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佛住世事迹~教主与救主


释迦与耶稣的比较,是不好写的,我的意思是不容易写的。在基督徒看:「我们的救主耶稣是无可比的。因为在天下人间,没有赐下别的名,我们可以靠着得救。」「他虽降世为人,然生非受造,原与上帝为一。佛只是众生开觉悟,是受造,众生皆可成佛,佛只是觉而已。」另外一方面,在佛教徒看:「佛是九界之尊,耶稣不过是人之乘,比佛还低四级呢!」这两种看法是我常常遇到的。今将释迦佛与主耶稣在世的事迹,概略地述出来,让爱道的朋友进一步地了解吧!



释迦佛住世的事迹

幼年事迹

释迦佛生于印度尼泊尔的迦毗罗城,是一小王国。父名净饭王,母摩耶夫人。释迦是一族的姓,他原名悉达多,是出生之后,他父亲请阿私陀仙人所取,意为「一切成就」。以后人尊称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中的智者」。佛则是开觉悟后之称,佛即觉悟的意思。他出生的年敛,按佛教书籍杂志记载,颇不一致,竟有相差至三百年、五百年的。一九五二年在日本召开世界佛教徒联谊大会,才决定以一九五六年为佛出世二千五百年,让世界各地举行庆祝大会。这样我们可以设定他降生于公元前五四四年,逝世于公元前四六四年,在世享年八十岁。

佛经记载,释迦之母摩耶夫人,模六牙白象入怀而有孕。四月八日(世称浴佛节)在蓝毗尼园中,破母右脥而生,生后七日,母去世,经母妹波暗波提抚养成人,生后有一位年老道行甚深的修士名阿私陀仙人,手抱婴儿释迦泣曰:「悲哉!我已年老,不能听释迦之说法。」此事可比较老祭司西缅抱婴孩耶稣故事,路二25-32。

释迦生来天资聪慧,异乎常人,净饭王延师教育,稍长,文武皆能。愿他继续为国王,治理国事,不愿他出家(出家、修行都是当时印度早有的事),可是到底阻拦不住,他出家了。

出家因缘

身为太子,得父宠爱,凡饮食衣住、金银珠宝、美女音乐,一无所缺,人生还不满足吗?是的,这些东西只能满足他肉身的欲望,却并不能满足他心灵的要求。他心灵中有些问题,非寻求解决不可。

经上记载说:他一日乘车出游东门,见一老人,伛偻低头,口齿疏缺,须发如霜,形容黑皱,气苦嗽喘。又一日出南门,见一病人,越胀腌瘦,呻吟苦恼,命在须臾。又一日出西门,见一死人,其实围有家人哭。最后出北门,见一出家人,说出家修道,可免生老病死之苦,太子心存羡慕,午志出家。经上记载这老人、病人、死人、出家人,皆是天神变成,来点化太子的。

父净饭王知道太子要出家,心中忧愁。一面为太子预备种种享乐的事,盼他回心转意,一面密令臣仆小心防止太子离城出家。可是在天一夜晚,歌舞酒酣之后,他决定舍弃家庭,带着一名忠仆叫车匿的,暗暗地出走了。

太子出家的年代,记载亦不一致。大约是十六岁完婚,娶耶输陀罗为妃。十九岁生子罗喉罗,就在这年出家。

修行至开悟

太子出城,至东方篮摩国,以刀断发,着沙门衣,命令仆人车匿持发带马,回去父王,谓己出家。净饭王知不可挽回,乃差遣矫陈如等五人,随行保护。

释迦到处访道,初在去毗舍离城途中,遇一修行甚深的人名阿罗逻加蓝,就跟从他学习,以后证到四禅天境界,觉得不是究竟涅盘,遂又他往。以后在近王舍城一阿兰若林中,访另一位导师名优陀罗罗摩子,住了不久,觉其所学,与阿罗逻氏相仿,也不是究竟。遂又群去,往般荼婆山林中静修。有人问他:「你在此修行,不怕毒蛇猛兽吗?」他答:「是非我所畏,我所畏者,生老病死。老来腰脊伛偻,不能步行,犹如枯树,是最可畏。复次病来,痛楚呻吟,眠坐不安,是最可畏。复次死来,世间名利财物皆不能留,死最怖人。」(见「佛本行集经」)

最后释迦去雪山连河畔,入苦行林,苦修六年,一日仅食一米一麻,饿至形消骨立,几濒于死亡边缘。此时翩然明白苦行之徒劳,遂饮牧女赠与之牛乳,恢复体力。行至伽耶之毕波罗树下(后人称这树为菩提树),铺草坐誓曰:「我不成道,誓不起座。」静坐揣摩,夜见明星,豁然大悟。叹曰:「奇哉,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能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这是佛教所谓十二月八日,释迦成道之日。

成道之年,佛书记载不一,有谓三十五岁,有谓三十岁,证之说法四十九年之说,大约是三十岁为成道之年。

游行说法

释迦成道后,即游行恒河两岸说法教诲众人,先到「鹿野苑说四谛,度矫陈如、摩阿那摩、跋波、阿舍波阇、拔陀罗五人,是最初佛教五位弟子。从「鹿野苑」反摩揭陀途中,受教化皈依者日多。其中有事火婆罗门三迦叶及弟子五百人,一同皈依为佛弟子。及至摩揭陀之都王舍城,频毗婆罗王为造「竹林精舍」为释迦说法之场,此时有舍利弗、目犍连皈依,二人原是婆罗门学者,在北方的舍卫国,有须达长者,是一位富翁,常济贫苦人称他为给孤独,也特别建造「祇园精舍」,请释迦去说法。今日所流行的「金刚经」,就是在园内说的。

佛成道第五年,回家视父净饭王病,此时有异母弟难陀,从兄弟提婆达多、阿难陀、阿菟楼陀、拔提喇,诸子皆随佛出家。佛之唯一独子罗喉罗也削发出家。为这班少年王子削发的理发优婆离也受感动跟诸王子同时出家。不久净饭王去世,佛之姨母,即养身之母波阇波提,偕佛之夫人耶输陀罗及五百宫女来至佛所,削发出家,此为佛教有比丘尼之始。

佛有十大弟子:舍利弗智能第一,目犍连神通第一,大迦叶头陀第一,须菩提解空第一,富楼那说法第一,大迦旃延议论第一,阿菟楼陀天眼第一,优婆离持戒第一,罗喉罗密行第一,阿难陀多闻第一。

释迦弟子中也有一位犹大,名叫提婆达多,时常迫害释迦,想置释迦于死地,都给释迦躲过了,不单提婆迫害,也有些外道嫉妒,大弟子目犍连即被外道用石头打死,正与圣经司提反被害完全相同。

晚年事迹

释尊八十岁时,由吠舍离去拘尸那罗途中,「佛身有疾,举体皆痛。」什么病,不可考。到了波婆罗城的阇头园,有一铁匠名淳陀供养饮食,其中有豚肉(一说木茸),致腹痛下痢,病更加重。行至拔提河婆罗双树间入灭。



说法大纲

释尊说法,初无大小乘及各宗派。佛灭后六百年间,印度有马鸣、龙树大师出,遂将大乘标出。以后逐渐分为十多个宗派,佛教思想,变为庞杂,有时各宗道理,甚至处于相反地位,逆令学者对佛法不易摸到头尾。其实宗派虽不同,大小乘虽有别,然佛法是有基本教义,为各宗派所共譬仰。就像基督教虽有圣公会、信义会等数十种派别,然而也有基本教义,为各会所共信仰。

甲、 四谛

谛者,真理,四谛即指四个人生真理

1. 苦谛。苦就是痛苦,谓人生充满各样痛苦,虽有些少乐趣,亦非真乐,转眼变苦。归纳之,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阴盛。

2. 集谛。集是聚集,由烦恼因,招感种种苦果,就是集。贪、嗔、痴、慢、疑,不正见等是名烦恼,为一切苦的因,由这因遂致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对色、香、声、味、触、法六尘的沾染,障蔽真心,造业受苦。简言之,惑、业、苦,三者循环,生死轮回,是为集谛。

3. 灭谛。灭是寂灭,灭除一切烦恼的苦,证得出世涅盘清净的果,这是佛徒修行的最高目标。佛入涅盘,涅盘意为寂灭。欲离生死苦得证涅盘,首在灭惑,惑灭则业不生,业不生则苦不集,是为灭谛。

4. 道谛。道是修道,灭苦之方法。归纳起来,就是八正道,以下另述。

乙、 三世十二因缘

过去式:1、无明──惑,2、行──业。以上为集谛。

现在式:3、识,4、名色,5、六处,6、触,7、受。以上是「苦」,为苦谛。8、爱,9、取,以上为「感」,10、有,为「业」,三者为集谛。

未来式:11、生,12、老死,以上为「苦」,十为苦谛。

以上三世十二因缘,是在轮回沉沦之中,只有苦集二谛,无灭道二谛。

丙、 八正道

1、 正见(行四谛的真理),2、正四维(思维分别四谛的真理),以上二者为「慧」。3、正语(离妄语、绮语、恶口两舌),4、正业(离杀、盗、淫、妄、酒等恶行),5、正命(在正当职业上生活),6、正精进(努力修行),7、正念(专心系念,摄心不乱),以上七者为「戒」。8、正定(以真智入无漏之禅定),是为「定」。

以上八正道,详细言之,为三十七道品,归纳言之,为三无漏学。

丁、 三无漏学

1、 戒(持守戒律),2、定(入于禅定),3、慧(得真智能),以上又名三增上学,为修道根本步趋,任何宗派不能越此三学。「楞严经」云:「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无为三无漏学。」除灭贪嗔痴,勤修戒定慧,是沙门着实用功处。

戊、 六波罗密

波罗密译为度,故又名六度,为大乘菩萨修行的方法,度者度到彼岸,得解脱。

1、布施,2、持戒,3忍辱,4精进,以上四者是为「戒」。5、禅定,是为「定」。6、智能,是为「慧」。

戒有止恶行善二义,故六度之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以广义说,都可包括在戒内。六度中的持戒是消极说法,嫌义说法,三学中的戒是积极说法,广义说法,故列表如上。

己、 十法界

这是佛教有情宇宙的系统,共分十种境界。

1. 地狱──行上品十恶
2. 饿鬼──行中品十恶
3. 畜牲──行下品十恶
4. 修罗──行下品十善
5. 人──行中品十善
6. 天神──行上品十善

以上是为轮回六道,乃属「苦谛」与「集谛」。

注:十恶,一杀生、二偷盗、三邪淫、四妄语、五两舌、六恶口、七绮语、八贪欲、九瞋恙、十邪见。反此为十善,即一不杀生,十不邪见。

7. 声闻──悟四谛
8. 缘觉──悟十二因缘
9. 菩萨──四弘愿六度万行
10. 如来──开悟入涅盘

以上为四圣,即「灭谛」与「道谛」。

佛教教理庞杂,宗派繁多,各有个家经典学说,但以上所举的甲乙丙...己是佛教的基本学说,是任何佛教宗派必须承认四共同信仰,而四谛可说是基本教理的纲领。



救主耶稣在世的事迹

幼年的事迹

救主耶稣降生在犹大国的伯利恒城,他是降生在一间马棚内,所卧的摇篮是一个饲马的马槽,并没有现代圣诞图片上所画的那么好看。马棚乃是污秽、潮湿、黑暗,加上牲畜的气味,是令人住得不舒服的地方,主耶稣却降生在其中,有人将世界比为马棚,因这世界已败坏成为污秽、黑暗、丑恶,充满牲畜气味,但人子却降生在其中。

圣保罗说:「基督耶稣降世,为要拯救罪人。」(提前一15)这事在耶稣未降世以前几百年间,就被好几位先知纷纷预言了,以下略略列举:

* 「必有童女怀孕生子,给他起名叫以马内利。」(赛七14)

* 「有一婴孩为我们而生,他的名称为奇妙、策士、全能的神,永在的父,和平的君。」(赛九6)

* 「伯利恒、以法他啊!你在犹大诸城中为小,将来必有一位从你那里出来,在以色列中为我掌权的,他的根源从亘古,从太初就有。」(弥五2)

耶稣的名字是天使所取的,意思是「救主」,或「他要将自己的百姓从罪恶里救出来」。(太一21)

降生之后,有牧羊人(路二8-20)、东方博士(太二1-12),西缅等异迹。圣经上记载祂是上帝独生子(约一18),是太初的道(约一1),与父原为一(约十30)。祂降世为人,真是空前绝后,祂降生年份最易记忆,因为公元前、公元后,就是以耶稣的降生之前、之后计算的。

耶稣家境贫苦,没有进过什么学校,当时有人议论他说:「这人不曾念过书,怎么有这等学问呢?他不是木匠的儿子吗?他的弟弟妹妹,不都在我们这里吗?」

门徒路加记载说:「耶稣的智能和身量,并上帝和人喜爱祂的心,都一齐增长。」可见耶稣少年时,身体、知识、灵性都平均发展,是一位极蒙上帝和人喜爱的青年。

与施洗约翰的因缘

施洗约翰离开家庭,住在约但河旷野,在洞中,穿骆驼毛衣,食蝗虫野蜜,他的苦行有如释迦所遇的阿罗逻加蓝仙人,不过他不是单为自己了生死而离开家庭,他有更高的目的,因他眼见社会黑暗、欺压、贪婪、讹诈,于是大声疾呼,要国人灵魂醒来,离开罪恶。「现在斧头已经放在树根上,凡不结好果子的枝子,就要砍下来,丢在火里,不要以强暴待人,也不讹诈人,衣食有余的,要分给那没有的。」他有先知殉道者的精神,不畏权势。很多平民、官吏、军人,都受了他的感动,来约但河受洗,表示悔改,作新人。这旷野呼声,一时轰动了犹太地。他至终却受希律王迫害,在监中被斩,这是后事。

当此之时,耶稣三十岁,也来到了约但河受洗,约翰拦住他说:「我应当受你的洗,你反倒到我这里来吗?」约翰在门徒跟前声明自己,就是替耶稣解脚上的鞋带也不配,并指着耶稣自己的门徒约翰、安得烈等,跟从了耶稣。

耶稣知道这是工作的时候了,便离开约但河,独自一人来到了旷野,对于自己将来的使命,加上一番慎重的思索。这是圣经的记载,祂退到旷野,四十天受魔鬼的试探。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