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又见迎佛骨


  继三年前迎佛牙之后另一波舍利热“迎佛骨”,一路有成千上万信众夹道欢迎,双手合什、虔心祝祷膜拜。此种盛况并非创举,早在唐宪宗元和十四年就已有过,功德使奏请迎凤翔法门寺护国真身塔内的一节释迦牟尼佛指骨,就已热闹滚滚(见《资治通鉴》)。

  然而不同的是,当年有个刑部侍郎韩愈,上表切谏反对迎佛骨,差点导致死罪。如今宗教自由的多元化社会,管你要迎牙齿、还是骨头,不同信仰者彼此互相尊重下,也就不会有人大书特书反对迎佛骨。然而这不表示当年韩愈〈论佛骨表〉就该丢入图书馆的仓库冷宫里,好文章自是有其震古铄今的力量,一文中所提及的几个反对理由,如今倒是可以拿来重新检视、思考一番。

  韩愈的〈论佛骨表〉简单有三个大纲:

  一、 反对不好的信佛道动机

  韩愈认为一旦宗教信仰只重在“求福寿、避殃祸”,那不啻为迷信。宪宗朝迎佛骨,百姓“焚顶烧指,千百为群,解衣散钱,自朝至暮,转相仿效”,太宗朝迎佛骨时,百姓更是不惜“烧头炼指,刺血洒地,”为得见佛骨一面。这种颠狂的情景,当然是一种迷信,于是他一口气举出一堆君王“事佛者恒得祸”的历史证据(这种相当于诅咒君王死,犯了大忌讳,难怪宪宗想杀他)。并举证佛法未入中国前,古史上已有很多长寿、又有福气的帝王,如果只为求福寿,何需信佛?

  二、从文化层面看

  韩愈认为当时的佛教势力已凌驾中国文化之上,若再不采取激烈手段,中国夷化,恐怕成真。故〈论佛骨表〉提到“伏以佛者,夷狄之一法耳。”、“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另外,儒家最基本的君臣、父子、夫妇三纲关系基础,被佛教出家为僧尼的行径给摇撼、侵蚀。

  三、从社会责任看

  韩愈的反佛论点,其非独创。前几朝就有许多反佛道朝臣的言论。如,高祖的傅奕;武后时的宰相狄仁杰、李峤、苏环与张廷圭;中宗朝的宰相桓彦范、韦嗣立、姚崇;睿宗朝、肃宗朝、代宗朝、德宗朝也有许多人。这些反佛道言论主要是批判二教对社会责任的疏离。韩愈综合这些论点,认为天下太平,国富民殷时,僧尼道冠不事生产、赋税、劳役,还无所谓。然一旦国家税收不足,人民疾苦时,僧尼道冠则为国家的坐食人口,严重影响国家经济。另外,寺庙道观建筑的穷奢极侈,耗费无数,显示出社会的不平现象,亦反映人民奉佛道的内在动机,是想藉财赎罪。

  韩愈的〈论佛骨表〉,除了现在地球村的观念,不再多强调“夷狄中华之分”外,其他几大的批判,“信佛道(迎佛骨)的内在动机为何?”“宗教是否疏于其该尽的社会责任?”“宗教是否积聚太多社会财富,没有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在现在经济不景气、许多人失业、乐透彩券风靡的不好情况下,仍是重要的试金石,可逐一检视。

  当然,不只是佛教,其他宗教(包括我们基督教),也该自我反省这几个批判。

『恩友之光』整理制作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