马呢?这些问题都不在这书的写作目的之内,所以一直都没有交待清楚。

    不错,使徒行传每一页都记有惊人的转变和描写生动的事件,引人追问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这书所特别关心的就只有其中的重大意义,一切的事件都就着这一点而分别轻重。下页的分析给我们看见整卷书的乌瞰,而其中的重要关键,和事情的发展趋势就表露无遗了。

 

使徒行传: 向犹太人传说天国新近启示的福音

     一章  使徒们预备等候

  福音传给本土的犹太人(二~十三)

     二章       神迹——见证——被接受

      三、四章  神迹——见证——遭拒绝

      五章      神迹——见证——遭拒绝

      六、七章  神迹——见证——遭拒绝

     第一个转折点:司提反被杀害(七)

    1)以色列国民在京都受到最后的审判

    2)犹太人正式公开拒绝天国

    3)福音向外扩展

    4)福音中心基地转至安提阿

      向外布道:主要城市及人物

      八章    撒玛利亚——埃提阿伯太监

      九章    大马士革——扫罗改变为后来的保罗

      十章    该撒利亚——外邦长官哥尼流

      十一章  安提阿——外邦人被接纳(38节)

      十二章  耶路撒冷——受希律王的审判,第一部分完结。

  福音传给分散各地的犹太人(十三~廿八)

    十三、十四章保罗第一次旅行布道

     十五36 保罗第二次旅行布道

     十八23 保罗第三次旅行布道

      犹太人普遍的反应——拒绝

     第二个转折点:保罗遭暴乱迫害(廿二)

    1)犹太人对保罗的憎恨达到最高峰

    2)分散各地的犹太人一致拒绝

    3)逼使福音只能传给一些代表性人物

    4)引至保罗在罗马作最后的见证再向一些代表性人物作见证

      二十三章保罗在公会前作见证

     二十四章保罗在腓力斯面前作见证

     二十五章保罗在非斯都面前作见证

     二十六章保罗在亚基帕王面前作见证

     二十七章保罗被解去罗马:作最后的见证

     第三个转折点:转向外邦人(廿八)

     「所以你们当知道,神这救恩,如今传给外邦人,

      他们也必听受。」(廿八28

 

奇妙的计划

 

    根据我们前面的研究所得,我们可以再加肯定的指出,这本使徒行传基本上是记载传给以色列国民一个新启示的「天国的福音」,和他们久已等待的弥赛亚耶稣。当然以色列人拒绝这个福音,是促使地上有形教会在历史上出现的因素之一。但这一点仍不能使使徒行传里面的基本事实,就是它的中心思想是记载神给与以色列人一个新的福音;只要他们相信并接受耶稣为弥赛亚,这样他的国度立刻就要降临,而且这国度降临的初步现象也实现了。

    一直等到我们翻开保罗的书信来看之后,才发现早在犹太人拒绝耶稣基督,带给他们天国的福音之时,神奇妙的计划已经在暗中进行了。当这天国的福音,第二次再由使徒们传给他们的时候,我们看见首先是本土的犹太人拒绝了,继而是分散各地的犹太人也拒绝了。虽然如此,在罗马帝国各地已经有不少外邦人相信,并且组成教会(虽然也有少许犹太人相信,但在整体来说,他们一直保持坚决拒绝的态度)。正当犹太人的不信越来越肯定之时,那些由信徒所组成的教会就渐渐的领会一个新的启示:一如神预先知道发生在各各他山上可怕的事;一就是以色列人终于把他们的弥赛亚钉了十字架,而弥赛亚却因此变成全世界人类的救赎主——同样的,神也预先知道犹太人一再拒绝福音,这终于成为外邦人信主的机会。在神大能的作为安排之下,这些分散在罗马帝国各地的外邦信徒,渐渐的显露出来。尤其是有保罗书信的讲解指明,我们看见这些被主的血所买赎的人,同时也是有圣灵重生的人,组成了属灵的教会,成为神的儿子的新妇、身体,和圣殿。

    保罗告诉我们,这教会的「奥秘」是首先启示给他的(参看弗三311)。「历代以来」一直是「隐藏在神里」的,到如今才启示出来。这很清楚表示新约的教会是旧约的预言所没有提及的。所以,有人认为他在旧约的预言里,例如约珥书第二章之类的经文,找到有关教会的启示的话,这必然是错误的。当然旧约圣经可能藏有教会的预表,但直接的预言就没有了。可是,现在来说,正当使徒行传一直指证犹太人的不信之时,教会书信的亮光却使我们看见罗马帝国各处的信徒,就是奥秘的教会实现了,这教会好像一座从犹太人不信的废墟中建立起来的圣殿!像那属天的以撒所拣选的新妇!像那位「万有之首」的身体!从今以后,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神的救恩普及万民。虽然因为以色列人一而再的拒绝天国,使天国暂时不能降临;但神的计划并没有因此而失败,他救赎了教会。怪不得保罗在思想这个「奥秘」的时候,这样惊叹说:「深哉,神丰富的智慧和知识。他的判断何其难测,他的踪迹何其难寻!(罗十一33

    容我们再强调一下这个事实:只有在教会书信的亮光之下,我们才能明白这些由信徒组成的新团体,里面更深的意义是什么。像使徒行传二章四十七节之类的经文,里面「教会」一词其实应该读作「集会」才对。不然的话,我们会对「教会」这名词有了误解。真正的教会要到后来才形成的。只要我们紧记这本书的主旨是带给以色列国民一个弥赛亚国度快要降临的福音,我们便能避过许多误解;而且,一些像「今天的时代为何没有初期五旬节之时的神迹奇事之类的难题,也必迎刃而解。

    我们并非说教会是开始自那一次五旬节的这种说法是错的。我们乃是说,要小心分析清楚,那些神迹奇事是属于天国降临的初步现象;不然,我们会误会那是古今教会应有的正常现象。倘若要明确的说明这一点,我们可以说,五旬节的圣灵降临,正是神给以色列人证明天国快要降临的外观现象,同时也是神藉圣灵的能力,把多国信徒个体组合成一个属灵的教会的内在变化。什么时候还与以色列有关连,那种超自然的现象就仍然存在,但后来渐渐的由教会取而代之的时候,这种现象就渐渐消失了。

 

接续福音书

 

    为了使读者对本书的价值观有更深的认识,我们是该在这里花点篇幅,论及一下它的接续性,正如许多人称这书为接续福音书而写的书。路加一开始就说:「提阿非罗阿!我已经作了前书,论到耶稣开头一切所行所教训的,直到他藉着圣灵,吩咐所拣选的使徒,以后被接上升的日子为止……」,我们看见他在福音书里以主升天为结束,而在这书里,他以主升天为开始;可见他的第二卷作品是接续第一卷的。

    但是我们要指出,其中的意义不仅是这个。照希腊原文的字句编排来说,作者分明特别强调「开头」那一个字。这一点含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使徒行传不但继续见证那位升了天看不见的基督;事实上,他的升天并不表示他不再与门徒同在。反而,这书短短的序言却指出,他的离开正是要真真正正的与他们同在!他是整部使徒行传的主角,虽然是肉眼看不见,但他的同在却是比以前更实在,所以使徒行传可以说是一本奇妙的续传,记载这位被钉、复活、升天的耶稣,继续藉他的灵与他所拣选的见证人同在并同工的伟迹!

    我们再说,在整个历史过程里,他是管理者又是推动者,这使我们学到了何等的功课!我们看见他赐下荣耀的圣灵(二33),是他使那瘸腿的行走(三16,四10);是他使教会得救的人数天天加增的(二47);是他被司提反看见「站在神的右边」(七55)。是他亲自在大马色的路上出现把扫罗改变过来(九5);是他治好了患病的以尼雅(九34);是他在耶路撒冷的营楼上站在保罗的旁边并安慰鼓励他的主(廿三11)。事实上,整个故事都是他在推动。记得他从前以有形的身体与门徒同在,他是何等的受了限制,但现在他藉圣灵与门徒同在,就能尽情尽力的工作和传讲了。(请参看路十二50;约十六1213)。

    但愿所有主内同工们真能深深的领悟这一点。因为我们不是单单为他工作的,事实上,他自己也在场,并且亲自管理我们,与我们一同工作。使徒行传所记载的,正是马可福音十六章二十节的典形实例呢!

 

属灵的钥节

 

    我们曾经说过,以使徒行传的结构来说,钥节是一章八节:「并要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并撒玛利亚直到地极,」使徒们作见证的地区次序,也是这书结构的根据:而且因信称义之门,也是相仿的依次开给犹太人、罗马人、希腊人……正如四福音的次序一样。可是对于属灵的事就不同了,这方面的钥节该是一章二节——「藉着圣灵」。我们只须要看一看开头的几章,就可发现这钥匙开出什么属灵的宝藏了:

    第一章    「藉着圣灵」——能力(58节)

    第二章    「籍着圣灵」——方言(346节)

    第三、四章「籍着圣灵」——胆量(四81931

    第五章    「藉着圣灵」——神迹奇事(7122532节)

    第六章    「藉着圣灵」——智慧(310节)

    接续这条线一直追查下去,会有什么结果呢?我相信会花许多的篇幅才能完成的,我们已经用上述的例子引出这条线,读者大可以自己接续下去完成它。谁肯去研读、思想,明白圣灵在使徒行传里所启示的方法,谁就能在事奉神和见证基督的事上显得有智慧。可能在这书里研究圣灵所得的教训,最悲惨的要算是后一段吧。在那里,我们看见神救我们脱离了愚昧和顽固,而这愚昧和顽固正是害死了当时的犹太人,并且使他们远离神的圣灵的。

 

属灵的模范

 

    我们今天的教会可以从使徒行传里初期的教会学到何等多的功课!他们是我们个人和整体的模范,值得我们经常来对照一下自己,从而看出我们自己有什么要改良的地方。今天,有何等多的所谓教会,经巳与初期基督徒相交的榜样远离了!神对摩西说:「要谨慎作这些物件,都要照着在山上指示的样式」。在使徒行传里,圣灵向教会说出同样的话,「圣灵向众教会所说的话,凡有耳的就应当听」

    这方面的道理,若写出来,相信可以写成一本书,只是时间不许可我们这样做。我们已经花了太多的时间在这方面了,但为了给读者们足够的例证,容我们再稍微的看一看五章十二至十七、十八、四十二节。请注意三方面分辨「教会」的特征,

    第一、有排斥的能力,第十三节说:「其馀的人,没有一个敢贴近他们,百姓却尊重他们」。这一群圣洁的人有一种叫人惧怕的力量,看第十一节。今天许多人以为,教会所需要之能力只是吸引的能力,这是错误的,地方教会同时也须要排斥有阴谋的奉承者。噢!今天教会中那些可憎的「闲杂会众」,他们只知贪吃埃及的韭菜和蒜头!但在初期教会的属灵气氛里,基督徒过着圣洁的生活,治死一切伪善的行为。

    第二、有吸引的能力,第十四节说:「信而归主的人越发增添,连男带女很多」。在这里有两种人被吸引的:(a)「信主的人」;(b)「病人」。信主的人为相爱相交的生活而来,有病的人为医治而来,试问今天的教会用什么吸引人来呢?为什么今天许多心灵孤单的人,患病的人都不愿意到教会去求助呢?

    第三、有得胜的能力,第十七节这样说:「大祭司和他的一切同人,就是撒都该教门的人,都起来满心忌恨……」他们憎恨拿撒人耶稣的心已经到了沸腾的地步!不惜用监楚、拷打,和恐吓禁止的手段来阻止使徒们传福音,但是这章圣经结束之时怎么说呢?

只要有圣灵真正的管理,无论那一个教会都会有上述的能力的。困难逼迫并不是没有,但却有足够的能力胜过,使困难变凯旋,可能神会准许苦难临到,但在他里面有丰盛的恩典,终必使我们得胜。

 

逼迫困难也在神的计划中

 

    我们看见整部使徒行传由头至尾都充满着困难和逼迫,这是神的计划有了什么矛盾吗?不!有思想有智慧的人看这是必然的事。要知道,五旬节圣灵降临的力量并非保证今后基督教可以免去撒但的任何报复攻击的。即使到了使徒行传的末了,路加叙述保罗由该撒利亚被解到罗马去(廿七、廿八章),在那里,逼迫和困难依然存在,并且还变本加厉。摩根博士(G.Campbell  Morgan)说得好:「在这一方面,危险和困难似乎倍增,要合谋阻止或破坏神的计划。但在另一方面,神的计划却仍然稳健地、肯定地,也似乎是慢慢地,推进着。神的能力与实现他的计划的需要,往往是相等的,使这计划进行得更显奇妙。藉着那些困难和逼迫,这计划才能发挥出最高的效力。」当撒但用尽了它最后和最厉害的手法之后,路加仍然能写出这样的一句话:「这样我们来到了罗马城」(廿八16意译);神的计划以不能抵挡的能力继续推进。但愿所有遭受试炼和困苦的圣徒都能领会这一个宝贵的真理!

    使徒行传里面各处满布着描写入微生动的事例,这事例都可以作为我们的行事榜样。只可惜我们没有时间一一加以讨论,尤其是非常吸引人的那些,例如第二章所载「五旬节圣灵降临」的那一天,和第十章所载,圣灵后来临到哥尼流的一家。目前我们所只能做到的,就是把当时代的转变过程作整体的描述。为此,我们不能不在此放下那些个别的事件,不然的话,我们就会远离本研究课程的范围了。

 

有关主再来的新亮光

 

    但是,无论怎样,还有一件事我们感到有责任要交代清楚才能离开这一课的。有一个非常重大的真理与使徒行传有关的,就是主耶稣的再来。只要我们紧记本书的主旨是带给以色列人天国快将降临的新消息,这一点,我们就有了新亮光了。

    倘若我们按正意读圣经的话,我们会发现,主耶稣的再来,并不是一件可以肯定在某年某月某日发生的事,反之,那是一件料想不到突然会发生的事。主耶稣说:「那日子那时辰,没有人知道。」意思是说,没有人可能会事前知道的,因为主来与不来,要看以色列人对耶稣基督所给他们的天国福音有否反应而定。倘若「那日子那时辰」是人所能知道而又固定的,那么天国降临的应许(正如使徒行传所指的)对犹太人来说,又怎可能是真的呢?我们知道,假若他们现在接受耶稣作为他们的弥赛亚救主君王的话,主会真的立刻从天而降,而且给他们带来「复兴的时候」,在地上建立他的宝座。这一点,使徒们早已清楚的说明了。请再看三章十七至二十一节。

 

    「弟兄们,我晓得你们作这事,是出于不知,你们的官长也是如此。但神曾藉众先知的口,预言基督将要受害,就这样应验了。所以,你们当悔改归正,使你们的罪得以涂抹,这样,那安舒的日子,就必从主面前来到,主也必差遣所预定给你们的基督耶稣降临,天必留他,等到万物价兴的时候,就是神从创世以来,藉着圣先知的口所说的。」

 

    这么清楚的话,谁会听不明白呢?倘若真的以色列国民曾有过整体的悔改,又接受耶稣为他们的弥赛亚救主君王的话,主耶稣必定已经在荣耀中降临,为众人所见,绝不耽延,换言之,主的再临是关系到以色列人是否接受使徒们所传给他们的信息。所以,我们可以很清楚的了解到,当门徒们问主说:「主啊!你复兴以色列国就在这个时候么?」(一6),主就这样回答说:「父凭着自己的权柄所定的时候日期,不是你们可以知道的」。这样,事前知道主再来的时候日期,就等于未将天国降临的福音带给以色列人之前,就已经知道他们何时接受这福音。雅各说得很好,他说:「神在创世以前,已经知道他所作一切的工」(直译十五18);就是因为神有了预知,所以他就预先安排又预定一切。虽然神不把自己的计划建基在人类不稳定的人性上,但从他开始工作,至达成他预定的目标,他都一直尊重人的自由意志。所以他所预先安排的,也不过是依照他所预先知道人会这样那样做而定的。万事都可以照着自然的趋势来发展,但神却可以在万事自然发展的同时,预先知道万事怎样发展而加以引导,使他所定的至终目标得以实现。因此,我们可以十分肯定的说,天国快将降临的福音确曾传给以色列人,正如使徒行传所记载的;而基督的再来亦确是因为他们的不肯接受那福音而暂时未能实现。

    这一个道理我们有教会书信支持。例如帖撒罗尼迦前后书告诉我们,基督的再来会在不久的将来突然实现的。但在保罗其他书信里向,很明显的重点并不在肯定的时间上;不错主再来的盼望仍是清楚在望,但却没有给与我们一个即将实现的印象。这一点曾使不少读者感到困惑,但是容我再提醒一次,只要我们紧记,使徒行传的主要内容是带给以色列人大国即将降临的新消息,这样,这一类的困惑就会消失了。

    我再说,使徒行传的时代,是一个过渡性的时代。一直以来,天国是等待着要降临给以色列国民的,只要他们履行了悔改接受耶稣为弥赛亚君王的条件,主耶稣随时立刻回来。这是真的,那应许也是真的;那位被钉后又升天的人子真的一直「站在神的右边,随时准备降临在他的国里。以色列人会相信,悔改,接受吗?这一点正是过渡时代之所以称为过渡的因素。请注意,教会书信就是在使徒行传那个过渡时期写成的。那时以色列人的悔改仍然会有可能实现,所以书信就指出主耶稣随时会立刻回来,在教会书信之中,最早写成的是帖撒罗尼迦前后书(约主后五十三年),跟着是哥林多前后书、加拉太书,罗马书是在稍后四至五年之内写成的。这时候犹太人的反对态度越来越硬化,而罗马帝国各地信主的人,对主再来的期望还是保持随时会实现的水平(所以就有如下的经文出现;罗十三1112;林前七2629;十五5258;十六22;林后四14)。当我们读到以弗所书、腓立比书、歌罗西书,提摩太前后书和提多书的时候,情形就不同了。我们可以看见一个很明显的转变:主再来的盼望仍然存在,仍然一样被重视,但随时立刻回来的重点就减轻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非常惹人注目使人惊奇的新观念——就是「教会」要成为独生子的身体、新妇,和圣殿。请注意,这几本书信都是在主后六十四年之后才写成的,即是说,是在使徒行传二十八章二十八节那最后的宣告之后写成的。

    我们并不是说在这两组书信之间有一条明显的分界线。两组书信却记有主再来的盼望;但情形就跟着使徒行传后来的发展趋势有了变化。同样的,我们看见两组的经文都记载教会;但随着神奇妙的「奥秘」越来越明显的启示出来,教会的真理也越来越深入。我们不是说两组书信各有全然不同的记载,但各有不同的重点这是很清楚的;而这种现象的解释,就只有在真正明白使徒行传一而再的向以色列人传讲大国即将降临的福音之时才能找到。

    另外一点值得简略一提的,就是帖撒罗尼迦前后书虽然给与我们一个主耶稣不久再来的印象,但是书中绝没有一处注明是那么急速的。圣灵以超过人为的智慧能力,引导作者写作圣经的时候,能保持每一点都平衡,以致我们读圣经的时候,感受到经文强调主耶稣快将再来,又鼓励我们持守这期望,而一点没有牵涉到那「时候日期」的确定。在这关系里面,我们一定要分辨清楚保罗所思想的和保罗所教训的两者的分别。可能保罗自己思想到主耶稣真的立刻就再来;但他从没有这样的写出来。我们并不以为使徒们所想的一切都有圣灵的启示,都是无误的;我们只承认他们所教训的一切是出于圣灵无误的启示。

    这样,我们看见写给帖撒罗尼迦教会的两封主再来的信,一方面勉励信徒要儆醒等候主随时再来,另一方面又十分小心的避开说明主再来的肯定时间。这种说法是否似乎对当时的基督徒有点不公平呢?事实上刚刚相反,倘若我们从人的观点来看,主耶稣确实有可能在当时回来,正如我们在前文所看见的。这事是随时可以发生的。倘若我们从神的观点来看(我们现今有了一部完整的圣经,才可以看到这观点,当时的人因为圣经未曾写完,就不可能看到了),除了这样随时可以实现的应许之外,就再没有一个更好的福音可以传给他们了。不错犹太人一而再的拒绝,神早就知道了,但神有更大的目的,要藉着教会和主基督至终的降临才能达成。为此,神要把这个盼望摆在当时的信徒和以后跟着他们相信的人面前,好让他们得着智慧和鼓励去传福音,使神所预定要拣选的人可以加入教会,完成神藉教会去完成的任务。

    不但这样,我们越多思想,就会越明白神启示的智慧;看清楚他怎样使帖撒罗尼迦前后书一方面能鼓励信徒等候主随时回来,另一方面又能避开不提主再来的肯定日期,而其中却没有出现不平衡的现象。当时帖撒罗尼迦教会有一些信徒死了,其他的信徒甚是忧伤,似乎失去一切盼望似的。在这种情形之下,神以为不能不启示使徒写下这些书信,好让他们得着安慰,知道主耶稣随时会再来,死人就要复活。而且,即使我们这末后世代的基督徒,也与他们一样,需要神这样的启示和安慰。

    现在让我们把上文所论的作一个总结。我们看到,在使徒行传里的过渡时期,主耶稣会就以色列人对天国福音的反应而随时立即再来的。可是,现今来说,主的再来仍然要就他们对福音的反应吗?不过自从使徒行传二十八章二十八节那最后的宣告之后,这个关系就完结了。那宣告说:

    所以你们当知道,这救恩,如今传给外邦人,他们也必听受。」是的,这种关系永远成为过去了。在现今的时代来说,主的再来,要就历史进一步的发展才能实现。罗马书十一章二十五节告诉我们:

    弟兄们,我不愿意你们不知道这奥秘(恐怕你们自以为聪明),就是以色列人有几分是硬心的,等到外邦人的数目添满了,于是以色列全家都要得救。

    「等到外邦人的数目添满了」!请问,外邦人的数目怎可以添满呢?这岂不是要我们自己努力吗?在同一段经文里,保罗说:「然而人未曾信他,怎能求他呢?未曾听见他,怎能信他呢?没有传道的,怎能听见呢?」(罗十14

    还有新约另一处经文我们不能不注意的,彼得后书三章十一、十二节说:

    「这一切既然都要如此销化,你们为人该当怎样圣洁,怎样敬虔,切切仰望神的日子来到。」

    请特别注意「切切仰望神的日子来到」这几个字,在希腊原文「切切」这字原是hasten,意即「使加速」。所以彼得所讲的这句话,应该是:「盼望能使神的日子加速来到。」

    这使我们何等的吃惊!我们常怪责古时的以色列人「对众先知所讲的信得太迟钝」,又指证他们对使徒们所传的天国福音没有反应;但是当我们思想一下自己的时候,我们岂不是一样该受责罚吗?我们对主自己和使徒们所讲的信何等的迟钝!我们对传福音的责任是何等的轻忽!

    刚才我们看过彼得后书三章八节,请再看彼得跟着在第十四节所讲的话:「亲爱的弟兄啊!你们既然盼望这些事,就当殷勤,使自己没有玷污,无可指摘,安然见主。」真的,我们确实应当:「殷勤」!

 

看看你能否回答这些问题

 

1)你能否举出四个因素,以证明路加就是使徒行传的作者?

2)你以为「使徒行传」这书题适合这书吗?倘若适合,请说明之。

3)本书的钥节和主题是什么?可以分为那两部分?这两部分的六个平衡点是什么?

4)彼得(在前半部)与保罗(在后半部)两者在那几方面平行相对?

5)当使徒们问主说:「主啊!你复兴以色列国就在这个时候么?」这是否表示他们不属灵,或误解天国的原意是什么?请解释这一点。

6)无论这本书可能有什么其他的目标,但是它最基本的目标却是什么?

7)这本书里面有那三个转折点成为这书的最大特征?

8)在逼害司提反的事件中,有那四个意义重大的特征?

9)保罗在第二次旅行布道之时,到过那几个地方传道?

10)整个使徒行传的时期可以说是一个「过渡时期」,这是什么意思?

11)在教会书信的亮光之下,使徒行传这本书显明了神对一切事物的奇妙安排,这是指着什么说的?

12)你能列举理由以说明使徒行传那看来似乎有点突然的结束是出于神的旨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