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科学与信仰并不矛盾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科学与信仰是相对立的,是水火不相容的。科学是万能的,是真实可信的;而信仰(神)则是虚幻的,是不科学不可靠的,是迷信。科学已经否定了神的存在。可事情的真相却并不是这样,让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

  1.科学的局限性

  人们所说的这种观点论调,其实是一种误解。事实上,科学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它并不“万能”。因为所谓科学,其研究对象和手段都是物质的;除去物质以外,科学将一无所能。但神并不是物质,他是造物之主,他是个灵,但也能以物质状态(肉身)显现(指耶稣)。他是超越物质之上的,因此也就超越了科学研究的范畴,所以任何科学都不具备对神本身进行研究的有效手段。一切科学研究都必须有与其目的相适应的手段,否则必将一事无成。要研究宇宙,就必须有天文望远镜;要研究物体的微观结构或微生物,就必须有高倍的电子显微镜,如此等等。那么,试问科学家们将用何种方法何种手段去研究神呢?对生命的奥秘、人体本身的各种奇妙现象,科学尚且不能作出满意的解答,更不必说去研究神了。“神的存在”这一命题,显然超出了科学研究的范畴,这个命题在科学上是无解的,因为科学研究对灵性世界鞭长莫及。和物质界一样,灵界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实体。灵界中有神,有天使,也有魔鬼和邪灵,还有肉体死了的人们的灵魂。灵界的智慧远远高于人类的智慧。科学中有一条“铁的定律”,就是“证明、研究者”一定要大于或等于“被证明、被研究的对象”。相对于灵界,科学既无度量标准可用,其智慧又远所不及,只有望洋兴叹了。

  科学的局限性还远远不止这些,它还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科学所研究的对象必须是可以重复重演的,是被动的和可以度量的。科学家们得到的实验结果必须是可以不断重复的。如果某人公布一个新成果、新发现,而他人无法在相同的条件下得到相同的结果,这个新发现是不会得到公认的。这样一来,科学的局限性就暴露出来了,因为历史上许多事件是无法重演重复的,如已经发生过的事件(如辛亥革命),人一生中只会发生一次的经历(如初恋)和业已完成的事情(如生命的起源)等等都不可能重演。所谓被动性,是说当研究者改变一个实验条件,被研究对象一定要作出相关的反应,这样才能发现各事物之间的联系。如果无论人们如何改变条件,研究对象无动于衷或乱变一通,那么研究工作就无法进行。神不在人类的控制之中,相反人类却要受到神的控制,人怎么能用科学去研究神呢?另外,被研究的对象必须可以度量,如长度、大小、重量等等,请问你如何去度量神呢?

  第二、科学无论如何发展,也无法解决人心和道德问题。科学研究的成果是中性的,如化工产品、原子能等,既可造福人类,又可破坏生态环境,还可以成为人类互相残杀的武器。纵观人类历史,科学事业一直在向前发展,但科学越发达,人心越诡诈,道德愈沦丧,现如今,高科技犯罪(如电脑黑客)已成为各国政府十分头疼的事。

  2.科学家知识的局限性

  科学既不能“直接”证明有神(注:各种科学是可以“间接”发现证明神的存在的),更不能证明无神。因为从逻辑上说,否定一事物的存在,要比肯定它的存在困难得多。例如,假定有人宣称世界上存在着一种珍贵的东西叫珍珠,只要能提供一些合理的旁证,诸如珍珠的照片,生产珍珠的珠母贝,或见过珍珠的人证,就有一定的说服力。至于别人信与不信,则只能听别人自便,无人能够强迫。但是,如果你想否定珍珠的存在,则绝非易事。除非你走遍五湖四海,天涯海角,才可确定珍珠的有无。然而这一点你根本做不到,因为你的精力、时间及其他条件都太有限了。

  同样道理,你说“没有神”,是哪里没有神呢?是北京没有神,还是南京没有神?是中国没有神,还是外国没有神?也许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你游遍了全世界,仍没发现有神,那么你是否有资格宣称“没有神”了呢?答案是否定的!为什么?因为还有两个地方你没有去游历去探索:一个是太空宇宙,一个是你的内心。神是宇宙的主宰,你在地球上找不着神存在的迹象,那你就理应往太空中去寻找,然而这是你的能力根本达不到的。就算是你能游历太空,那你一定会被宇宙太空的无穷奥妙所震撼,也会象宇航员那样折服于神创造的奇妙之中了。其实,寻找神无须走遍天涯海角,如果你是个对自己认真负责的人,那么只要你肯谦卑下来,对照着《圣经》,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去寻找真理,你就会发现《圣经》的话句句真实地应验在你的身上,就会发现神离你并不远,他就在你的身边。你听,耶稣是怎么说的:“看哪,我站在门外叩门,若有听见我声音就开门的,我要进到他那里去,我与他,他与我,一同坐席。”(圣经启示录第三章20节)。

  不仅科学是有局限性的,而且科学家的知识也是有限的。让我们举个例子。2001年2月19日,在中共中央、国务院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吴文俊院士和袁隆平院士荣获了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大奖。前者是五十年代就和钱学森、华罗庚齐名的数学大师;后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以他名字命名的水稻“袁隆平”品牌,其商标权价值为1000亿元人民币(见《无形资产学》第41页,海天出版社1999年版)。所以,他俩可以称得上是顶尖级的科学家了。然而发生在他俩之间的一段趣闻则发人深思:袁隆平在接受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时说,他一直对数学不感兴趣,至今仍不明白初一数学教科书中“有理数乘法”规则里的“正正得正,负负得正”是什么道理。在获奖期间,他问吴文俊“凭”什么“负负也会得正”;没想到数学大师只是冲他笑笑,不置一词……两位老院士的幽默“表演”给了我们这么一个常识:一个科学家,不论他的成就有多么辉煌,他的知识和经验也总是有限的。水稻专家的数学知识平平,而数学泰斗则很有可能“五谷不分”。科学家也是人,他的精力是有限的,他的知识是有限的,他研究所及的时间和空间也是有限的。即使是同类学科的专家学者,也不是对本学科的知识全部精通。例如,尽管都是医院的医生,但内科病人绝不会去找外科医生看病;这一点已成为人们的常识。如此有限的人,又怎能断定那无限的神是不存在的呢?物理学巨匠爱因斯坦说过,“人类所能掌握的知识,尚不及(宇宙中)全部知识的百分之一”。假如我们只有全部知识的百分之一的知识,那么,神是否有可能存在于另外那百分之九十九的知识之中呢?

  即使是现在,科学家既不能解释所有的现象,也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从千千万万人直接或间接的经历中,人们认识到天地间确实存在着超乎人类之上的智慧和智能。正是这些不可否定的事实,使人们认识到神灵的存在。不但有神,也有鬼(邪灵)。人类虽号称“万物之灵”,但有一个很大的局限,就是不能预知未来。科学界虽说也有所谓的“未来学”,即所谓“科学的预见”,但那只不过是根据已知的事物发展规律,对未来的基本趋向作出一个个的推测,并不涉及细节,对个别情况或偶发事件则全然无能为力。其实这只不过是一种粗略的预估,并不是真正的预知。例如,根据目前人类群体平均寿命的统计观察,以及医学的发展概况,人们可以推测21世纪多数人可以活到八十岁左右,少数人可以活到百岁上下。但对某一个人的具体寿限和是否发生天灾人祸以致殃及百姓的生命,乃至预测者本人明天或后天会有什么遭遇之类的问题,人们就完全茫然了。然而神则能准确地预知未来,包括偶发事件在内,这是人类所不能做到的。

  3.科学不能否定宗教信仰

  有些人说,宇宙中只有物质,除物质之外别无他物,自然也没有什么神的存在。请问怎样肯定这一观点呢?说这种话的人是提不出任何证据来的。说到底这也只不过是一种信念,一种类似宗教的、但却远不及宗教信仰更令人信服的哲学信念。这类信念,在哲学上属于自我否定的范畴。例如,常有人说:“世界上没有绝对真理,一切都是相对的。”这个论点就是自我否定的。因为如果这个论点正确无误,那么它本身就成了绝对真理,因而也就否定了它自己。您上面所说的观点是不能成立的,因为如果宇宙间果真除物质以外别无所有,那么人们的认识就不可能超出物质之外;因此除物质之外,人们将一无所知,既然一无所知,你又怎能知道“除物质之外别无所有”呢?所以,凡是自我否定的论证都是不能成立的。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科学否定信仰。因为《圣经》中某些记载不符合科学。比如,《圣经》说人是神创造的,这不符合进化论关于人是由猿猴变来的观点。于是这些人认为《圣经》记载不可信,进而认为“没有神”。对此您是怎么看待呢?

  对此,我们首先应当理解,科学和宗教信仰(此文特指基督教)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不可混为一谈。二者既不宜等同看待,更不能互相取代。科学帮助人认识物质世界;信仰帮助人认识真神。科学解决人与物的问题,信仰解决人与神的问题。就拿基督教信仰的经典《圣经》来说,对于人与物的问题,圣经仅约略提及,并不作为重点;因为人与物的问题在人的智能范围之内,并不需要神的启示去解决,所以人们不能把《圣经》当作科学的教科书。反之,人们也不能以任何科学著作取代圣经。因为科学不可能解决物质以外的问题;科学只能使人增长知识,却不能使人更加正直和善良;科学只能给人世间以新思想,却不能给人新生命,它无法象圣经那样能满足人心灵深处的需要。

  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逐步发展的,所以科学观点也就不断地修正和更改。而《圣经》一经写成,就其真理来说就从没改变过。圣经最后一卷《启示录》的写成,距今也将近两千年了,但科学的大发展却只是近两百余年的事。善变的科学怎能否定不变的圣经真理呢?岂不是荒唐吗?圣经既不可能、也不必要使用与现代科学相同的语言,如果看两者之间有所抵触(如“人类的起源”问题),那只说明人们的认识与客观真理还有距离,或是对物质世界的认识还有出入,或是对圣经真理的理解还不准确。这并不能说明圣经是错误的,更不能因此说神不存在。

  4、科学的根基就是信仰

  有人说,宗教信仰只要人们相信,完全以信念为基础;而科学则讲求实证,是以事实和逻辑为基础,与信念无关;科学和信念在本质上是对立的。然而事实正相反:科学的论证看来头头是道,似乎逻辑性很强,但这也只是在不求本末、不问始终的条件下,特别是在实用的范围内方如此,一经寻根究底,科学的逻辑性便立即难以为继了;人们就会惊讶地发现:科学的根基,原来竟是不自觉地建立在信仰(或信念)上的!

  例如,科学的基础是数学,数学中逻辑性最强的是几何学。几何的求证过程似乎相当严谨,但要证明一个几何命题,必须引用若干定义和定理。然而怎样知道这些定理正确无误呢?就必须引用一些被大家认同的公理,如“两点之间以其直线距离为最短”。但怎样知道这些公理确实可靠呢?这却是无法证明的,只能诉诸人们的直觉或信念,即所谓“不证自明”。

  再以物理学为例,目前绝大部分的科学成就都是物理学的业绩。物理世界的两个最基本的因素是物质和能量,如果没有这两样,物理学就不存在了。能量可以用功、或力乘距离来衡量,所以也可以说,物质世界的基本因素是“物质”和“力”。但“物质”和“力”究竟是什么?却是没有答案的。有人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将“力”定义为“能使物质产生加速度的东西叫做力”。但“物质”又是什么呢?于是便反过来说:“在力的作用下能产生加速度的东西叫做物质。”这种循环定义是违反基本逻辑的。那么人们又根据什么来断定“物质”和“力”这两样的真实性呢?归根结底,还得诉诸直觉和信念。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在《现代科学技术》一文中说过:“从严密的综合科学体系讲,(在六门基础学科中)最基础的是两门学问:一门物理,是研究物质运动基本规律的学问。一门数学,是指导我们推理、演算的学问……我们一般提六门基础学科:天文,地学,生物、数学、物理、化学……天、地、生、化四门基础学科,用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观点看,都可以归结到物理和数学……物理和数学也可以称为现代自然科学体系的基础。”(参看1977年12月9日《人民日报》)。所以,做为现代自然科学基石的数学和物理学尚且以信念为根基,那其他科学就更不在话下了。

  实际上任何科学工作,至少必须以下面两个基本信念为前提:

  1)、必须相信宇宙间存在着不变的普遍规律,否则就不可能有科学研究这回事。人们常常以为宇宙的普遍规律已为科学所证实,其实不然。科学研究不外乎实验和观察,但人们从中得到的只能是有限的经验,即使重复十万次也是如此。人们只能说,在他们观察所及的时空内,事物是有规律的。但当人们把从有限的经验中归纳出来的结论推广为放之宇宙而皆准的普遍规律时,他们所凭借的只是信念,而不是实证!因为“有限”不可能证明“无限”。

  2)、必须相信人的头脑能够正确认识并反映客观世界,相信自己的感觉是正确无误的。

  常常有人问基督徒:“你说有神。你的神看得见,摸得着吗?”在他们的脑子里,只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才是真实的。他们把看和摸视为最可靠的验证手段。但是他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基本前提:即使是看和摸这两个最直接的验证手段,也同样是建立在两个信念上:(一)、你必须相信自己的感觉是正确无误的。(二)、你必须相信别人的感觉和你是一样的。但是,这两种信念未必全都可靠。因为:

  (一)、人类的大脑并不是完善的,常常会生产错觉或幻觉;它并不能百分之百地正确认识和反映客观实际。美国慕迪科学研究院的科学家曾经作过一个实验:让一个志愿者坐在转椅上,蒙上眼睛,科学家握住转椅往右转,问受试者:“现在往哪里转?”回答:“往右转。”科学家继续推着受试者往右转,边推边问:“现在往哪里转?”过了一会儿,受试者说“我现在停止转动了。”可事实是,科学家仍然推着受试者往右转。又过了一会儿,科学家停止了转动,问:“现在往哪里转?”回答是:“我现在往左转。”

  (二)有这么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在某大学的一堂心理学课上,教授正在讲课,突然从教室门外闯进来了两个人。一人跑一人追,追人的人还开了一枪;然后他们就从教室的另一个门跑走了。这时,教授让学生们安静下来,让每个人把刚才的事情都用笔描述下来。原来,这是心理学教授精心布置的一个实验。结果,全班同学的描述,没有两个是一样的!

  从这两个实验可以知道:人的大脑是会出错的,它根本就不准确、不可靠!

  同样,由于各种科学最终都建立在信念上,如果完全否定了信念,也就否定了科学。因此,从本质上来说,科学与宗教均以信念为基础,并无二致。科学家相信物质是真实的,基督徒既相信物质是真实的,更相信真实的物质必有真实的来源,所以相信神更是真实的。两者相比较,哪一个信念更完全,更合理呢?当牛顿和开普勒等人将他们的科学发现推论为普遍规律时(如万有引力定律),他们的这一信念是以他们对神的信念为依据的。他们相信万有同出一源,即同出于神的创造。根据圣经,他们相信神喜爱秩序,不喜爱混乱,因此他们相信宇宙中存在着统一的、不变的普遍规律。有些科学家不信神,可是他们却不得不接受同样的“宇宙普遍规律”的信念,那么他们的这一信念根据何在呢?

  科学工作者当然不仅止于信念。人们在信念的基础上建立起规律的概念以后,便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去验证它,并应用于实践。如果人们果然得到了预期的结果,而没有发现不一致的事实,人们便认为这一规律已经得到了证实,直到发现新的不相一致的事实为止。此后人们将提出新的规律概念去概括所有已知的事实,并继续进行验证。科学便是这样发展起来的。然而人们却仍然无法确定,我们目前的科学概念是否就是最后的真理。正如前面所述,随着人类对物质世界认识的不断深入,科学也不断进行修改。当然,宗教也不仅止于信念。人们建立了对于神的圣经的信念之后,也要在实际生活中去经历它,验证它。如果没有亿万信徒亲身的经历和客观的事实证明神是可靠的,圣经是真实可信的,基督教信仰就不可能存在数千年之久,而且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从古至今,千千万万的基督徒为着他们的信仰付出了极重的代价,甚至甘愿付出他们的性命而不后悔,在人类历史上没有任何现象可以和基督徒的殉道精神相比拟,如果基督徒所坚持的不是真理,那么他们的力量从何而来?

  科学的验证和宗教的验证自然也有所不同。科学的验证是物质的,而宗教信仰的验证则不仅有物质,更包括心灵。人们可以认为心灵太抽象,难以捉摸,但却不能否定心灵的存在;因为如果没有心灵,人就不成为人了。

  其实说到底,人生的根本前提也是信念,而不是逻辑和验证。有许多事情并不符合逻辑,也根本无法验证,但是信念却必不可缺。失去了信念,就失去了人生前进的方向和动力,这样的人生是悲惨和痛苦的。历史上有不少人因基本信念的破灭而走向了绝路,足可见信念对人生之重要。其实,人生并不开始于本人的选择和验证。婴儿出生时,并没有什么逻辑思维和验证的能力,可是他却能依从本能和天真的信念,安卧于母亲的怀抱里,享受母亲的哺育。假如他非得要坚持验明正身,再做个亲子鉴定,以确认其生身父母之真伪,并验证他母亲的乳汁确实符合他成长的需要,然后方肯吸吮,那其结果只能是饿死自己,气死父母。

  许多人不相信有神,却坚信有其它的一些东西,什么都不信的人,是无法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他们所信的可能是人,也可能是物,或是某种事业、理想、理论、主义等等,甚至是赤裸裸的个人主义。问题是这一切是否都经过了验证,证明都是可靠的呢?遗憾的是:事实并非如此。

【上一章】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