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生物起源“进化论”的错谬
1.进化论是个尚未被证实的假说 进化论仅仅是一个科学上的假说,达尔文自己也从未把它当作真理;在他的名著《物种起源》中,他使用“假设”一词就有360余次,使用“我们可以猜想”这一类的句子竟达900多次。 例如,按进化论的理论观点,眼睛的结构和功能也是一点点地进化来的。可是,眼睛的各部分以及它与大脑的联系等等,怎么都那么凑巧地同时进化到这样准确的程度,以使眼睛有正常的功能呢?其中任何一部分的配合稍有偏差,眼睛就无法起作用。在进化过程中,10%,50%,甚至90%进化程度的眼睛如何发挥功能呢?达尔文本人对此相当困惑,他在《物种起源》第六章“理论的难题”中的“极其完美和复杂的器官”这一节里,坦诚地写到:“眼睛具有不能模仿的装置,可以对不同距离调节其焦点,容纳不同量的光和校正球面的和色彩的像差和色差,如果假定眼睛能由自然选择而形成,我坦白承认,这种说法好象是极其荒谬的。”(选自《物种起源》第197页,周建人、叶笃庄、方宗熙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6月初版)。 达尔文是英国人,他的《物种起源》是用英文写成的,为准确起见,现在我们把刚才这段话的原文抄录如下: To suppose that the eye with all its inimitable contrivances for adjusting the focus to different distances, for admitting different amounts of light, and for the correction of spherical and chromatic aberration, could have been formed by natural selection, seems, I freely confess, absurd in the highest degree. 请注意:达尔文在这段话里用的是“假定”,“suppose(猜想)”。 (注:2001年1月,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了由舒德干等翻译的《物种起源》,它对这段话的翻译则更加通俗易懂:“像眼睛那样的器官,可以对不同的距离调焦,接纳不同量的光线,并可校正球面和色彩的偏差,其结构的精巧简直无法模拟,假设它也可以通过自然选择而形成,那么我坦白地说:这似乎是极度荒谬的。”) 事实上,物种起源现象根本不属于科学研究的范畴。科学研究的对象所必备的条件是可重复、可实验、可计量,而宇宙、生命、物种的起源是已经完成了的事情,属于“一次性”事件,不可能再被重复、被实验、被计量。所以说它已超出了科学研究的范畴,“进化论”仅仅是一个尚未被证实的假说。 2.猿猴变人学说的错误 既然连达尔文自己都不承认“进化论”是个事实,而是个科学上的假说,那为什么进化论会被大众普遍接受了呢?这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就是“进化论”在形式上很容易被大众所接受,尤其是猿猴变人学说,很容易被孩子们所接受。试想,当教师把一幅幅由猿变人的宣传图片展现在中小学生面前时,有哪个学生会起来反驳呢?少儿时代,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如此诩诩如生的图片会深深地扎根在孩子们的心里。 那么,为什么说猿猴变人学说为什么是不对的呢? (1)古生物学中找不到猿猴变人的中间环节。如果说人是由猿猴变的,那就应该在骨头化石里找到猿猴变人的各个时期的过程。但事实告诉人们,在骨头化石里只有猿和人的骨头,没有似人非人,似猿非猿的中间状态的骨头化石的出现。 (2)人的血和猿猴的血构造不同。生理学家根据血缘之亲疏,证明各物种之间的从属关系。他们用“沉淀试验法”,发现将人血注入某种溶液内,则发生完全沉淀现象;而注猿猴等血则沉淀不多。由此可见人与猿猴的血是不同的。病人不能输猿猴的血,否则就要抽筋而死。 (3)从生育的原则来看,不同类的动物,虽然配合,所生的后代不能生育。马和驴交配生出的骡子是不能生育的。骡子没有后代,这已成为常识。人和猿猴不能配合生育,所以猿猴和人不是同类。可最文明的人和最野蛮的原始野人配合,仍能生出后代。 (4)从生物的生存来看,单细胞进化成鱼,鱼又进化成猿,猿又进化成人的学说如果是真实的话,为什么现在动物植物的生活还是和从前一样,没有见到有一点进步呢?鸟仍把草含在口里做窝,仍是生卵孵小鸟,蜜蜂还是采花造蜜;只有人类技术每天都有新的变化,常有进步。如果这些没有进化的植物和猿猴能变成人,那么象这样有进步能力的人,岂不是更能进化成特种人了吗? (5)后天改变不能遗传。祖先受了环境上的影响,接连不断继续有后天的改变时,它的形状和性质总是不能遗传。科学家拿老鼠做实验,把老鼠尾巴剪断,看对它的后代会不会有影响。实验证明后代仍然有尾巴。中国古代女人经过许多代的裹脚,生下来的女孩的脚决不会因前辈的裹脚习惯而变小。后天的获得性是绝对不能遗传的,这是遗传定律。所以猿永远是猿,绝对不能因为环境改变,后代就变成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