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课

 

以斯贴记  之一

 

 

题示:读本书二至三次。

 

 

       在我们一生的历程中,鲜有如以斯帖记那样,完全没有神的名字的痕迹。不管对个人、对社会、对国家,甚至是对整个世界,这种情形均是少见的。但对于人类的将来,本书却绝不缄默了。本书之所以隐没神的名字,理由当然很多;无论如何,我们若想为将来稍作准备,就非要留意细读本书不可。

 

                                                ——摩根博士

 

 

    以斯拉记、尼希米记,和以斯帖记,是论到犹太人被掳后的历史。前二书是论归回耶路撒冷的历史,而以斯帖记则是论留在外地之犹太人——远比归回者多——的历史。

    以斯帖记是一本满了戏剧冲突的书——当然不是小说,而是历史事实。我们试把它分列出来:

    时间:约主前五三六至四四四年这一段时间。

    人物:共五个,均可在历史文献中发现其名字:

              亚哈随鲁:波斯王

              瓦实提:被废之王后

              哈曼:憎恨犹太人之宰相

              末底改:犹太人之领袖

              以斯帖:犹太人女子,后为王后

    背境:波斯王宫,管辖几百万犹太人之中枢地

    地点:书珊,波斯王之冬宫

    全书情节发生的时间,共约十二年。每一情节均是绕着以斯帖而发生,因以为名。

 

剧名:天道(或神佑)

 

    本书之目的,乃申述「天道」之权能,是神对他的子民所显出之看顾、保守、存留、供应等之事实,而书之价值即在于此。天道——Providence——一词,其英文乃译自拉丁文Provideo,这字由两部分构成,Pro——即「在前」,或「事先」,video即「我见」,故其原义乃是「先见之明」,或「预知」,或「事发前之知识」,是对任何行动在未发生前,即清楚了解其动机、手段、目的,及一切的影响。严格来说,只有神能具备此种能力,他既是预先知道万事万物转易变化,又有能力来按他心意所想的去行,他就有绝对的条件及力量来管理、安排,及控制人类的历史——这就是本书之要点。

    我们说是「天道」,是其恒常作事之原则,即表明本书不是神偶然之介入,也与一般之所谓「奇迹」有别。

 

天道之说明

 

    本书表明人类历史上,不管遭遇任何不测巨变,或危机重重,他仍在天上掌管著绝对的控制权,就像平日我们看四平八稳的日子一样。本书不是要说明一个神迹——神偶然之介入,乃表明神怎样在一切非神迹的事件上掌权管理,由此而引到一个更巨大之神迹上——这就是历史,这也是以斯帖记之经纬。

 

为何没提及神的名字

 

    了解上述「天道」之义,就不难明白以斯帖记为何不题神之名字。我们反之会这样想,作者若特别提到神的名字,又大加解释,本书之感力与及其道德之力量,必大为减弱,因为有两个观念对本书是极其重要的:

   1)人在一般日常事件所感受之自由——是当时的,也是非神迹性的。

   2)神在人类历史上所独有之掌管权——是历史的,人回顾时才发现,其性质也是神迹性的。

    这就是人的自由意志与神的管理权能奇妙地吻合之处。正因神的名字没有提及,本书更是为犹太人和当时之波斯人而写,而人对神那不可见的工作及权能,更易产生敬畏之心。

    事实上,「耶和华Jehovah」这名字是以一种非常奇特之方法出现过的,那就是一种称为「离合体」之方法,所谓离合体者,即每行或每字之首字母或末字母把它合来,就成一个字。这种情形,全书共有五次,四次是「耶和华Jehovah」,一次是「自有永有Ehyeh」。

    在好些古抄本中,有几个地方的哑音字母——代表名字的——特别巨大,那就成了一JeHoVaH,而除了这几处地方是作如此写外,全书找不到别的离合体。作者之用意应该很清楚的了。有离合体形式出现之五处经文如下:一20,五4,五13,七7,七5

    上述用JHVH作离合体之四处经文,均是接连出现的,而不是七拼八凑的。而四次均由不同之人说出。前两个离合体是由该字之第一个字母合成,后两个则由字之最后一个字母合成。在第一和第三个离合体,字母是倒转来拼,即HVJH,说那些话的是外邦人;其他两个则顺序而拼,那JHVH,其发言人是希伯来人。

    这五个离合体好像就是对我们说:「别以为本书没有神的名字,他的名字就像他的工作一样,是贯串全书的。」我们读以斯帖记时,难道可以否认此事?

 

谁是亚哈随鲁

 

    亚哈随鲁是不是真的历史人物,曾引起过不少争辩,圣经说他是统管一百二十七省之王,但历史文献中好像没有他的名字。直到近代,感谢那些古物发掘者和研究古代语文的专家,他们把真相揭露了。

    原来波斯碑文中的薛西斯(Xerxes),即是这里的亚哈随鲁王,薛西斯是亚哈随鲁(波斯的名字)之希腊文拼法,他是由主前四八五至四六五作王的。

    发现这秘密的,是古代语文专家葛亭法(George  Friedrich Grotefend)。他从波薛博尼斯(Persepolis)魇墟中,掘出了波斯的王宫,从其碑文中,发现大利乌王的儿子名叫迦撒哈亚薛(khshayarsha),译成希腊文,即薛西斯(Xerxes),若再把Xerxes译成希伯来文,刚是亚哈随鲁的希伯来文英译法(Akhashverosh,英名作Ahasuerus)。这一切的发现,均应归功于葛亭法之辛勤研究。

    我们从其他之历史文献及波斯碑文中,搜集到有关他之如下事迹:

   1)第一章之大筵席是他出征前之准备。

   2)主前四八○年与希腊作战,即为著名之撒摩丕利战役(Thermopalyae及撒拉密斯战役(Salamis)。

    3)废除瓦实提王后的,似是出征前之事。自希腊失败后,回来娶以斯帖。

    4 曾下令建桥横跨哈勒斯波海(Hellespont),建成后因风浪而倒塌,他令人鞭海三百下,并掷一脚链于海中,又把建桥之人斩头。

    5)吕底亚人派非亚斯(Pythius)曾送为约五百五十万磅给他,为要他出兵相助,他一时豪兴大发,不特不收,反而另加送大礼回敬。

    6)该次出兵令他之长子阵亡,他极为愤怒,令人拿他儿子尸体来,斩为两半,让大军驰过。

    7)他曾羞辱馀下之斯巴达人。

    8)为满足其淫欲,曾下重赏,给能发明新玩意之人。

    9)曾开凿亚浮斯(Athos)之依斯玛斯(Isthmus)运河,给他之海上浮宫经过。

    10)他凭波斯之财富及兵力,把波斯王朝带上当代超级强国之峰,令其他各国瞠目结舌。

    11)他对犹太人之故事,则记在以斯帖记。

 

结构

 

    本书共短短的十章,读过一两遍就会发现前五章是自成一组,论犹太人面临之危机,到第五章时,眼看犹太人是厄运难逃而仇敌得逞的。

    到第六至十章之第二段时,事情急激变化,我们看见天道的彰显,神的子民不单逃过厄运,整个故事都开朗起来,太阳再一次照耀大地,青草又生发出来——仇敌被挂在十架上,而犹太人则高唱凯歌,普天同庆普珥日。第二部分是本书之主题及中心所在:天道。

    这就是本书之结构:一至五章、危机之突降;六至十章、危机之渡过。这就显出天道是由神之预知及权能而构成的,它告诉我们,神是存在于我们一生任何的危机中,保守我们,看顾我们。我们可能看不见他,他却绝不会看不见我们,那「保护以色列的必不打盹,也不睡觉」,他是永不出错,也永不误事的,有人说得好!「他常常延迟,却永不太迟」,在危难中我们巴不得他立刻出现,救危扶困,但他总是按着自己的时候来行事的——我们便以为他在「延迟」了。就在我们快要消灭了,他就出现——永不太迟的出现,这时我们又会经历他的能力及信实,我们的信心就大大的长进。邪恶的势力可能一时得逞,却永不会是最后胜利的,我们要用信心来仰望他。

    下面是本书之分析表。

 

以 斯 帖 记: 天道之施行及神之保守

危机之突降(一~五)

危机之渡过(六~十)

瓦实提被废()

以斯贴为后()

哈曼施阴谋()

末底改请命()

以斯贴晋王()

末底改得荣()

哈曼被己害()

犹太人复仇()

首定普珥日()

末底改为相()

 

    一至五章满了都是神隐藏的工作,我们若忽视了,就算得不着前半部分之精华。请仔细思想下面二事件:

   1)亚哈随鲁王摆设之御宴。

   2)他非份之要求及瓦实提之反应。

    此二项事情之发生,看似与日后犹太人之命运无关,因当时哈曼还未得势,犹太人之仇敌根本不存在,但事实上这是神的伏笔,为日后犹太人得救作准备。

    再往远一点看,在亚哈随鲁之御宴前,神就已经预备了极美丽的以斯帖在波斯的王宫,到瓦实提被废后,以斯帖就补上了。

    我们一生中有许多时刻,都会陷于毫无准备的危机中,认识神的人就不会惊惶,他知道神(虽不明他怎样作)早已作了一切的准备,我们只要不越过他,「让神为神」地信靠他,到了时候就会经历他的拯救。

 

 


第四十九课

 

以斯贴记  之二

 

 

题示:重读六至十章。

 

 

        高等批评本身不是一种罪恶,它只不过是研究一卷书之著作时间及著作等问题之方法吧了。错是错在人纯用一种唯理主义或自然主义来探讨这些问题。当我们的主耶稣说诗篇一百一十篇是大卫所写时,他就是在高等批评这个范围之内。我们绝对可以讨论圣经之著作时间及著作等问题。只不过有等人穷一生之力,尽在研究以赛亚书是几多人写成啦,谁是五经的作者啦,或是希伯来书的作者是谁啦等问题,结果就一生都没时间去读一下圣经,这就是腐儒之行径了。

 

                                              ——摩根博士

 

 

关于本书之要点

 

    以斯帖记第一章之豪宴,在昔日波斯王宫中是一件很寻常的事,古希腊的作者屡有类似之记载。当时波斯国正在其巅峰状态中,再加上好大喜功的亚哈随鲁王,这样的宴会就不足为怪了。

    如上所述,该次宴会是出征对抗希腊之前的,王就为「一切首领臣仆设摆筵席……各省的贵胄与首领在他面前。」(一3

    王命王后瓦实提(意即妍姬)出席,好「展览」她的美貌。我们可以想像瓦实提的尴尬,尤其是她向得王之恩宠,现在要她在半醉的「老粗」面前,展览美貌,这种羞辱可能一生不能磨灭。她勇敢地拒绝了。我们虽然赞赏她的勇气,却可以想像亚哈随鲁的烈怒,他是一朝天子,在群臣面前为一妇人所拒,其下不得台之情形是可想像的(但是活该的)。

    结果是不言而喻,王就在烈怒中,立刻废了她的位份,并且通告全国,好叫妇人不敢在男人面前造次(一1322)。

    事过了四年(比较一34,二1216)。亚哈随鲁出征希腊回来了,这次非常不得意,他可能是想用战争来忘记瓦实提的事件,结果王宫内外都失利;之后,他就诏选美女为后(二14)。

    以斯帖是犹太人中一孤女,是便雅悯人,圣经说:「末底改抚养他叔叔的女儿哈大沙(后名以斯帖)因为他没有父母,这女子又容貌俊美,他父母死了,末底改就收她为自己的女儿。」(二7

    从同章九和十五节,我们知道以斯帖不单外表美丽,内心也是顶谦和并有智慧。以斯帖的意思就是「星星」,是波斯名字,而其原来之希伯来名字叫做哈大沙,意思即「番石榴树」。

    按犹太人之传说,末底改曾把以斯帖收藏起来,不希望她入宫的。他亦曾叫以斯帖不要让人知其籍贯(二10),免生意外,若参看三章四节,我们就了解末底改是眼光独到了。

    我们可从下列之事实看出,当时末底改是在王宫中工作的。

   1)第一次提到末底改时,他已是住在「书珊宫中」(不单是住在书珊城,参二5,这是考古学的发现之一)。若非在宫中供职,又焉能住进去?

   2)末底改供职之处乃「坐在朝门」(二1921)。

   3)他被列为「朝门的臣仆」(三2)。

   4)王知道他是「坐在朝门的犹大人末底改」(六10)。

    他若不是王之臣仆,早便因不向哈曼下拜而给卫兵关进牢中了,我们相信他的官阶一定不小的。

 

哈曼

 

    到第三章之中间(第七节),又是过了五个年头。这期间,哈曼渐得王之宠信,替王管全国。王甚至下令,「在朝门的一切臣仆,都跪拜哈曼」(三2),当时唯独末底改不拜。为什么呢?按普他兹(Plutarch)之研究,原来波斯人是把王当作神的化身的,这时哈曼既得宠,人下拜哈曼,亦即等于下拜王,下拜他的神了。末底改自然不会如此作。哈曼就极其愤怒,预备要在十二月十三日,屠杀所有的犹太人。

    哈曼既被称为「犹太人仇敌」(八1,九1024),又从他向王之奏告,我们就知道他要铲除犹太人之心,早在末底改不肯下拜前立定的了。

    我们从亚哈随鲁王轻率地就容让哈曼如此作,把几百万勤劳而又忠心之犹太人除灭,实在不能不吃惊。他之行为与近代之希特拉,真可说是「古今辉映」。一个有点头脑的人,绝不会让历史留下这种把柄的。民主政体可能有很多解决不了之问题,但比之这种独裁和恐怖统治,它就变得可爱起来。

    还有一件事叫人觉得呕心的,亚哈随鲁不单只任让哈曼残杀几百万之犹太人,还从国库内送他一万他连得之银子作他的损失(三11)!简直昏庸荒唐。就是后来以斯帖王后揭发了哈曼的阴谋,王之烈怒倒不是因为哈曼冷血,而只不过是哈曼之阴谋会危害他心爱之以斯帖而已(七5),这样的王,可说是「空前绝后」。

    王批准了哈曼之奏章,准他杀戳犹太人了(三1215)。第四章便记载犹太人对此事之反应,他们悲哀哭泣,披麻蒙灰(四12),末底改便透过哈他革之关系,去找以斯帖,求以斯帖想办法。原来当时有一定例,「若不蒙召,擅入内院见王的,无论男女必被治死。除非王向他伸出金杖,不得存活。」(四11

    在那时以斯帖已有一个月的时间没见过王(四11),这就意味着王对她好像是冷淡了。无怪乎以斯帖肯冒险一试时,她说:「我若死就死罢。」(四16

    自这里开始,神的手是最明显地表明的了,我们且看下面三件事:

   1)「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为现今的机会么」——这就显明以斯帖之为后是出于神之预备。

   2)「此时你若闭口不言,犹大人必从别处得解脱」(四14)——那表明:(a)犹大人必不会灭亡;(b)神必另有办法。

   3)「为我禁食三昼三夜,不吃不喝」(四16)——这就显明完全的放在神施恩的手。在旧约时代,禁食是为祷告的。

    第三日,以斯帖进宫了,他为叫王容易注意到她,就「对殿站立」(五1)。那日适逢王坐朝,远远看见以斯帖在那里,他心中知道必有什么大事会使平日柔弱雅尔之以斯帖冒死进宫,他向她伸杖,问她说:「王后以斯帖啊,你要什么?你求什么?就是国的一半,也必赐给你。」(五3)以斯帖就要求王带着哈曼赴她摆之筵席。

    这个安排可看见以斯帖之睿智来:

   1)以斯帖要王带哈曼赴席,这样哈曼就逃不了。

   2)以斯帖在王面前揭露其阴谋时,哈曼会无所遁形。

   3)哈曼不敢在王面前撒谎。

   4)这样哈曼亦没有机会在背后造谣中伤以斯帖或犹太人。

   5)哈曼更不敢当王的面驳斥以斯帖。

    当日,王带着哈曼去了,以斯帖觉得时机未成熟,就要求王再参加多一次她之筵席。这个安排使得哈曼晕头涨脑,还以为王后对他特别好(五12),完全没想到自己是大祸当头了。

    在以斯帖安排这一切工作之上,有一位更聪明,更有能力之神在她左右,暗暗地帮助她。在第一和第二次宴会之间,你看神暗中作了多少件事:

   1)哈曼预备了木架。

   2)王睡不着,忆起末底改之功而要加赏禄(六1)。

   3)王命哈曼把赏赐带给末底改,这自然使他更心有不甘。

    以斯帖揭露哈曼之阴谋的时机成熟了。

 

关键

 

    到第六章,剧情急转直下,一直在安排指引的事件中,为的就是引进第二段的新高潮去。神用他非常之技巧,轻轻的就把整个形势改变过来。「事实常比小说更出人意表」,斯言信哉。

    那夜,王不能寝,就叫人拿历史书来念给他听,重新勾起末底改曾救他一命,却未曾报答他什么。这时,天已露鱼肚白,哈曼大清早进了宫,正想要求「王将末底改挂在他所预备的木架上」(六4),王就问他说:「王所喜悦尊荣的人,当如何待他呢?」(六6

    哈曼以为王指的是他,便夸夸其词:

   「王所喜悦尊荣的人,当将王常穿的朝服,和戴冠的御马,都交给王极尊贵的一个大臣,命他将衣服给王所喜悦尊荣的人穿上,使他骑上马走遍城里的街市,在他面前宣告说:王所喜悦尊荣的人,就如此待他。」(六9

    哈曼正说得飘飘然之际,怎知就听到王说:

   「你速速将这衣服和马,照你所说的,向坐在朝门的犹大人末底改去行,凡你所说的,一样不可缺。」(六10

    什么?没弄错吧?是那个「犹大人末底改」?哈曼当然信不过自己的耳朵,但王令如山,再真也没有的了,哈曼不单美梦粉碎,还要亲手使他的仇敌抬高,他的心一定冷得凝住了。但「那坐在天上的必发笑。」(诗二4)这是值得笑的,整件事是那样滑稽冲突——他入来时候本欲求王置末底改于死地,那想到出去的时候却要奉王命把他抬至高处,我们真有点可怜他的愚昧了。

 

哈曼之末日

 

    自第七章起,哈曼真如小丑一样,处处碰壁,直到死时。先在末底改一事,他已「触尽霉头」,那知回到家里,碰见他的妻子及朋友,获知其失败后,对他说了一段十分精彩的话:

   「你在末底改面前始而败落。他如果是犹大人,你必不能胜他,终必在他面前败落。」(六13

    哈曼自然满肚子不高兴,却不知是末日之丧钟已为他敲响(六14)。当他与王出席以斯帖之筵席时,亚哈随鲁一直不知以斯帖之要求是什么的,因此他再向以斯帖保证必成就她所求。在王的心目中,以斯帖一定有巨大的要求,才两度设宴款待他。怎知以斯帖开口求的,竟是:

   「我所愿的,是愿王将我的性命赐给我。」(七3)自瓦实提被废后,以斯帖就是王之安慰,现在获悉她竟有生命危险(哈曼不知以斯帖是犹太人,故不防有此一着),便立刻追问情由,以斯帖就把哈曼之阴谋揭露了(七46)。

    当时王便大怒,仍没有要杀哈曼之意,他只是拂然而别,走进御花园去。哈曼知道大祸临头了,双膝一软,就倒在以斯帖的榻前喊救命。那知王就在这时回来,看见哈曼竟敢在他面前调戏王后,不由又急又怒,大声叫起来:「他竟敢在宫内,在我面前凌辱王后吗?」(七8

    王的话一出口,卫兵就走入来,不由分说就把哈曼蒙上脸(七8),这是波斯人一种特别的表示,被蒙上脸的人意思就是不能再见第二次光,换句话说,在日头再出来之前便要处死。

    他的厄运还未止于此呢?哈曼被蒙上脸之时,正好有一个亲末底改而憎哈曼的太监在旁边,他就告诉王哈曼家中有一个五丈高木架,是预备挂末底改的,现在用来处置他自己就适合不过了,王的愤怒直到哈曼被挂在自己的架上才止息(七10)。

    我们要在这里指出,中文译作五丈(约等于七十五尺)高的「木架」,希伯来文是作「五丈高的树」,应该是长在他家中的园地的(七9),哈曼就是被挂在自己的家中!那是多讽刺,亦是多恐怖的一件事!

 


第五十课

 

以斯帖记  之三

 

 

题示:重读本书一次,试找出其表记之教训。

 

 

    我从没有离开我的圣经                     ——约翰·本仁

 

    我是只记一本书的人                     ——约翰·卫斯理

 

    在抬上那本圣经是给你的,对我来说,它不只是一卷书那样简单,它常对我讲说话,就像我一个好朋友那样。

                                                 ——拿破仑

 

    我们若紧守圣经的原则,则我们国家必会繁盛;但若是漠视它的教训及权威,就无人可以预测国家会落在什么样的悲惨命运。甚至有一日我们的荣耀会给自己的恶迹败行所埋葬。

 

                             ——但以理·韦伯斯特(Daniel  Webster

 

 

表记之教训

 

    我们不单要欣赏本书戏剧性冲突之情节,其丰盛之表记教训也是不容错过的。

 

在波期之犹太人

 

    首先,毫无疑问地,整批留在波斯地之犹太人,就是预表那些属世的基督徒。

    我们已经解释过本书为何没有提及神的名字,但愈是思想,就愈发觉这问题不简单,我们有理由相信不提神的名字,是作者故意如此的。

    为什么说是故意呢?好,我们想一想,当犹太人(为数几百万)的生存死亡,全系于一发之间,他们会不呼求神吗?再者,在他们的历史中,有那几件事比他们突间仇敌被杀,犹太人得生的消息更叫人兴奋?他们能禁得住不大声感谢神吗?

    没有,绝没有,他们那两次惊天动地的经历是空前的,怎可能完全没有提到神的名字?是因为作者属灵上的迟钝吗?或是由于某种不可饶恕的「无心之失」?完全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说,唯一之理由乃是——其缄默乃是故意的。

    为什么其缄默是故意的?我们略为回顾一下距他们不远之历史。在以斯帖前五十年,波斯王古列就曾下令,准许所有的犹太人回国建造圣殿(参拉一24)。

    以斯拉清楚地指出几件事:

   1)这是为应验耶利米之预言者。

   2)表明七十年之刑罚已满,应回到自己的国家(耶廿九10,并廿五1112)。

   3)先知以赛亚亦老早就把古列之降生,及他们重回耶路撒冷之事,清楚地预言了(赛四十四28等)。

    他们亲眼看见神的预言成就,又亲耳听到先知们的呼召,总不能推说不知道吧!但这么多年过了,他们在那里呢?在波斯地!他们本应回锡安的,却留连物质生活安定之波斯地:而只有「剩下之犹太人」回去。更岂有此理的,是他们会为「甘心乐意」回去的人祝福,而自己却满足于波斯国。他们一方面知道应该回犹太地,另一方面又舍不得波斯之安乐窝,这是绝对之双重标准,双重人格典型。既不愿返去面对颓垣败瓦之乡,又不能完全割弃那蒙福立约之地;思想上承认耶和华是唯一之真神,心头却眷恋着地上物质的享受。

    这就是属世基督徒最活生生的一个预表,他们自称是重生得救,但不肯为着基督的缘故而与世界割离,他们一方面要作神的儿女,另一方面又要作世界的养子,那有这样如意的算盘?

    神会怎样对待这一类型的基督徒?就像他对待昔日留在波斯的犹太人一样——不让他的名字与他们联在一起!当然,神仍像以往一样,看顾着这些爱波斯的犹太人,当他们遇到厄难,他仍会伸手搭救,但仅此而已,他不愿自己的名字与一些不存真心诚意的子民联在一起。

    愿没有神的名字出现在以斯帖记这个功课,如火印一样烙在我们的心版上:神不会让他的名字与属世基督徒联在一起的。千百年来,神一直为全人类预备救恩,及传递救恩信息的媒介,这是人类能拥有的最高价值。唯有那些为着基督的缘故而向世界死的基督徒,他要「赐他一块白石,石上写着新名,除了那领受的以外,没有人能认识。」(启17

    但那些光是口里叫「主啊,主啊」的人,他们若真是得救,也像是「火里面抽出的一根柴」,仅仅得救而已。最后得胜的,神把他的名字「写在他们的额上」,一直眷恋世俗的,却没有这份荣耀。

    我们可以再从另一角度来看这些波斯地的犹太人,他们代表了整个时代的犹太民族,就这一点来看,就更可以了解为什么神的名字不在本书内出现。我们且引用一作者的文字来说明:

   「这些波斯地之犹太人正好预表他们后来拒绝了基督的那些人,自从主后七十年,他们被赶离耶路撒冷之后,便被分散于万邦,屡受灭族之威胁。神的名字离开他们达一千九百多年。在这期间,神作了不知多少大工,却没有一次跟他们有关。神的教会兴起了,但不是藉着他们的手;神的战场需要勇士,但不是呼召他们,神的名字没有跟他们联在一起,这都是因为他们离弃了基督。」

    虽然如此,在另一方面:

   「他仍在看顾着这些被赶散的背逆之民,哈曼曾设下阴谋,结果只害了自己,真愿那些憎恨犹太人的都好好记着,尽管表面看来,犹太人已经给神忘记,但我们若加害于他们,神断然不会袖手旁观的,他一定要报复。」

    他们之不信,不能叫神失信,他仍是那位说:「为你祝福的,我必赐福与他,那咒诅你的,我必咒诅他。」(创十二3)耶和华仍然是以色列的神。翻开近代史看,我们就不敢轻易地苦害神的子民,从没有一民族像犹太人在纳粹时代的德国,罗马尼亚与及其他欧洲国家所受逼害那么深,神看不见吗?不,德国人因着昔日跟从希特拉来苦害犹太人,他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而希特拉与昔日之哈曼一样,同死于自己的阴谋上。

 

哈曼

 

    他是预表到「罪恶之子」的,可分六点说明:

   1)他的名字:七章六节以斯帖称他为「恶人哈曼」,这称谓在希伯来文(每一字母均代表某一数字的)之总数,刚是六百六十六,这是敌基督的数字(启十三18)。

   2)他的权柄:他的地位高至一切臣仆都要跪拜他,这跟启示录预言的「兽」之权能是一样的,而但以理亦预言到那兽有「像人的眼,有口说夸大的话。」但七8

   3)他的骄傲:他叫细利斯(妻子)及所有朋友来,为要炫耀其成就(五11),再看他对末底改之态度(五13,六79),这就与保罗所说的「罪人之子」吻合:「他是抵挡主,高抬自己。」(帖后二4

   4)他的恶名:他四次被称为「犹太人的仇敌」三10,八1,九1024),有五次特别提到他是亚甲族人(三110,八35,九24),亚甲族是亚玛力人,也是以扫之后裔(创卅六12),亦是以色列人之世仇,但以色列人一定会将亚玛力人消灭的(民二十四1720),就如基督要消灭敌基督一样(帖后二8),而敌基督乃是历史上最痛恨犹太人的了。

   5)他的阴谋:他要使犹太人在羞辱中完全灭绝,因此在政治上便用各种手段来使自己的地位崇高,以遂其愿;但以理书九章之「魔君」亦是要犹太人受大患难(但九2627)。

    6)他的结局,当其得势时,他是无所不用其极,但也只有几年的光景而已(比较二16和三7),灭亡就速速来到。而且连他所爱的十个儿子也与他一同被挂(九714)敌基督是一样的「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参帖后二8),并且与他一同灭亡的,还有地上之「十王」(但七:启十七)。哈曼不正好是预表了那「罪恶之子」吗?

以斯帖

 

    她是预表教会的,可分四方面来说明:

   1)她的先祖:以斯帖是犹太人的后裔,但父母早亡。基督的教会也是如此,救主是犹太人,经典是属犹太人的。第一间教会是犹太教会,但教会自建立后不久,其犹太之先祖就慢慢地过去了;基督使律法过去了,摩西的律法不复存在,就如以斯帖之先祖一早就过去一样。

   2)她的容貌:神使以斯帖之美貌胜过当时的人,就如他赐给教会之美貌,也是无可比拟的,而其中之最者,实为基督本身,我们因着他之义袍,可以「在他里面称义」,蒙「悦纳」。日后还要作他之新妇,教会就是那「荣耀的教会,毫无玷污皱纹等类的病。」(弗五27)。

   3)她的升高:她作了当时最显赫的波斯王的妻子,就如教会要作「万王之王」的新妇一样。

   4)她的代求:以斯帖是第三日晋见亚哈随鲁王,基督亦是第三日升天见父,为我们献赎罪祭。按律法以斯帖这样作是必死无疑,但她却因着王之恩典而被悦纳,如教会不能按律法得神喜悦一样。犹太人因着以斯帖之代求而得生,我们亦因着基督之代赎代求而称义(启五8)。

 

末底改

 

    末底改是预表了在大灾难中仍存留的犹太人,可从四方面证明:

   1)拒绝下拜:就是冒着生命危险,他也不肯向哈曼(敌基督)下拜(三4),就如末后犹太人就是至死,也不肯向兽下拜,或受其印记。

   2)禁食哭泣:先是末底改,然后是其他的犹太人一起为着生命而禁食哭泣。末后犹太人要仰望「他们手所扎的」,就各归各家,禁食祷告认罪(亚十二1014)。

   3)至终得救:末底改与他的同胞,不至死于哈曼手中,是因为神拯救他们。末后「神的忿怒」倾倒地上之前,雅各家却得蒙保守救赎。

   4)升为至高:末后犹太人亦要被升为至高,万民要以耶路撒冷作中心,「流归这山」,那时「大卫之子」要作王,管理列国。

    这就完结了旧约之历史书,亦来到犹太王国史之最后一页了。

 

                                              ——第一卷完

 

 

 

附录一

旧约历史最后的三卷书的重要时期

 

    旧约历史最后的三卷书:以斯拉、尼希米、以斯帖,都是记犹太人由巴比伦归回,重建圣殿与耶路撒冷,并在本上恢复自己的国家,所包括之年代约有一百年,自主前五三六——四三二年。

    最后三位先知:哈该、撒迦利亚与玛拉基,均生于这时代,并参予犹太复兴运动的工作。

 

两个显明的时期

 

   1)主前五三六——五一六年,共二十年:

    省长所罗巴伯与大祭司约书亚,在这一个时期中重建圣殿,亦即重建国民生活的中心(拉三一六)。先知哈该与撒迦利亚是属于这一个时期的人物。

    2)主前四五七——四三二年,共廿五年:

    省长尼希米与祭司以斯拉,在这一个时期重建圣殿,使耶路撒冷成为设防的城市。先知玛拉基是属于这一个时期或再稍后的人物。

    以斯拉记兼述两时期的历史。

    尼希米记仅及第二时期。

    以斯帖记是叙述介于这两个时期中的历史。

 

三次返国

 

   1)第一次是在主前五三六年。与所罗巴伯一同返国者,计有:犹太人四万二千三百六十人,仆人七千三百三十七人,唱歌者二百人,马七百三十六匹,骡二百四十五头,骆驼四百三十五头,驴六千七百二十头,与自耶路撒冷所掳去的金银器皿五千四百件。

   2)第二次是在主前四五七年。与以斯拉一同返国者,计有:男子一千七百五十四人,并携金子一百他连得,银子七百五十他连得,其中包括王所奉献者。妇女与孩童是否同行,未详。旅途共四月。

   3)第三次是在主前四四四年。与省长尼希米同行者有武装卫队,他们去帮助重建圣城,并防卫耶路撒冷。修建费用系由国库支付。

 

附录二

 

以斯帖记在圣经中的地位

 

    以斯帖在希伯来圣经中,列于第二部之第三类,此指传写本而言也。至所传卷子本则与所罗门歌、路得、耶利米哀歌、传道并列为五经。以斯帖之列于五经,曾经犹太之有权力者,与古代之基督教会,大加辩论,然后始定。至主后第二世纪有犹太之学者曰,以斯帖书不染人手意,即圣洁宜列经之意也。而有时古代圣经,亦有不将以斯帖书列入圣经者。直至最晚之时,始大众承认以斯帖为列经之书也。

 

著书之时与著书之人

 

    以斯帖书,据其辞句观之,盖为晚出之书,与其他希伯来之经文,大约相似。而其文笔则与亚兰之文字为更近。据一、二节所载,则波斯之版图,盖已历多年矣。而三章八节所谓有一族之民,散处天下州邑,可见散住者已非一日。盖已久矣,是书之精义,盖言,当此之时,有一大灾巨难,将发现于希伯来与异邦人之中。以斯帖书,大约为主前二世纪之前半世纪人所著者。若自其著书之意观之,可知作者为犹太人与波斯亦有关系。书中种族之意见,较之宗教之观念为深。以列于圣经之书,而书中未尝提及上帝之圣名,是则最可怪诧者也。是书之特性,乃是世俗之意见,其不应列入圣经之中,似亦有充分之理由,故为后人所议及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