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课

 

约拿书  之一

 

 

题示:仔细读本书最少两遍。

 

 

      「十六世纪的宗教革命,神将圣经从『神甫』手中释放出来。而二十世纪,神或许会发动另一次革命把圣经从『教授』及『高等批评家』手中释放出来」。

 

                               ——安德逊爵士(Sir  Robert  Anderson

 

      「所有知识的起点和终极都是满有惊奇的;但第一个惊奇是属于孩子般的天真,第二个则是属于敬拜之母。」

 

                                  ——哥尔利治(Coleridge

 

 

事实或小说

 

    约拿书是本历史?寓言?或只是一本罗曼蒂克的小说。真的有约拿此人吗?他真的像本书所说的曾住在大鱼腹中三日三夜?他真的曾往尼尼微宣告神的救法,令到尼尼微城的人都悔改而挽回该城免受神的审判?或是这一切都只是杜撰的小说?这些问题的答案的关系重大,实在远比一般人想像的深和远;因为它所记的若真是历史事实,本书就是神最奇特的启示,亦是神给人安慰的信息中最宝贝的一本。但相反来说,它若只是小说,一切的意义就没有了。不单如此,它到底是小说或是历史的问题,还牵涉到整本圣经,以至到主耶稣的话是否可信的呢,因为它们之间的关系用四个字就可以概括——唇亡齿寒。我们用四课来研究此书,目的就是要说明这个关系。

    在目前,我们可以十分谨慎地,也是负责任地表明,上述所有的答案都是正面的。我们若不存偏见,头脑开通地研究每一项证据,就不难看见约拿书的真确性了。

    近代自由派的神学家跟他们的老祖宗撒都该人实在有好多相似的地方。他们反对本书之真实性,就是因为本书有许多神迹是他们所不能接受的。但他们之所谓学术性的解释,许多时候都是互相矛盾的,就叫我们觉得相信圣经所说的是很自然的事,而相信他们所说的,就需要更大的神迹才行!

    一方面说,约拿书比圣经中其它的书更易成为嘲笑宗教者的笑柄。但从另一方面说,那些愿意接受它,又肯花功夫去研究它的,就明白为什么利德会说「在那么短的篇幅而能写得那么美丽的,没有比约拿书更成功的了。」另一些人则说,它是「旧约启示文学中的精品」

    我们不想浪费篇幅去分列各学派的理论,就让我们积极地看看本书正面的证据,以说明它确是可信的历史。

 

约拿是否真有其人?

 

    从圣经各方面的证据看,约拿是真有其人,这一点,实属不可置疑的。本书一开头的记载就很有史笔的味道——「耶和华的话临到亚米大的儿子约拿……」。它说明两点:一、他是亚米大的儿子;二、他是个先知。圣经别处可有记载他吗?有呀!列王纪下十四章二十五节:「他(耶罗波安)收回以色列边界之地,从哈马口直到亚拉巴海,正如耶和华以色列的神藉他仆人迦特希弗人亚米太的儿子先知约拿所说的。」我们都知道,耶罗波安是一个千真万确的人物,事实上在北国以色列诸王中,还是以他的成就最大呢!比起南方诸王,他的宗教及道德生活是败坏的,但比起承继他王位的北方诸王,他几乎可算是「圣人」了。在军事上他的成就更大,他的版图向北直达哈玛,是在撒玛利亚以北超过二百哩的地方,因此疆土几乎与大卫时代的一样!而圣经说这一切的成就,都是照神藉他仆人迦特希弗人亚米太的儿子先知约拿所说的。」这句话的重要性乃在:倘若那个应验约拿先知所说之预言的耶罗波安是真有其人,那么说这预言的约拿也必是真有其人才行呀!

    我们还要提出一点外证。列王纪的作者说约拿是迦特希弗人,这个地方也给考古家发现了;它就是在西布伦境内,拿撒勒城以北数哩的一个名叫亚玛撒的小村(El Meshed)。根据传统所说(可能是从耶柔米的时代起的),约拿的坟墓在耶柔米时代还存在呢。

    上述两处经文应给我们确定几个事实:(1)列王纪下所记之约拿先知是真有其人的。(2)列王纪下之约拿亦即约拿书中的约拿,因为二者均说他是亚米大的儿子,而这两个名字放在一起的,圣经就只有这两处。(3)列王纪下所记的也告诉我们约拿工作的时代背景,那就是在约阿施之末期,或耶罗波安二世之早期。他也很可能是在以利沙工作的末期而作「先知学校」中的一个负责人。

 

所记的是史实吗?

 

    约拿既是历史上的人物,他所记的也是历史上的真事迹吗?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且让我们看看下面各点:

    第一、本书全没有半点痕迹显示它所记的不是史实——当然,我们若像近代唯理派学者那种反神迹的态度,则任何有关神迹的记载都不加思索地被看为不可能了。这是「迷信」的态度,不是合理的思考。

    任何人若不存偏见,肯客观地研究本书,他起码可以发现本书所写的方法,就是要我们接受它所记的是史实,唯理派的神学家告诉我们,按他们所谓之语言学的理由,本书是在约拿之后约三百年才写成的一本小说。但他们在另一方面又自相矛盾地说,约拿「躲避耶和华」这种观念,是属于以色列宗教思想史的早期观念!他们一方面说本书是晚期的作品,另一方面又说其「神观」是很早期的。我们还是留待他们自己去争论好了。事实上,本书若没有任何神迹的记载,大概就没有人会怀疑它的历史性了。

    第二、基督教传统强而有力地证实它的历史性。首先,它很早就被列在正典里面,从没有人反对;这就最能显明它的可靠性。再者,在次经中有一本书名叫多比书(Book  of  Tobit),里面说到多比临终之际对他的儿子多比亚说:「我儿,上到米底亚(Media)去,因为我深信约拿先知论及尼尼微城的各预言都是真的,这城必会被灭。」著名犹太哲学家裴罗和犹太史家约瑟弗均信本书之历史性,他们都是主后一、二世纪的人;因此犹太人很早就相信约拿书是一本可靠的书了。

    还有,教会一直以来均十分重视此书,在罗马发掘出来的地下茔窟中(Catacombs),很多的墓壁均刻有约拿的故事来表示他们对复活的盼望。换言之,约拿之从鱼肚中被救赎出来,在早期教会就成了复活的记号;因此早期教父中,像耶柔米、爱任纽、奥古斯丁和屈梭多模等人物在他们的作品中,均表示接受约拿书真实无误,到了中世纪末,所有伟大的改教家,像加尔文和马丁路德等人亦如教父一样,深信此书之可靠。只是直到近代某些「高等批评家」兴起,才有各种古古怪怪,又互相矛盾的理论出现。

    第三、我们的主坚决地表示约拿书之神迹是可信的。在马太福音十二章三十九、四十节中说:「一个邪恶淫乱的世代求看神迹,除了先知约拿的神迹以外,再没有神迹给他们看;约拿三日三夜在大鱼肚腹中,人子也要这样三日三夜在地里头。」难道主的说话还不足以一次过便永远有功效地解决这问题?可惜我们的批评家为了挽回面子,却说主耶稣这些话是后来的人加上去的。他们是怀疑主的话了;可惜上文下理的证据对他们不利,而更不利的,是路加也记述同样的话呢!

    有些人不能接受上述的理论,认为主耶稣所说的不是后加的,是他自己口说的;但他们认为耶稣之所以引用约拿的话,不是表明他是相信其历史性。他只是引用一个比方来说明某一属灵的道理,就像今日传道人会引用天路历程或莎士比亚剧中的人物来证道一样。但这理论也给主耶稣后来论及约拿的话而击碎了:耶稣在马太福音十二章说:「当审判的时候,尼尼微人要起来定这世代的罪,因为尼尼微人听了约拿所传的就悔改了,看哪,这里有一人比约拿更大。」我们又怎样解释这节圣经?我们能否说「某一幻想的人物在一个幻想的时间传一篇幻想的道,因此幻想着有人悔改了,而这些幻想的悔改者要在末日起来定这些确实不信的世代?还有,主耶稣岂不是说他是比那幻想的人物更大?这算什么话呢?我们若要相信这理论,岂不是需要比相信约拿神迹更大的神迹才行?我们又能否说主耶稣是用一些虚假的事来向一班无知的人传道?这是亵渎的!我们的主是「真理」,凡他所传的,没有不是真的,他比我们所有的学者、传道人更为真实可信。

    照这样看来,我们就可以确立:主耶稣在马太和路加福音所论及约拿的话都是真的,因此,约拿书所记的事也就是可信的。

    反对约拿书的人还有许多「理由」,就如说在其它历史文献中,尼尼微城这个地方就从来没出现过;或以本书自三章三节起是用过去时式——「尼尼微人信服神……」——为理由,说本书是在约拿死后好多年才写成等等,都是极薄弱的「证据」,早就给其他批评家反驳了。我们可以抓紧一点事实,从本书之内证外证,及批评家自相矛盾的理论来看,约拿书都是一本可信的书。它所记的都是曾发生过的真人真事。

 

那条「大鱼」又怎样?

 

    很多人都会问这个老问题:「那条大鱼又怎样?」虽然这个问题好多人也答过,这裹不妨再拿它来谈一谈。事实上我们若是相信神会介入我们人类历史舞台的,换句话说,我们若是相信神会在人类中间行神迹的,这个问题就没有了。若不是那些批评家故弄玄虚,这个问题也不会引起太多人的注意。我们倒要问:到底是那个实物的大鱼神迹容易,还是那个属灵的,叫尼尼微人悔改的神迹容易?约拿书最后一段说神还向约拿先知启示他自己的神迹呢?

    他们常问的问题是:它可能发生吗?它会不会发生?它有没有发生?

    对第一个问题,我们若是信神的,它当然是可能发生——海中的鱼既都是神所创造的,他为什么不能创造一条特为保护约拿的鱼?不过,我们不必说神在约拿时代会特别创造出一条特大的鱼来行神迹了;因为没有那个需要。况且圣经中只说神「安排」了一条鱼,这「安排」一词是没有创造的含义的。

    我们要小心一种流行的说法,圣经没有说那是一条「鲸鱼」,它只说是一条「大鱼」。英文钦定本在马太福音乃译作「鲸鱼」,但新约是根据希腊文译的,而希腊文中这个「鲸鱼」一字,其实没有指是那种鱼,只说是一种很巨型的海中生物就是了,因此译作「海怪」也许会比「鲸鱼」来得贴切!(修订本在经文旁边便是如此注明)。现在我们可以这样说,约拿书中的大鱼可能是鲸鱼,也可能不是:

    近代有些解经家说,他们从未听过有一种鱼大得可以容得下一个成人完整地被吞进去。他们这种话真是少见多怪!我们又试举些例子来说明一下:

    一九二八年英国之每日邮报记载了一个居住在伯明罕的人的见证,他说:

   「约二十五年前,在新街车站对开的航海街有一块空地,上面陈列了一条巨型的鲸鱼尸。」有十二个人曾走进它的口去,我就是其中的一人。我经过它的喉部而进入它的胄,里面相为宽敞,约有普通房间的大小。它的喉部大得可以安上一对门,这么大的一条鲸鱼若要吞噬人的话,真是轻而易举的事呢!」

    再举一个例,霍斯爵士在他所著的「工程管理六十三年」中(Sir Francis Foxs  Sixty  three  years  Engineering),这个管理鲸鱼站的人就告诉我们,曾在一条抹香鲸的胃内发现一块直径八尺长的食物:又在另一条同类的鲸鱼胃内发现一条足足十六尺长的鲨鱼!

     布林先生在他所著的「抹香鲸巡礼」(Frank BullenThe  Cruise  of theCachalot),告诉我们不少有关抹香鲸的习惯。他说,这种鲸鱼临死之前,通常会把胃中的东西全呕吐出来。他曾亲眼看见一条抹香鲸这样呕吐过,吐出的东西中,有一块达到「八尺乘六尺乘六尺」之巨的东西,其体积约等于「六个成年人被挤在一起」那么大。

    在各种见证中,我想没有比霍斯爵士在下面所记的更能说明约拿书的事实。他说这个见证曾由两个科学家检查过,其中一个就是大名鼎鼎的巴维(M.de  Parville)。他是巴黎的「辩论月刊」的科学栏编辑,以判断准确而文词谨慎见称。该事件如下:

    「一八九一年二月,一艘名叫『东方之星』的捕鲸船在福栏岛附近巡戈。站在了望塔上的人突然看见三哩外有一巨型的抹香鲸,他立刻通知船上的人。不久,两艘捕鲸艇就放下水去;他们划了一会,艇上的人就可以用鱼叉射它了。另一只艇亦同时在另一边进攻它,可是一个不小心给鲸鱼尾部打个正着,人跌艇翻;一个沉到水底去,另一个名叫巴利的水手则失了踪。最后鲸鱼被射杀,不出几小时,巨硕无比的鲸尸就陈放在甲板上。水手们亦忙着用鱼斧鱼锯来剖开它;他们工作了一整天,直忙到深夜才停工。第二天他们又开始工作,就在它的胃部,水手们骇然发现有东西在里面蠕动,他们小心地把鲸胄剖开,竟然发现失迹了的巴利就在里面,他已神智昏迷,但仍然会动。水手们就把他抬上甲板,用海水来浇他,使他恢复知觉。虽然醒过来了,但精神有点失常;他们便把巴利安置在大副的舱内,好好看护他。足有两星期之久他才慢慢回复理智,到第三周过去了,他便完全恢复过来,可以继续工作。

    当巴利还在鲸腹的时候,他的全身均浸在鱼胄的胃酸中,皮肤就像给漂过一样,变得死白,皮则变得像羊皮一样。巴利说,若没有人救他出来,他大概会在鲸胄饿死,而下是窒息死,因为胃内有空气给他呼吸的,他之所以昏迷,全是因为过度惊慌所致,而不是因为缺氧。

    巴利后来说及这次的经过:当他被抛进水里,只见四面白浪把他围着,这是因为鲸尾不断拍打海水的原故。然后他的身子就突然被一股极大的吸力吸进一个黑漆漆的地方,那里的热度高得叫人难以忍受。他在黑暗中摸索,希望找到出路,但凡触手之处,都是滑得很的。他立刻惊悟到他已被吸进鲸鱼的胃里,就是这样,他因惊慌过度而昏了过去,直到他们用海水来冲他,他才苏醒过来。

    现在这些批评家再不能说约拿之被大鱼吞噬是不可能的吧!

    至于这个神迹会不会发生,我们在下一课研究本书之内容时,就会看见它是完全可信的了。它是可信的,因为无误的基督证实它是真确的,对我们相信基督的人来说,这就够了。

    不错,「这就够了」。提起这句话,叫我想起家母曾告诉我有关慕迪先生的一件事。好多年前,家母是曼彻斯特城教会的一个年轻女执事,那时慕迪已是个家传户诵的人物,他要去曼城开一个大布道会。家母服事的教会中每一个执事都要负责一些工作。起初她不大欣赏这个布道家,他混浊的美国口音更叫家母感到刺耳。但几个聚会过去后,家母就发现此人确有些地方是不凡的,他信息中有一股很强的爱流露出来,而听众中悔改的人也很多。但最叫家母一生难忘的,就是慕延先生用约翰福音三章七节来讲「你们必须重生」这一信息,不知当时慕延先生是否感到他所传的不能进入人心,他突然停止了讲道,只是叫道:「曼彻斯特城的男男女女啊,你们一定要重生,这是耶稣说的,那就够了。」

    真正相信耶稣基督的人就是这样的:若是他所说的,那就够了。他证实约拿的经验,亦印证旧约的可信性,那就够了。其它的我们实在不必理会。我们的主是真理,是生命,就像约翰所说的:「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的有恩典,有真理,我们也见过他的荣光。」

 

 

第九十三课

约拿书  之二

 

 

题示:请再仔细阅读本书一遍,看每章之分段是否跟全书所述之事实段落符合。

 

 

       「孟买十一月二十六日讯——一条长约十二尺之虎鲨被捕获;它重七百磅,昨夜被拖上撒逊船坞。当这条虎鲨被解剖时,在它胃内发现有一副人的骨骸及衣物。

        据估计遇害者可能是最近在旋风中失踪的其中一人。

        该鲨是在孟买外三十哩的海上被一渔民捕获。」

        ——一九四六年十一月廿六日

 

                                              玛德拉斯邮报

 

 

    上一课既说明本书之真实性,我们现在就要看本书之内容和其价值了。

    整个故事共分成四部分,每一部分跟我们圣经的分章是一致的。唯一有别的可能是第一章最后一节,大概应该像希伯来文圣经一样,把它放在第二章作头一节,这样比较自然。全书除了最后一段是耶和华的自述外,其它都是以约拿为中心的。(全书之中心信息是在最后一段内。)我们可以把约拿书各段之中心情节简列如后:

      第一章:约拿与飓风

      第二章:约拿与大鱼

      第三章:约拿与城

      第四章:约拿与神

     这四大段落分别记述约拿的背逆、被保守、传道,及被改正。第一章:他逃避神;第二章:他祷告神;第三章:他见证神;第四章:他学习神。我们若能从每一段中,抓紧其中心信息,就能欣赏最后一段神教训约拿时那种夺人心魄的温柔——全书之中心点!

    现在让我们从第一章开始。这里有一个极重要的问题要解决,我们能否解决它,或怎样解决它,都会直接影响我们对全书之观感的:因此,我们非要仔细阅读它不可;太多人误解第一章了。

 

约拿为什么逃避?

 

    这就是关系至大的问题:到底约拿为何要逃避神?我们的答案会决定我们对约拿先知的评价——是个属灵的无聊小丑,还是以色列中最英雄的人物。这就是为什么我说这问题是关系至大了。

    一般人都认为约拿是个心胸狭窄,不愿把神的救恩传给外邦人的犹太人。就如素具慧眼而其作品又常为我们引用的皮雅逊博士也如此说:「他民族的偏见使他以为神拣选了以色列,必然会丢弃列邦的。他在宗教上不能容忍别人,因此认为外邦人是不能蒙恩的;他的律法精神又叫他偏重报复多于神的恩典。终而他不尊重神的心就使他偏离主道,走入歧途了。」

    我们在本书曾屡屡引用的杰多博士甚至进一步说:「我们实在无法爱这个约拿,亦不能看出他有什么优点;我们期望在一个神仆身上看到的特点,在约拿身上都是付之厥如的。也许有人会说,我们所知道的约拿只是片面的、局部的,是在一个不寻常的环境下,又受了非常的刺激而显出来的性格。但综观本书所描述的,在那种特别环境下显出来的性格在约拿身上是颇一致的,要说那就是他真正的和自然的性格也无不可——不错,从某一方面看来,他也有其优点的,就如愿意认错,勇于改过等。但一直来,他都是脾气大,容易动怒,在不寻常的环境下容易消极,只看见事情坏的一面。」

    从上引的两段话来看,我们真要替约拿叫冤,他真是圣经中最被误解的人物。倘若他的性格真如上述的,我想单单是要改他这一点或那一点都无济于事。他根本就不能担任先知的工作和属灵的引导。不错,神会使用一些很古怪的器皿来完成他的工作,但要说神一直使用并支持像上述那种人来传递启示,又叫全尼尼微城人因他的传道而悔改,就十分叫人难以置信了。

    我们对约拿的误解大都是因为不明白他逃避神的动机而引起的(第一章)。一般的意见不外下列三点:(1)害怕去尼尼微城;(2)对外邦人的偏见:(3)从自己特殊的地位而生出嫉妒;我们只要小心阅读第一章,就知道这三个观点都是站不住脚的。他是承继勇敢的以利亚和以利沙作先知领袖的,又怎能说他是害怕、怯弱?在船上,他叫水手把他抛下大海,止息风浪,这又岂是懦弱的人能作的呢?说他有敌对外邦人的偏见也是不妥当的,不管他怎样爱自己的祖国,都不能因此而说他是憎恨外邦人的。我们知道那艘他施船的水手都是外邦人(一5),在他们面临舟覆人亡之际,他甘愿舍己而救他们(他大可以与他们同归于尽),单这一点就不能说他是盲目憎恨外邦人的。那么他又是不是因着自己特殊的地位而嫉妒,这也是不可能的。首先,他按神的启示而宣告尼尼微城之灭亡,但因着他们从上至下的真心悔改(三10),神就「后悔,不把所说的灾祸降与他们」。这一来约拿的预言不是落空了吗(三4)?这不打紧,他在耶罗波安二世的朝廷上说以色列国土会扩充的预言。岂不同时破产?他在以色列中素享之声誉就会毁于一旦,这一切他都知道的,但他仍是无私地按神的启示而宣告尼尼微的预言。这又怎能说他是因嫉妒而逃避神;还有,不单是声誉,连性命也甘愿为船上之水手而舍,又岂会不爱惜尼尼微城几十万人的性命?

    那么,约拿为什么逃避耶和华的面?他为什么不愿在尼尼微城传神的道?答案就在约拿书四章二节,是约拿自己说的,加上他对亚述国(尼尼微为首都)的认识,就构成他要逃避神的动机。在看四章二节之前,且让我们注意一下他说那段话的动机。

    三章最后一节,说神因着尼尼微城人的悔改而后悔不降灾(亦即不毁灭)该城;四章一节便说约拿「大大的不悦」。第二节说约拿「祷告耶和华说:耶和华啊,我在本国的时候岂不是说么,我知道你是有恩典、有怜悯的神,不轻易发怒,有丰盛的慈爱,并且后悔不降所说的灾,所以我急速逃往他施去。」——还有比这个更清楚的吗?约拿之逃避神,不愿在尼尼微城传神的救恩,全是因为他不想神赦免尼尼微而不毁灭该城。他宁愿放弃作先知的职分,离开本国逃亡,甚至预备因此一死也不要尼尼微城被保存。这种自我割弃,加上后来他在神面前剖白心肠的话,就叫我们知道约拿绝不是因为个人之安危、偏见,或特权而逃避神的。他的动机远比这些自私自利的来得高贵,我们可以说,他的动机是十分叫人感动的,且是极英雄的。

    到底为什么约拿要神毁灭尼尼微城?

    约拿对亚述国认识得很清楚,是因为这个认识而叫他甘愿一死也不要亚述免于消灭。首先,亚述是新兴之世界霸主,她之兴起亦说明以色列终不免败亡,约拿知的十分清楚。第二、亚述人之残酷叫在她附近之国家日夜提心吊胆,不知这个巨魔何时临境屠城。无可否认的,这个亚述就像昔日之德国纳粹党。在今日发掘出来的亚述国遗物上,就记述了当时这个国家对被征服的人民的残酷及无道。其恶行实在叫人从愤怒到心寒,即使读起来也叫人不舒服。

    论及亚述人刻在碑上的战史,优加克(John  Urquhart)有下面的话:「亚述人为执行其征服的大计,全没半点仁道可言。他们征服之地甚多,因此不能在每个征服地都驻有后防军,于是他们实行一种斩除后患的方法,可以完全不需要驻军,那就是:凡攻陷一地便彻底屠城,男女老幼无一悻免。亚述王喜欢把他们屠城之经过刻在碑上,其中一个碑文描写他们在一战役中怎样使战败者陈尸地上,密麻麻的连每一寸土地都盖起来。之后,碑文又说他们怎样继而以各种恶毒的办法刑罚邻近的城。城之首领官长则由刽子手押解着,施以各种刑罚,每一刑罚都叫人间之丧胆的。有一块石碑上面刻有他们行刑的情形:图上刻着一个受害者被压在地上,另一刽子手则伸手入他口内,把他的舌头连根拔出来。在另一图画则描绘他们在地上钉有几条木桩,一个受害者的手、脚,及腰部则紧紧地被扎牢在其上,动也不能动的。这时行刑手就开始他的任务,他用一张锋利的刀把受刑人的皮小心割开,然后一块一块地撕下,再把它贴在城墙上或抛在街道上,用来恐吓人民,叫他们永远不忘记亚述的报复是怎样子的。另外一些人的刑罚同样是惨不忍睹,他们先把一条木桩子削尖,然后把该城之官长首领等带来,按在地上,由另一刽子手把尖的木桩插在他腹下,再把木桩竖起来,放在早就掘好的洞内,使木桩坚立,任由受害者在上面挣扎直到断气为止。」

     西斯教授(Professor  Sayce)亦说:「亚述人攻陷一城之后所行之残暴,实在叫人不敢置信。他们若不是把这些刻在石碑或墙上,我们简直十能想像有这样的暴行的。最难令人忍受的还是亚数纳西甫(Assurnatsiv-pal)的暴行,[一将功成万骨枯]庶可形容他了。他不是把男女孩子活活烧死,就是处以更残酷之刑;男人则被插在木桩上,或是活活的剥皮,或被挖去双眼,斩去手脚、双耳和鼻子等;妇孺则被卖作奴隶。被攻陷之城则予以彻底的破坏,连城附近之树都全数被砍下。」这些还只是亚述人的兽性的部分记述吧了;不过我们停在这里亦够了。

    在以色列境内,若人人都知道这些事,约拿就更知道了。他来自边境的一个小镇,可能还看见过亚述人突袭的暴行呢。我们且让那鸿来代表一般以色列人对亚述的观感吧——「祸哉,这流人血的城,充满谎诈和强暴,抢夺的事,总不止息……被杀的甚多,尸首成了大堆,尸骸无数,人碰着而跌倒,都因那美貌的妓女多有淫行,惯行邪术,藉淫行诱惑列国,用邪术诱惑多族。」(三14)「你一切保障,必像无花果树上初熟的无花果,若一摇撼,就落在想吃之人的口中。(三12)「你的损伤无法医治,你的伤痕极其重大,凡听你信息的必都因此向你拍掌,你所行的恶,谁没有时常遭遇呢?」(三19)那鸿对尼尼微城的毁灭可有半点怜悯吗?他对亚述人的遭报可有半点可惜吗?没有,所有听见他预言的,都不会有。他的感觉跟约拿的岂不一样吗?

    约拿不单知道亚述的各种血腥暴行,更糟的是他知道亚述就要大军临境,摧毁他所爱的祖国和屠杀他的人民,他对亚述的憎恨又岂难想像呢?在约拿开始作先知的前几年,亚述已经爬上世界霸主的地位,对地中海附近的国家亦开始垂涎了。希伯来的先知早就知道亚述之得势对邻国会有什么影响。亚述第一次犯以色列境前二至三十年,以赛亚作出了准确的预言(七17等);何西亚亦作出了相同的预言(九3,十67,十一5)。阿摩司作先知的时间大概始于约拿作先知的末期,他也预言了神不单要审判以色列,亦要审判邻近的国家,说:「主耶和华若不将奥秘指示他的仆人众先知,就一无所行。」(摩三7)不错,约拿一早就知道亚述之得势将会带来多惨重的灾祸;因此突然听到耶和华的宣告,说尼尼微城要在四十日内必然倾覆,他简直不能置信,还有更大的佳音吗?他心头大石放下来了——我们不要忘记,约拿不错是个先知,但他也是个人呀!他是个以色列人,且是个忠心爱国分子;他爱自己的故土,更爱去牧养他背逆的百姓。为了他们的得救,他还有什么是不愿意做的呢?当他听到神的命令,说:「你起来往尼尼微大城去,向其中的居民呼喊,因为他们的恶达到我面前。」那就是说,尼尼微是恶贯满盈了!至高之审判者已宣告了他们的罪状。倘若尼尼微被灭——噢,没有更高兴的事了——亦即是说以色列得救了。但约拿心中有一个恐惧,他知道耶和华是个满有怜悯的神;倘若尼尼微向神呼喊,就算是在罪案已判吧,耶和华都可能会赦免他们,免他们灭城之灾。这样一来以色列就有祸了。有什么办法可使尼尼微城不向耶和华呼喊呢?看来只有一个方法,那就是不去告诉他们大祸临头!那么她到时就必自吃其果。

    这时约拿必是面临一生中代价最重的抉选:他要就是宁可因着违背神而甘心受罚,以至以色列可以得救,不然就是顺命往尼尼微去,宣告神之审判和救法。说不定尼尼微城得保存,但以色列就必遭败亡;在两难之间他痛下决心,就是宁可身受神之刑杖而不愿眼见以色列被屠城。他要牺牲自己而保存以色列,因此他「逃往他施去躲避耶和华」了。

    让那些批评约拿是胆小和自私的想想上面的话吧;又让他们易地而处,试站在约拿的地位而想吧;我们实在应该把约拿放在以色列古圣的墓英殿内——与那个为以色列人求命的摩西并列:「倘或你肯赦免他们的罪……不然,求你从你所写的册上涂抹我的名。」又与那个为以色列人求恩的保罗同坐:「为我弟兄,我骨肉之亲,就是自己被咒诅,与基督分离,我也愿意。」不错,约拿与他们并列是无愧的。神知道他仆人心底的动机,因此他保守他,又更正他之过错;这也是为什么事后约拿能如此坦白地向神陈明他的原委呀!

    虽然我们不能同意约拿违背神逃往他施之行动,但他对百姓的爱心,他舍己而成全大我的动机却是成为我们的榜样。他的精神颇似下面在英国流行的一句话:「英国仍在,谁着不活?英国若灭,谁能不亡?」约拿的爱国精神,加上他那个为能选民被保全而完成神应许的良心,在他面临两难之间的选择时,他真可以说:「以色列仍在,谁能不活?以色列若灭,谁能不亡?我若真要灭亡又算得什么呢?」约拿有的就是殉道士的精神。

    还有一点要弄清楚,当约拿「起来逃往他施去躲避耶和华,他不是要逃到一处没有耶和华的地方呀!不,他之「躲避耶和华」是表明他放弃作先知的职分而已,下一课我们会详细点说明。

    约拿对耶和华之无所不在认识得十分清楚,他知道是不可能躲避他的!但他立定主意,只要以色列能得救,他就是接受神最严厉的刑罚也是甘心乐意的。不错——只要以色列能得救——这就是他逃避神的动机。让我们永不再说约拿是个狭隘的民族主义者,说他是只关心自己同胞的安危而不管别人的死活。他不单不是这样的人,他逃避神的动机也是极其感人的。他虽然在最重要的关头违背了神,我们却不能因此而勾消他别方面之优点的。

    那些批评约拿是个狭隘和自私的人,很多时候在别的场合表现得十足和他们所批评的一样,也许他们不自知,但别人看在眼里就十分明白了。我记得有一个正直的基督徒曾十分严肃的警告我们,说:我们若太快把福音传给黑人!或提高他们之教育水准,黑白人之间的冲突就会提早加深,为此之故,我们二者都要延迟执行。我亦记得另一人说:福音与教育都会更难使印度被保留在英国版图之内:而另一人则说,他无论怎样都不能忘记德国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行,因此他说什么也不会收养或帮助现今德国的孤儿!

    在某种特殊环境下面作出这样感情反应,我们是可以了解的;但叫人不解的是:为什么那些批评约拿的人自己不察觉他心内那种偏见和狭隘的心胸是比约拿更甚呢?但以一个基督徒来说,就是连这样的感情也是不应容许存在的。不管我们的私怨是什么,都不能阻止我们把神藉耶稣基督所显出的慈爱向失丧的人迷说。

    心胸宽广的慕迪先生说了一个想像出来的故事,他说,有一天,复活的基督和彼得站在山顶上。基督命令彼得把福音传给外邦人,彼得瞪着眼睛问,是不是连那个用钉钉他手的,那个用枪扎他肋旁的也要传呢?基督答道:「不错,去告诉他们有一个更容易达到我心中的道路。」早期的使徒体贴主耶稣的心肠,当圣灵降临在他们身上,他们就把人间一切藩篱都打倒了。

    我们若真要作主的仆人,约拿和我们都需要扩大自己的心胸,好进入耶稣的爱里,好怜悯那些因着自己的罪而挣扎、受苦,和难过的人。

    神的约拿一定要去尼尼微!


第九十四课

约拿书  之三

 

 

题示:请再读本书一遍;特别注意约拿的祷词和他如何论及尼尼微。

 

 

       「约拿书……无论从任何角度看,都是在正典成立之前便写成的。它里面记有约拿的祷告(二210),亦是依诗篇的话来祈祷;由此看,当时诗篇必是已经修辑成书了。」

 

                                               ——俄尔博士

 

 

    进入约拿书第三课,我们要简略地研究本书前三章的重要信息,到第四课时我们再研究是本书信息中心的第四章。

 

约拿与暴风

 

    在第一章,我们看见约拿在海中遇上了巨风。这个风可以说是因他而起的——是因为他要「躲避耶和华」而惹来的祸。单在前十节便有三次提到他「躲避耶和华」,可见作者十分重视这一事实。上一课我们详细地解释了他为什么要「躲避耶和华」,现在要看一下「躲避耶和华」是什么意思。

    上一课我们略提及约拿绝不是以为可以逃到一个没有耶和华,或耶和华找不到的地方。别人或会这样想,约拿可不会。他曾向船上的水手自我介绍说:「我是希伯来人,我敬畏耶和华,那创造沧海旱地之天上的神。」他怎以为可以逃到一个没有神的地方?在他之前好多年,大卫便写道:「我往那里去躲避你的灵?我往那里逃避你的面?我若升到天上,你在那里,我若在阴间下榻,你也在那里;我若展开清晨的翅膀,飞到海极居住,就是在那里,你的手必引导我,你的右手也必扶持我。」(诗一三九710)这首诗共有二十四节,每六节为一小段,分别描写神的无所不知,无所不在和无所不能,最后一段则写诗人因为认识神的属性而生之感情和祷告。

    我们相信这篇诗(连同其它类似的作品)对约拿绝不会是陌生的,说不定他有个抄本也不是不可能的(以他可能是先知学校领袖来说)。从他在大鱼腹中的祷告来看,他对以色列传说之神圣作品是十分熟悉的。不单如此,以色列人自他们立国以来(亦即是自摩西时代起),就十分深信耶和华是无所不在的。约拿既是作先知的,他又怎会梦想逃到一个耶和华找不着他的地方?

   「躲避耶和华是什么意思?我们要用以利亚和以利沙的话来解释它——「耶和华拣选你们站在他面前事奉他」(代下二十九11)。「躲避耶和华」又可直译作「离开耶和华的面」。「站在他面前」意思既是「事奉他」,「离开耶和华的面」意思就是「不事奉他」了。当「约拿却起来,逃往他施去躲避耶和华」,他的意思就是主动地放弃他先知的职分和先知的地位,不愿意负起向尼尼微人宣告神的审判和救法,免得尼尼微得救而以色列灭亡。这是他躲避耶和华的原意;我们要弄清楚这点才不至误解本书之信息的。

    约拿自知风暴是由他而起的,因此他坦白地向水手们解释(一12):就是在解释之前,水手们也觉得此风暴极怪,必是有某种不可思议的因素在其中,因此他们用抽签的方法来追究是何人惹此祸端的(一7)。约拿一上了船,便跑到舱底蒙头大睡,这告诉我们他必是长途跋涉地赶去上船的,因此一上了船身体就不能再支持地睡倒了。

    请注意第九和第十节,约拿早就告诉了水手们他是事奉耶和华的先知,并向他们见证耶和华是个怎样的神,和他怎样因为逃避耶和华而下船的。现在风暴大作,水手们就惧怕。而他们掣签亦掣出是约拿惹的祸。因着约拿口中所透露的(一9),以及他之前所告诉他们的(一10),就无怪乎他们「大大惧怕」——一个创造天地万物之真神的先知,且是个背叛的先知竟在他们船上。白浪汹涌的怒海就表明约拿所说的一切都是真实的,他们岂非性命不保?十二、十三节说明他们怎样努力希望能保全约拿,又可以安全靠岸,但一切努力都是徒然的。他们只好照约拿所说的把他抛下大海了——请想像当时之情景——正当他们把毫不抵抗的约拿抛下大海之际,暴风立刻止住了,海面又回复平静,这一回他们的惊讶就比风浪大作的时候更大。无怪乎十六节说他们「便大大敬畏耶和华,并向耶和华许愿。」

    我们可有想到:风平浪静之后,这些水手们会怎样?要继续原定的航程是没有可能的了,因为所有的货物已在大风浪时全抛入海中(一5),说不定船也遭受某一程度的破坏(一4),这时再往他施不单是危险的,也是没有意思的了(驶一艘空船去干吗?)。为今之计只有向约帕回航,报告海上发生的事和重作各方面的准备。但他们带回的报告真是古怪呀!还有,他们有没有看见那条大鱼?有没有看见约拿被大鱼吞进肚子里的情形?这样的一个报告必是极耸人听闻的?它传得多远?又传得多快——说不定约拿还未到尼尼微之前,这报告已传到了。

 

约拿与大鱼

 

    第二章是约拿被大鱼吞下肚子去。但我们必须弄清楚,他之被大鱼吞下并不是神的刑罚,而是神的保存或保守,使他免遭灭顶之祸。这就更能说明约拿之逃避并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叫以色列免被亚述吞灭的。

    约拿在大鱼腹中的祷告并不是求神救他脱离困境的,事实上他知道神已经救他脱离死地了:「耶和华我的神啊,你却将我的性命从坑中救出来。」(二6)他的祷词其实是一篇「赞美诗」(Te  Deum)。我认识一个人陷于在陈之困,他就把头伸入空的面粉桶内唱赞美诗,相信神必会继续供应他之所需。但说把头和四肢五官全部伸进鱼腹内,又是陷于深海之中来唱赞美诗,约拿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综观约拿全篇祷词,我们看不见半个请求,只有感恩(26)、认罪(78),和重新把自己奉献给神(9)。在鱼腹中,约拿重新体会神的爱和照顾。他重新学习,不管在任何环境(包括现今在大鱼腹中,又是在深海内),神「大能的翅膀」都托着他。他也是在那环境下知道,不顺服神的差遣实在是愚不可及,也是徒然挣扎,因为他说「那信奉虚无的人离弃怜爱他们的主」(二8)这是他自责之言,知道而自以为是的信奉虚无,无疑是自绝于怜爱他的神,他在鱼腹中与神重新立约:「我必用感谢的声音献祭于你,我所许的愿,我必偿还。」他最后的一句话意义极之深重:「救恩出于耶和华」。就这样大鱼就把它那最不寻常的「货物」卸在一个不知的海岸上。

 

约拿与大城

 

    本书最叫人感到惊奇的,莫过于第三章所说的全尼尼微城的人都悔改归神。这个道德神迹的大小,可以从尼尼微城的面积来推想。神有三次说尼尼微是个「大城」,本章更进一步说「这尼尼微是极大的城,有三日的路程」(三4)。然后在最后一章的末节说,单是「不能分辨左手右手的有十二万多人,并有许多牲畜」。

    现在想想这城有多大。基尔教授(Professor  CFKeil)在「考古学与旧约」(Archaeology  of  the  Old  Testament)说:「近代的研究指出尼尼微这名字的用法起码有二,一就是指一个特别的城市的名称亦即尼尼微本城:第二就是指四个大城的总称(其中包括了本叫尼尼微的一城市),四城之城周至今仍可追寻。」该四城之名称分别为:NimrudKoyunjikKhorsabadKeramles:四城之城周共约六十哩,以昔日每天走二十哩之传统计法,四城就有「三日的路程」(三3)。

    最先提起此四城的,是西西里之历史学家西古流斯(Diodorus Siculus),他是与凯撒大帝同时代的人。按他所记,四城之面积是长一百五十希腊尺(每一希腊尺约等于二百公尺),九十尺宽,而周围是四百尺七十尺,故四城合起来就是一平行的长方型。城墙有一百尺高,墙上面可容三辆战车并肩奔驰,全城墙共有城楼一千五百个之多,每一城楼高约二百尺。接三角学测量法来量度,亚述国之首都就达三百五十平方哩之广,比现在的伦敦还大出二十平方哩!

    无可否认的,这个由四城构成之尼尼微必然包括了不少耕种地,草原、禾场、花园等,这在古代的大城来说是一点都不希奇的。巴比伦城城内就有不少的耕地和花园,以至兵围城市也没有绝粮之忧。尼尼微城之城内必然有很大的耕地和草原的,这就是为什么圣经说城中「有许多牲畜」的原因了。近代批评家曾有人指出诊处之记载(四11)是一错误,但近代考古学的发现一再指证这些妄然批评圣经的人的无知。

    我们根据尼尼微城内「不能分辨左手右手的有十二万多」孩童(四11),加上该城之面积和考古学提供给我们的资料,可以很保守地估计尼尼微城内约有一百万人之多,可能还不止此数,但起码不会少于六十万人。由此看,尼尼微就确是个「极大的城」了,

    这么大的一个城市,而约拿又是孤零零的一个人,他可以在短期内叫这么多人口的城市一下子都悔改吗?若他们都悔改又是真诚的吗?批评家大概又有藉口说圣经是弄错了!但从当时之情况来看,不利于他们的可能性实在太多了呢。我们有很多理由说明约拿书第三章的记载是真实的,可信的。

    以读圣经的原则来说,我们要小心不把别的观念读进圣经去,这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释经法。但很多时候「有字读字」的读经法是颇机械化和没意思的;它需要我们用点联想力来使圣经所记的话活现起来。为什么?这不是与上述之释经原理有冲突的吗?不。我们知道圣经的写法大多数是极浓缩的,是用最简单的说话来记述一些颇复杂的事件及过程,这样才不至流于琐碎累赘。举例说,约拿书第三章记述了约拿先知向尼尼微城讲道的讲章,它就只有下面的十几个字(希伯来文圣经更得几个字!):「再等四十日,尼尼微必倾覆了」(三4)。但明显的,这绝不可能就是约拿向尼尼微城讲道的全部!他不可能日复一日的,重复又重复地说着这句话!不加解释又不说明其含意!(奇怪的是,教会内真有些人对圣经的看法是如此的,他们认为所有发生的事,就是半点不多也不少的像白纸黑字印出来的和合本中文圣经一样地发生。这是很不必要的态度。)约拿在向尼尼微人讲道的时候,一定会告诉他们是谁把这信息告诉他的;他的权柄是来自何处;他自己是谁;他是不是个思想健全的人,或只是个宗教狂;他的信息是否可靠;倘若他真是从万神之神的耶和华差来的,尼尼微城的人又该怎样行才能得救。因此,约拿绝不会只是重复一句说话,他会告诉尼尼微城的人耶和华的信息是怎样的临到他,又为什么尼尼微城一定要被倾覆等。说不定他还会告诉他们他是怎样躲避耶和华,耶和华又怎样纠正他、保守他,重新派他到这里来警告他们悔改。

    我们不难想像尼尼微城的人听了约拿的话之后的反应;他们开始时会觉得惊奇,继而就觉得约拿不是闹着玩的。于是一个接一个的向他发问;约拿亦就他所能的回答他们。本书第三章所记之事若是真的,上述之构想就不是幻想了,它们都是非常自然而又合理的发展过程。圣经若把这些都记下就真是长篇累赘得很。

    至于为什么约拿的出现和讲道能引起几十万人来悔改,原因可在新约圣经找到——那是主耶稣自己说的话:「这世代是一个邪恶的世代,他们求看神迹,除了约拿的神迹以外,再没有神迹给他们看。约拿怎样为尼尼微人成了神迹,人子也要照样为这世代的人成了神迹。」(路十一2930)我们要特别注意「神迹」这一词。约拿在鱼腹中的神奇经验,就是古代尼尼微人的神迹;但问题是:他们若不知道约拿在鱼腹中的经验,又怎能成为他们的神迹?还有,他们若除了约拿自己口述之外就没有旁的证据,他们能接受约拿所说的吗?不要说是以此为他们的神迹了。

    好,再让我们按圣经提示的来构想一下当时的过程。第一章告诉我们约拿从很远的地方赶去约帕,买票下船,要往他施去。就在他买票或下船的时候,船上的人一定会问他一些基本的问题,因为一章十节告诉我们在风暴之前,他已经告诉水手们他是「躲避耶和华」的了(这不可能是闲谈中透露的,因为他一下船就累得很,跑进舱底睡着了)。但他又怎能只告诉他们那句话?他起码也要说为什么要躲避耶和华啊?在那个时候,这些外邦水手最多只是把耶和华看作万神中的一个神只;此时就是约拿告诉水手们尼尼微城必要在四十日内倾覆,他们也只会看他像占卜的人一样,信口雌黄。但到风暴骤起,海浪大作,他们的心就有点觉得古怪了。他们想起约拿曾说他的神是创造天地和大海的,他们就开始惧怕。到他们把约拿抛在大海中,风暴立刻就止住,这时他们会怎样想,啊!要继续向他施行吗?他们的货物早就全抛进大海了(一5):船又几乎破烂(一4);他们除了回航之外还能作什么?回到约帕时他们的报告才精彩呢:我们从考古学知道,当时地中海东岸与其他国家的航运是相当发达的,与亚述国之贸易来往更是频繁(尼尼微在约帕之东北部)。往来于约帕和尼尼微城之间的商人必然会津津乐道约拿的奇遇,谁又不争先报告这件与尼尼微城之生死存亡有极重要关系之大新闻?

    还有呢,当这个人人都以为是葬身大海的约拿重新出现,亲口述说他的经验,又告诉他们他要往尼尼微去,在那里传道,目的是要警告尼尼微城之将亡。这故事的发展就更是高潮迭起了,人还不抢先把这件事传到尼尼微城去?

    我们不必说约拿可能因为泡在鱼腹的胃液中达三天之久,而全身被「漂」得死白这个可能。他之在尼尼微城的出现就足以成为尼尼微人的神迹了。

    说来凑巧,约拿去尼尼微的时间,刚是在尼尼微遭遇一连串天灾人祸后不久,而且恐惧会有更大的不幸要临到他们的头上。亚述虽然是世界的霸主,但有一个时间他们全国上下都笼罩着大祸临头的气氛。就如罗连信教授(Professor  Rawlinson)告诉我们的,这时巴比伦不愿再受其辖制,以色列、犹大和叙利亚拒不纳贡;以色列在耶罗波安二世的带领下,更夺回不少失地;其它地方的暴乱和反动使亚述国之版图日渐缩细,看来亚述之大限已到。约拿在这时的一声呼喊,真如野火之燎原,又如镰刀砍在全熟的禾田一样,千千万万尼尼微城的人就众口一心地屈服下来了。

    无怪乎圣经说尼尼微王「下了宝座,脱下朝服,披上麻布,坐在灰中」来表示悔改(三6)。他继而宣告全国禁食祷告耶和华,连「牲畜牛羊,不可吃草,也不可喝水,人与畜牲都当披上麻布。」这个记载实在生动忠实。西斯教授(Professor  Sayce)告诉我们:「当北方强敌压境时,以撒哈顿二世(Esarhaddon  II)也发出同样的呼唤,来向太阳祷告,好洁净君王和他子民的罪。」约拿书三章说连牲畜也要披麻禁食,这在古时外邦的礼仪中,是确有此事的,希腊历史家希律都提斯(Herodotus)在他的作品上便有类似的记载。

    实在没有理由叫我们怀疑约拿书所记的,它说尼尼微城的人悔改了,我们便相信它确是悔改了。主耶稣的话亦告诉我们它不单是可能的,也确是历史的事实——「尼尼微人听了约拿所传的,就悔改了。」(路十一32)上面我们说过,主耶稣所说的话都是确实的,是人不能更改的。我们若敢否定主基督的话,就不能说是基督徒了。


第九十五课

约拿书  之四

 

 

题示:重读本书一篇。请特别注意最后一章之信息。

 

 

      「一个航海的人若面临船沉又要漂流至一荒岛之际,他就会逼切地祷告神,希望宣教士曾在该岛上传过神的道……」

                                                 ——达尔文

 

      「我不相信人的思想能比事实的真相更高或更尊贵。」

                                  ——罗治爵士(Sir Oliver Lodge

 

 

    我们说过,约拿书是分开四部分的。第一章是:约拿与大风;第二章是:约拿与大鱼;第三章是:约拿与大城;第四章是:约拿与神。在本书最后一课中,我们要简单地研究本书信息的中心;然后再多注意约拿这个人的一、二事。

 

约拿与神

 

    第四章是全书的信息中心所在;它说到神对约拿温柔的教导和约拿与神之间的谈话。

    约拿真是个悲剧的人物;我们若正确地衡量他的态度和动机,就了解他是怎样以国家为己任,死而后已。他极浓之宗教爱国感使他能把一切自私的己意都放下,以神选民之安危为己任。前几课的研究已经清楚地说明此点。因此我们不能同意人把约拿逃避之动机误解了,说他不愿在尼尼微传道,全是他反外邦人的偏见在作祟。不,他不是如此的人,他只是关心以色列国将来的前途而已,这一点是我们要强调的。

    但话得说回来,尽管他的动机是高尚的,他之看以色列人是神之选民,因此外邦人就必然是低下的,这个思想却是错误的,是神一定要纠正他的。本章就是说神用何等样的温柔来跟他说理由,使他自知其非。

    在一、二、三节中,约拿不单是「大大不悦,且甚发怒」,他也极之担心以色列黯淡的前景。尼尼微城既然不会败亡,以色列岂非大祸将临?他为此事而忧闷不已,甚至向耶和华祷告说:「现在求你取我的命罢,因为我死了比活着还好。」(四3)耶和华就温柔地责问他:「你这样发怒合乎理么?」(第4节)这时候约拿以为以色列或许还存一线希望,他就「在那里(尼尼微城之东边)为自己搭了一座棚,坐在棚的荫下,要看看那城究竟如何,」(第5节)在那里,神耐心地跟他的仆人说理,他预备了三样实物教材来开导约拿——蓖麻、虫子,和旱风。

    首先,神「安排一棵蓖麻,使其发生高过约拿,影儿遮盖他的头,救他脱离苦楚,约拿因这棵蓖麻大大喜乐。」有人说得真好:「神心中的温柔不单对罪人显明,也对好发牢骚的圣徒显明。」蓖麻子是一种叶阔而浓的植物,能给人荫庇。但汤逊博士在其「圣地与圣经」一书(Dr. W. M. ThomsonThe  Land  and  The  Book)却有另一看法;他认为这棵不是蓖麻子(钦订本译作瓢),因为「东方人不会使蓖麻子爬到棚架上,或种它来作荫庇用。」他说:「谁会这样作呢?再说,蓖麻子根本不能长得大到可以给人乘凉;相反地,巴勒斯坦地大多数的凉亭都是由瓢科植物来搭成的。」不管这个希伯来字应该译成瓢或蓖麻,我们也得注意它的生长是神安排的,因为它「一夜发生」(10节),又是「高过约拿」(6节),是神使这棵植物可作约拿的荫庇,无怪乎他会因而「大大喜乐」了(6节)。

    但次日黎明,「神却安排一条虫子咬这篦麻,以致枯槁」(7节)。我们不知神是安排一条虫子来咬植物的茎部,以至整棵植物都枯槁,或「一条虫子」只是一种总体的说法,而其实是一大批虫子在短时间内把叶子都吃光了,使之不能成荫——在东方不少地方这都是颇常见的情形——叫约拿又曝晒于日头之下。总之第二天,这棵植物就枯槁了。

    当日太阳出来的时候,神再安排一阵炎热的东风吹来,全棵植物便枯死倒下。我们若不曾在热带地方的农庄住过,也许不会了解「炎热的东风」的厉害,以为在大热天时来一阵风实在是好得无比的事。但本文所说的风,却是一种足以叫大地窒息的热风来。汤逊博士告诉我们一个经验,就是他在耶路撒冷地附近遇上的热风:「大地立时就像窒息了一样,没有一点生物的气息。雀鸟都隐蔽在浓密的树丛内,家禽躲到墙下暂避,口是张开的,双翅是下垂的;牛群羊群全跑到山洞内或大石荫下;工人从田庄内跑回来,把门窗全关上;旅行的人莫不急忙跑到可荫庇的地方躲藏。」这种热风之难受也就可想而知了。可怜的约拿正为以色列的前途担心如焚,上面的日头又曝晒着,现今叫人窒息的热风又无情地刮着;他是完全崩溃了。圣经说他发昏了,「就为自己求死,说:我死了比活着还好。」(8节)

    这时,神再对他发言:「你因这棵蓖麻发怒合乎理么?」他真是快人快语:「我发怒以至于死,都合乎理。」(9节)神就极其忍耐温柔地说出下面一段美丽的话来(全书以此为结):

 

   「耶和华说:这蓖麻不是你栽种的,也不是你培养的;一夜发生,一夜干死,你尚且爱惜,何况这尼尼微大城,其中不能分辨左手右手的有十二万多人,并有许多牲畜,我岂能不爱惜呢?」

 

    这是全书各情节的中心信息,也是神的心最清楚直接的显明,事实上圣经鲜有比这里写得更感人的了。因此,本书之目的一达到,全书便就此结束。我们不知道约拿听了耶和华上述之话有没有什么反应,说些什么或做些什么;但那都不是重要的,因为本书的真正主角是神,约拿只是神表达他自己的媒介而已。因此本书的完结就给我们一个极强烈的感觉——神的爱。有些人认为本书之结束太突然了,且是有点不全之感;这都是因为他们完全不明本书之宗旨,而且亦不明白圣经写作的动机。我们知道圣经记事之目的不是像说书或讲故事的人一样,每次都要有个大结局才成。约拿书之写作不是为了告诉我们约拿一生的奇遇,他的经验本身并不是一个目的;一千个不。圣经之所以记下此人及尼尼微城的一切,目的只是以此来启示神的。那是它之被写成书的最终目的;目的既达到了,作者就会很满意地放下笔来。他不会为着我们看故事的兴趣而妄自给它加上一个所谓结局;他是在圣灵的引导下而写的,圣灵会引导他该写些什么,又该在什么地方放下笔来。

    就让我们在这最后三节圣经中思想一下它可能就是约翰福音三章十六节、浪子比喻,与及关系全世界之福音书的先影。在旧约中鲜有像这三节这样接近的了。神对背逆先知的忍耐,和对罪恶滔天的尼尼微城显出的爱,二者合起来就构成了神的大爱的一幅美丽图画来。且看他对离恶悔改的人所显明的恩慈,对无知小孩的怜爱,连那些牲畜神也没有忘记!不错,他的慈爱真是普及众生,他不喜欢刑罚,却喜欢恶人回头,好蒙恩怜!

    约拿一定要学一新功课:神就是特别眷爱以色列人,也不等于对异邦是有罚没爱的。他要知道神之拣选不是乱来的,乃是要成就他更高的旨意。神拣选以色列并不是单为了他们的原故,乃是要去成就他至终的目的——万邦因着他们而认识真神,使恩福可以普临万民。一个国家之蒙拣选,不是等于万国就被丢弃了。神爱世人,爱所有他手所造的——不错,连恶贯满盈的罪人他也爱,他是恨他们手所作的罪,却爱这些沉沦的罪人。希伯来人要透过约拿一生之经历来认识,无所不在的耶和华对所有男女老幼,连低级动物也是无所不爱,而爱又是无微不至的。这个常被误解的约拿至终能在旧约中宣告说:「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

本书最后三节经文中,有一小节应在这里略加说明,神说:「这蓖麻不是你栽种的,也不是你培养的,一夜发生,一夜枯干,你尚且爱惜,何况尼尼微大城……有十二万多人,……我岂能不爱惜呢。」神为什么把他对尼尼微城的人的爱惜比作约拿对蓖麻的爱惜?约拿之爱惜蓖麻子,不单因为这植物本身的美或香等等,更重要的是这棵植物之死亡对他来说是极之重要的。这就如神对尼尼微城的人的爱:不是因为这些人本身有什么价值,而是因为这些人对神的心来说是极之重要——这个比方对约拿来说真是有极重要的启迪力!对我们每一个基督徒来说,这思想又是何其宝贵呢?我们每一个人对永活的神都是十分重要的,是他所宝贝的。不管我们是男是女,是老是幼,亦不管我们是什么种族肤色的人,他心中以为至宝的就是我们。不是因为我们有什么好处,全是因为他的慈爱——这真是叫人心弦震动。就是这个信息叫千千万万的宣教士在困境中仍忠心地留守岗位的啊!神在本书末了的启示叫一个批评者不得不说:「从铁石心肠的犹太教中能产生如此作品的,不可不谓是出于神的恩典。」(比格博士Dr.  Arthur  Peake,另一学者则说此书是「所有作品中最有深度亦是最辉煌的一部,任何人想研究此书的,我都要大声向他呼喊:把你的鞋子脱下来,因为你所站的是圣地。」(Dr. Cornill)不错,就让我们以虔以诚来研究此书吧,因为神要向我们启示他最深藏于心内的奥秘——且是极温柔地启示。

 

作为表记的约拿

 

    本书的研究虽已经够长了,但若不稍加说明本书在表记中的意义,仍未算是研究了本书的。约拿实在是旧约中一个极重要的表记,可分三方面来说。

    第一、约拿是预表他自己国家的历史。我们若细加研究他在本书所述之经验,就会看见他实际上是把整个以色列史都浓缩其上了。情形就好像是人在墙上投下的影子一样,影随身动,而且影子通常都是比人来得大的:人是约拿,影子就是以色列。

    我们在本书内看见以色列人背逆神,就如约拿不听神命;被逐离开本地,就如约拿起来逃往他施;进入异邦之地求庇所,就如约拿躲身船上;凡到之处莫不引起外邦人之不便,就如约拿在船上之光景;却向异邦人见证耶和华,就如约拿向水手们解释他之来历;被万国抛来抛去,就如约拿被水手抛下海中;但在他们之困境中蒙神保守,不至灭亡,就如约拿在大海中不至灭顶;至终向耶和华呼求、悔改,和再献己身,就如约拿在大鱼腹中的祷告:从耶和华——耶稣处找到救恩,就如约拿在大海深处一样,说「救恩出于耶和华」;

    最后成为万邦之宣教士(参亚八132023),就如约拿至终成为往尼尼微城的宣教士一样。

    第二、约拿是预表基督的受死、埋葬及复活。第一章告诉我们约拿在大鱼腹中「三日三夜」,他为什么要在鱼腹中这么久?只要那条鱼使他不至在大海中灭顶,而约拿又在鱼腹彻悟过来,目的不就是达到了吗?我们的主耶稣说明其原委——「约拿三日三夜在大鱼肚腹,人子也要这样三日三夜在地里头」(太十二40)。这句说话真是意义重大,主道成肉身前几百年,神就藉约拿之陷身鱼腹来成为基督受死、埋葬,和复活的预表。我们在第一卷中就说过旧约中的表记学就是神启示的最好明证了。

    有人说,约拿在鱼腹中是真的死过去,是神使他又活过来的,好与耶稣的受死和复活更吻合。不过这样的解释对圣经是有害无利的,与表记学之解释原则也是不合的。我们不能就所预表的来增加表记的事实,表记只是把将要发生的事勾划个轮廊而已。事实上,约拿若在鱼腹中一直保持清醒,就更合表记的作用。我们在约拿的祷告中看见他是把大鱼的肚子比作「阴间的深处」(三2),这个阴间(Sheol)亦即是新约圣经的阴间(Hades),是我们的主在受死后复活前去的地方,是他「传道给那些在监狱里的灵魂」的地方(彼前三19)。

    上面我们略为提及在北国将亡前,有几个特出的先知在他们中间工作。他们就是以利亚、以利沙,和约拿;这三人也构成了三重的表记。以利沙死而埋葬了,但他的死却使很多人因而得生——就如主的死也叫许多人得生命一样;约拿下到阴间去,就如我们的主下到阴间去;以利亚没有见死,被接到天上去了,在升天之前,他把袍子留下来——就如我们的主复活升天,又把圣灵赐下来一样。

    第三、约拿是基督本身的表记,是神的信使。我们的主说:「约拿怎样为尼尼微人成了神迹,人子也要照样为这世代的人成了神迹。」(路十一30)他的话是什么意思?且让我们引优加克牧帅的一段话来作答吧

   「约拿曾成为他周围的人的咒诅,当他从死地回来时,要把神的信息带到什么地方呢?去以色列吗?不;去到外邦之地尼尼微。在那里,他看到在他自己国家所看不到的景像——整个国家一起归向神——不错,以色列在属神的领袖带领之下,曾有一个时间全国上下一起寻求神,但亦只是昙花一现而已。当基督从坟墓出来,再传神之信息时,他要在什么地方传呢?岂不是向异邦人吗?他们对信息的反应怎样呢?这个为以色列人所拒绝的生命之道,他们却接受了。从被杀者的坟墓出来的,是一种使野蛮人顺服,凶杀者改变,被践踏者得洁净和抬举,使贱民再被人接纳的一种能力;使凡接受这信息的人能有一种尊贵的地位,能有属灵的深度,能有爱,能成为神圣洁的儿女。他曾给人应许,当地从死里复活,他就使应许应验。他向世界证实了他就是神的独生子,是世界的救主。他证实了约拿书所说的,也证实了圣经所说的都是可信的。对我们来说,他所证实的,就是可信,也是最后的。」

 

 

 

 

试答下面的问题

 

1)你可以从旧约的历史书去证明约拿是历史上的人物吗?

2)从上述历史书上的经文,你能说出约拿大约是在什么时候作先知吗?

3)主耶稣如何论及约拿?又如何论及他的事迹?主是否看约拿是个历史人物?

4)试简述约拿书之分段及各段之大意。

5)约拿为什么逃到他施?试举出理由说明其他之解释不合情理。

6)尼尼微城有多大?小孩子的人口有多少?全部人口呢?

7)为什么约拿一人的工作能叫尼尼微全城的人悔改?试说明其前因后果。

8)神在第四章「安排」了三样东西来跟约拿说理,它们是什么?

9)试简述本书之信息中心,并说明其重要性。

10)为何说约拿是个表记?你能分别略加说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