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目录

上一篇 下一篇

圣乐之窗

廖丽玲

音乐的力量

义人哪,你们应当靠耶和华欢乐。正直人的赞美是合宜的,你们应当弹琴称谢耶和华,用十弦瑟歌颂他。应当向他唱新歌、弹的巧妙、声音洪亮。

  事实上,并非所有的音乐都是好的。有的音乐振奋人心,给人安慰、力量与盼望;有的音乐却领人进入灰暗、神伤与绝望!(例如:当前流行歌曲中,极多数歌词内容都是有关失恋怨叹。)作为父母师长的我们,应当留意我们的孩子接触的是什么音乐。

  感谢造音乐的神,使我们得以藉著它向神发出赞美之声。这也是为何我们每次聚会总离不了唱诗赞美,而赞美所发的力量是大的!

  让我们看历代志下二十;1-30,其中21-22节提到了约沙法既与民商议了,就设立唱歌的人,颂赞耶和华,使他们穿上圣洁的礼服,走在军前赞美耶和华说:「当称谢耶和华,因他的慈爱永远长存!」众人方唱歌赞美的时候,耶和华就派伏兵击杀并打败了攻击犹大人的亚扪人、摩押人和西珥山人。让我们再看撒母耳记上十六:14-23,大卫替扫罗弹琴驱走恶魔。大卫平常牧羊就常弹琴赞美神,以致于当扫罗需要帮助时,他能有神所赐的力量弹琴驱魔。

  最后,我想有一点很重要的是诗篇二十二:3所说:「但你是圣洁的,是用以色列的赞美为宝座的。」神愿为我们造清洁的心,使我们里面重新有正直的灵,如次我们的赞美之声不仅能达到神的宝座,满足他的心意,且能成就他美好的旨意长的我们,应当留意我们的孩子接触的是什么音乐。

  感谢造音乐的神,使我们得以藉著它向神发出赞美之声。这也是为何我们每次聚会总离不了唱诗赞美,而赞美所发的力量是大的!

  让我们看历代志下二十;1-30,其中21-22节提到了约沙法既与民商议了,就设立唱歌的人,颂赞耶和华,使他们穿上圣洁的礼服,走在军前赞美耶和华说:「当称谢耶和华,因他的慈爱永远长存!」众人方唱歌赞美的时候,耶和华就派伏兵击杀并打败了攻击犹大人的亚扪人、摩押人和西珥山人。让我们再看撒母耳记上十六:14-23,大卫替扫罗弹琴驱走恶魔。大卫平常牧羊就常弹琴赞美神,以致于当扫罗需要帮助时,他能有神所赐的力量弹琴驱魔。

  最后,我想有一点很重要的是诗篇二十二:3所说:「但你是圣洁的,是用以色列的赞美为宝座的。」神愿为我们造清洁的心,使我们里面重新有正直的灵,如次我们的赞美之声不仅能达到神的宝座,满足他的心意,且能成就他美好的旨意。

圣经中的音乐/歌曲

人类最早有关音乐的记载是在圣经创世纪四:21雅八的弟兄名叫犹八,他是一切弹琴吹箫之人的祖师。我们若要了解基督教音乐,应先从希伯来民族的音乐开始,并循福音的脚踪行,从犹太(希伯来民族),希腊而罗马。早期基督教音乐,乃是集犹太、希腊、罗马三大区域的音乐精粹而成。为了追本溯源,让我们先看一看圣经中的歌曲及有关音乐的经节。谨以简单表列,开拓大家圣乐的视野:

  出埃及记十五:21~摩西的歌出埃及记十五:19-20~米利暗的歌出埃及记卅二:17-19~以色列人作乐民数记二十一:14-18~ 以色列人向井歌唱申命记卅二(卅一:22) ~摩西的歌士师记五~底波拉和巴拉的歌士师记十一:34~耶弗他的女儿撒母耳记下一:17-27~大卫为扫罗和约拿单作哀歌。

  撒母耳记下六:5~大卫运约柜到耶路撒冷。

  以赛亚书五:21~葡萄园之歌以赛亚书二十四:8-9 (警语)阿摩司书六:5 (警语)耶利米书七:34 (警语)耶利米书二十五:10 (警语)传道书十二:4 (智慧之言)以西结书二十六:13 (警语)历代志上二十五~圣殿中的圣乐人员历代志下七:6~圣殿奉献

  在旧约历史中,诗人大卫及智慧之王所罗门将教会音乐带至最高峰。诗篇的基础乃是大卫的赞美诗集,而所罗门则作箴言三千句,并作诗歌。

  下列主要是大卫和所罗门前后时期的部分。

  (1) 历代志上九:33(扫罗王时供职的利未人)。
  (2) 历代志上十五:28(大卫王、约柜迁入耶路撒冷)。
  (3) 历代志上十六:8-36(同上、诗篇105:1-15;96:1-13;106:1;47-48V)。
  (4) 历代志上二十五(大卫王、圣殿中的圣乐人员)。
  (5) 列王记上四:32(所罗门王)
(6) 历代志下八:14(所罗门王)
(7) 诗篇中,绝大部分是大卫的作品,所罗门禾名的有两篇(作者另有可拉后裔、亚萨、以斯拉人以探、摩西)。在诗篇中,提到乐器及使用的调有:(谨列出篇数)

  1. 用丝弦的乐器:4、6、54、55、61、67、76。
  2. 用吹的乐器:5。
  3. 用迦特乐器:8、81、84。
  4. 调用第八:6、12。   5. 调用慕拉便:9。
  6. 调用朝鹿:22。
  7. 调用百合花:45、69。
  8. 调用为证的百合花:60、80。
  9. 调用女音:46。
  10. 调用麻哈拉:53。
  11. 调用远方无声鸽:56。
  12. 调用休要毁坏:57、58、59。
  13. 调用麻哈拉利暗俄:88。
  (8) 历代志下二十:19~21(约沙法与以东交战)。
  (9) 诗篇一三七:1~4(以色列人被掳的哀歌)。
  (10) 以斯拉记三:10~11(重建圣殿)。
  (11) 约伯记二十一:11~12

  下列为新约中的有关内容。

  (1) 路加福音一:46-55 马利亚的尊主颂。(请参考对照撒母耳记二:1-10)
(2) 路加福音一:68-80 撒迦利亚的预言。
  (3) 路加福音二:14 荣耀归主颂。
  (4) 路加福音二:29-32 西面颂。
  (5) 马太福音二十六:30 马可福音十四:26他们唱了诗,就出来往橄榄山去。(据说当时耶稣和门徒唱的是诗篇第113-118篇)。
  (6) 使徒行传四:24-30 彼得、约翰二人被释放,门徒同心祷告赞美。
  (7) 使徒行传十六:25 保罗、西拉在监里祷告唱诗赞美主。
  (8) 以弗所书五:19 保罗在书信中提及唱诗赞美主。
  (9) 歌罗西书三:16 保罗在书信中提及唱诗赞美主
(10) 提摩太前书三:16,提摩太后书二:11-13,罗马书八:38-39,十一:33-36均是保罗诗歌。
  (11) 启示录四:8-11四活物的赞美, 二十四位长老的敬拜。
  (12) 启示录五:9-14众圣徒唱新歌。
  (13) 启示录十四:2-3唱天上的新歌。
  (14) 启示录十五:3-4摩西和羔羊唱歌。

希腊圣诗

在主后65-70年间,巴勒斯坦地区发生了犹太人与异邦人之战争。而耶路撒冷城,在主后70年,被提多兵团围困五个月后,沦陷了,彼时,福音亦已传出犹太国境,但外邦信徒常受犹太人逼迫(犹太人不接受基督为弥赛亚),然自主后70年至132年间,罗马帝国打垮犹太国家主义,原犹太崇拜节日渐废弛,使基督教能自由釐定新的崇拜仪节及音乐体式。在东正教会时代,希腊文化则支配著罗马帝国。

  基督教会虽发源于耶路撒冷,但最初布道中心,神学思想均与希腊有密切关系,使徒所创立教会,均在小亚细亚与希腊,最后才到罗马。由于初期教会信徒中有不少希腊人士,他们自然成为教会音乐的接棒人,继承了使徒的思想、传统,并融入希腊诗人的特质;好潜思默想,好以神性的全备为题材,研究道成肉身的基督,对于启示的意义必深入探究。当时的诗歌创作,多与他们的生活体会有关,也用来作为抵挡异端,维护正统道理之利器。

  希腊圣诗作者极多,优美作品也不少,但能从历史上考究的第一位是亚历山大的革利免(Chement of Alexamdna 150-220 A.D.),被称为「希腊圣诗之父」。

  所作「孩童良善牧人」(Shepherd of the tender youth)乃为最早的基督教圣诗。

  「孩童良善牧人」(Shepherd of the tender youth)直译应为「驯养野马的人」。革利免并未为6-12岁小孩童作诗,乃为一班艰难应付日常生活的外邦人,想改造他们以适应当时亚历山大恶劣的环境,并使其力量足以促进神国发展。

  希腊圣诗源于西元四、五世纪,盛于西元七、八、九世纪。著名的希腊圣诗作家,除了亚历山大的革利免(Chement of Alexamdna 150-220 A.D.)之外,尚有下列数位:

1. 革理底的安德烈(Andrew of Crete660-732 A.D.)

2. 科斯马斯(Cosmas, The Melodist,C-750 A.D.)

3. 大马色的约翰(John of Damascus 700-754 A.D.)

4. 撒巴人司提反(Stephen, the Sobaite, C725-815 A.D.):他是约翰的侄子,受科斯马斯的影响献身圣职。

  5. 约瑟(Joseph the Hymnographer-883A.D.):是写作最多的希腊圣诗作者,在东正教中声望卓著。

  科斯马斯是约翰的家庭教师,他那第一流圣乐家的内涵深深影响了往后约翰在音乐上的贡献,是无庸置疑的。二人并共同在马沙巴(Mar Saba)修道院创办圣诗作者学校。此修道院位于耶路撒冷与死海的中间地带。

  将希腊圣诗带至最高峰的人物,则是大马色的约翰;他被誉称为希腊教会最伟大的诗人。最著名的两首复活节诗歌:「复活良辰歌(The day of Resurrection)」及「忠实信徒歌(Corme, Ye Faithful, Raise the Strain),至今仍为教会所喜爱并取用。

拉丁圣诗

拉丁圣诗是继希腊圣诗之后所出现的优美圣诗。始于西元四世纪,极盛于十一、十二世纪。

  一、 拉丁圣诗特殊的历史背景:主后最初的三个世纪,基督徒经常受逼迫,只能秘密聚会。但因康士坦丁皇帝自米兰(Milan)发布奉基督教为国教后,立即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与影响。一方面基督教随罗马政治文化的力量传遍欧洲,另方面,基督教亦受其影响。圣经由希腊文译成拉丁文。

  主后三百六十三年在老底嘉总议会中,通过一条决议:私人创作之诗篇不能在教会中朗读,圣经以外之诗歌,也禁止在教会中唱颂。然而,另有些人认为如此的决议,势将造成基督教极大的损失,遂提倡将基督教要理作成诗歌教导信徒唱颂。更因后来在罗马创设第一所圣歌训练学校,教会音乐发展迅速,呈现突飞猛进的局面。

  二、 拉丁圣诗的特点:

1. 主观性的个人救赎观。

  拉丁诗人受拉丁实用主义思想之影响,一切偏向以主观了解,体会蒙救之意义与结果,并以先圣之信仰经验配合于大众所需,著重于主观情感之流露。

  2..作者喜用高音与押韵。

  相信这与拉丁的文化文字有关。

  三、 拉丁圣诗的作者:

I 前期(注)

1. 希拉利(Hilary, Bishop of Poitiers, C310-366)被称为「基督教之父」「西方的」(The Trumpet of The West),他是最先提倡用拉丁文写圣诗并教人唱诵的一位。他因直谏君士坦丁皇帝而被贬逐于弗吕家,受到希腊文化音乐及圣诗影响而开始创作圣诗。回归后,带回自己创作的圣诗,并提倡会众唱诗。

  2. 安波罗修(Ambrose, Bishop of Milar C.340-397)被称为「教会诗篇之父」(Father of Church Psalm),他是第一位将东方的启应唱诵诗篇的方式(Antiphonal or Responsive Singing)介绍给西方教会的。安波罗修主张圣诗是赞美主的歌,当人唱颂赞美诗时应当以心灵诚实吟唱。他并且整编了许多调子,称为素歌(Chant))。第五世纪初正式被教皇森拉斯丁(Celestine)采用,「安波罗修素歌」(Ambrose Chant)因此成为专有名词。他还创设了一所栽培圣诗作家的学校,F.M.Bird教圣诗。据云他是鼓励妇女歌唱的第一人。

  3. 普顿丢(Aurelius Clemans Prudentius C.348-413)57岁才信主入修道院并作诗,对于改良拉丁诗歌使其通俗化有显著贡献。他的作品极多,最著名的诗有二:(1)每日十二时咏(Liber Cathermerinon)内分12首长诗,(2)Liber Peristephanon,颂赞钦仰殉先圣之懿范。被誉为「拉丁之Watls」。

  4. 奥古斯丁(C.354-430)

5. 福丢内塔斯(V.it.c. Fortunatus,C.530-609)最后一位拉丁韵文作家。也是Troubadour(11-13世纪法国南部及义大利北部占大势力的一派诗人)的创始者。他是第一位作圣诗向马利亚礼拜的。最著名的作品有:王旗前导歌(The Royal Banners Forward Go)。

  6. 贵钩利(Gregovy the Great,C.540-604)贵钩利一世是继安波罗修之后对教会之圣乐与礼拜仪式贡献最大者。于西元590年当选为罗马教皇。曾用其机智及感望挽救圣城免受蛮族入侵,保存了欧洲文化,他把文明的艺术和基督的道理带至大不列颠,始其成为一基督教国家,他改良了教会的圣乐,增强崇拜的精神。他禁止用安氏之音乐而改革创立其新的素歌(Plain Chant)。因当时从希伯来会堂流传下来的自由吟诵调(Recitative)不一致而有混乱现象,他于是细心整理成一本书「The Antiphonary」,置于彼得教堂作为标准的圣乐指南。其特色为纯粹的声乐、单立,不分小节。另限于僧侣或受过训练的唱诗班才可唱颂,但从此以后会众丧失了在礼拜中自由赞美的权利。

  注:依据黄道生牧师的观点,分拉丁圣诗为前后两期:前期为第四世纪早期的圣诗,后期为第五世纪以后修道院的圣诗。

  II.后期:

第五世纪以后,因日耳曼民族入侵,影响了欧洲文化,形成了历史上的黑暗时代,直到十三世纪。当时虔诚信徒纷纷逃到修道院避难,因而在修道院中产生了许多的圣诗作品且影响以后的圣诗至深。

  1. 提阿杜夫(Theoduph of Orleans, 760-821)曾任Orleans的主教。他就是「无量荣光歌」(All glory, laud and honour,普颂146首)的作者。

  2. 伯尔拿(Bernard of Clairvaux, c.1091-1153)马丁路德称他为「世上最圣洁的修道士」。伯尔拿在属灵生活上影响了全欧洲的修会和修道院;他宁愿舍弃贵族的生活,拣选贫困严肃的修道院生活,自创荒野之修道院,成为不慕名利的灵性导师,且因此而创作了流芳百世的诗歌。

  作品有:(1)受难歌(Head Now Wounded)(2)慕主歌(Jesus, the Very thought of thee)(3)爱心之乐歌(Jesus, Thou Joy of Loving Heart) 伯尔拿所写以基督为中心的圣歌,也成了今日信徒的鼓励与榜样。

  3. 伯尔拿(Bernard of Cluny)与上一位伯尔拿同时期,但宗教经验不同。以诗歌深切描绘当时教会的黑暗及所面临的挑战;有「时代圣乐贡献者」的美誉,作品有「黄金之邦歌」~颂主圣诗558首,等等。

  4.法兰西斯(Francis of Assisi, 1182-1226) 被称为「人间最像基督的人」。他一生敬虔热心,并积极帮助可怜的人。「圣法 兰西斯的祈祷」内心对真理的追求与实现。

  5.多马(Thomas of celano, 13th century)是法兰西斯团德一份子,他写「法兰西斯传」,清楚刻划法兰西斯,为史学家保留了珍贵的资料。所作「忿怒日歌」(Day of wrath~颂主圣诗551首),据说是他为法兰西斯死前所作的见证。此诗且代表了古时候对罪恶结果的观念。

  6.多马阿奎那(Thomas Aquinas 1227-1274)7. 巴特里克(Potrick)8. 科伦巴(St. Columba)9. 彼得阿伯拉德(Peter Abelard)10. 肯培多马(Thomes Alkemps)拉丁圣诗的作者不再只限于赞美造物主与三一真神,他们开始默想基督的受难与创伤,他美妙的名,并且也赞美圣母,描绘天堂的快乐,和大而可为的审判。

  撒但簸箕筛过的神道学者

宗教改革时期【一】

宗教改革时期,带来圣乐的解放:

1. 语言、形式:摆脱拉丁古典的规律,产生通行各国新方言的圣诗。

  2. 内容上:产生许多主观的圣诗,进一步表达信徒灵性经验。

  3. 音乐上:促进了雅俗共赏的大众音乐,而非特殊阶级所垄断。

  宗教改革的发展,由德国扩及德国以外的欧洲国家(法国、瑞士)和美国。德国在世界音乐史上具有领导地位,而在宗教改革时期,德文圣诗也成为当代圣诗的典范,被称为Chorale「赞美圣歌」。影响德国圣诗最深的人物,「会众唱歌之父」马丁路德。马丁路德在宗教改革上的功劳是众所周知的。他在圣乐上的贡献也是不容忽视的。他说:「魔鬼恨音乐,因为他不能容忍欢乐的气象。撒旦只能假笑不能真笑,只能讥笑而不能唱。」他又说:「我以为福音并不排除艺术,不像某些过分热心者希望我们与他们有同样的看法。反之,我愿看见人用各种的艺术-主要为音乐-为事奉我们的神。」他还说:「上帝所赐给我们的礼物中,最宏伟可贵的,最欢愉人心者,首推音乐。」并且说:「音乐所站的地方与神最为接近。我懂的虽然很少,也不愿拿去与世界的财宝交换。它是我在奋斗与苦难中的盾牌,在喜乐之时的友伴,在失望与孤独中的安慰者和避难所。」

诚如所言,在他领导宗教改革过程中,音乐成了辅助他成功的工具。他善用音乐去引导人们接受他宣扬的真理,明白他鼓动的信仰理念。其中,他所写的「坚固保障歌」乃是他为著维护永不消灭神圣的目标,寻找力量以与群敌作战的心境下,所产生的作品。

  在十六世纪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之前,一切的仪节,均采拉丁文,经文和诗歌的内容是什么,对一般信徒来说,并不重要。他们只是「旁观者」的地位,没有直接参与读圣经和唱圣诗的权利。这种情形下,崇拜只不过是形式上表面的行动,信徒心灵未必跟上帝有直接交通的感觉。而在宗教改革后,信徒们的崇拜有很大的改变,从「旁观者」的地位变成「直接参与者」,不只可参与读经和唱诗,并可用自己的言语文字与上帝交通,因马丁路德把圣经译成德文,使每一位同胞都能自己阅读;音乐造诣很深的他,也亲自写赞美诗,因我们的上帝不是一位高高在上只懂拉丁文的主宰,他乃是世上所有人类的天父,任何一人均可用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和他交通。

  在当时,他们在教会中开始取用「圣咏合唱」(Choral),就是将主旋律置于女高音声部,其他声部配上和声的合部合唱,用本国语歌唱。自此,教堂内的赞美歌,从原先只有经过特殊训练的教士才唱得出来的情况,变成所有信徒都能开口合唱。但最早时候,这类赞美歌只是齐唱曲。路德没有取消唱诗班,他们担任合声的部份。

  另一位继路德之后的伟大德文圣诗作家-保罗?格哈特(Paul Gerhardt, 1607-1676A.D.),在他最后被召回担任牧师的卢本(Lubbon)信义会教堂里,挂有一张和真人依样大小的像,题词为「撒但簸箕筛过的道学者」。

  格哈特(Gerhardt)的一生,可以说是在战争苦况中挣扎,21岁入威登堡大学读书,兼攻神学,然因深受30年战争之苦,直到45岁才得机会升受圣职。48岁与巴贺安娜结婚,1668年3月丧妻,婚姻生活仅13年。五位子女除Paul Frederick之外均夭折。格哈特一生的坎坷经验,使他的作品有「心底之歌」的美誉,他的诗词多为信赖上帝之语。词句精练,强调基督徒内在生命,赞扬大自然的美和家庭生活这些诗,也曾被介绍给英国的信徒。荣瓦思(Catherine Winkworth)把他的20首圣诗译为英语,他充分把握德文的意境,比其他译者更能表现格哈特原诗的精神。

  根据不完全的统计,他一生写作了两千余首圣诗,其中有132首诗至今仍留在福音派诗歌集之中。Comfort(安慰)一字出现51次;assured(确信)11次;To comfort(得安慰)10次;joy(喜乐)161次;light of joy(喜乐的光)33次;to be happy(感到快乐)和to make happy(使人快乐)22次;happy, joyful(快乐、喜乐)和同类语50次;peace(平安)33次(见《圣诗合参》,林列著P.779)。难怪他能为所有相信神眷顾与慈爱的人,带来极大的喜乐。

  格哈特曾将克勒窝的圣伯尔拿(St. Bernard of Clairvaux)的拉丁名曲"受难歌"(O Sacred Head, Sore (now) Wounded)译为德文;他的作品现仍留存,例:一切靠主歌(颂主圣诗421首)、圣诞快乐歌(颂主圣诗141首)。

宗教改革之后【二】

(一) 恩主唯你所愿
词:Benjamin Schmolck
曲:Joseph P. Holbrook
改编自韦伯「魔弹射手」序曲

此诗乃是史摩克(Benjamin Schmolck, 1672-1737)在苦难煎熬下的结晶,特别感人有力。当时正处三十年战争之后,在Westphalia(威斯特腓利亚)合约限制下,信义会处处受限,城内只容许设置一座礼拜堂,然他仍领导同工向乡间发展,布道所达36处之多。本身并赴各处宣道、演讲、组织教会,并且写诗教人唱诵。

  晚年因操劳过度,中风瘫痪,之后五年,几次中风并患白内障,但仍然坚持-不论生死犹唱,愿主旨意得成。

  调用Jewett,是在1862年Joseph P. Holbrook改编自韦伯(Carl Maria von Weber)三幕歌剧「魔弹射手」(Der Freischiitz)的序曲。韦伯于1817~1820年,共历经三年完成此歌剧。本序曲以法国号奏出主旋律,音色圆浑优美。相信韦伯写作此曲是受到天父的恩惠所感,因他在伦敦将近离世之前的愿望为「让我回到自己的家,然后成就上帝的旨意。」

  (二) 我灵镇静歌(Be still, My soul: the Lord is on thy side)
词:Katharina von schlegel
曲:改编自西贝流士(Jean Sibelius)的Finlandia(芬兰颂)

此曲的中心思想为「我们的力量来自要安静的信靠上帝的引导」。Katharina Schlegel是当代的女文人,她与宫廷公主等所写的书信,今尚保留,视为文学珍品。她的圣诗在英美甚为流行,尤以此首为著,(德文首句为Stille, Mein wille:dein Jesus hilft siegen)。(1865-1957)Finlandia(芬兰颂),是芬兰作曲家西贝流士于1894年所写的一首交响诗,此 诗歌的曲调系从里面一部份改编,以供1932年美国长老会的「赞美诗」之用。

宗教改革之后【三】

加尔文源流之一法国人加尔文(John Calvin 1509-1564)的宗教改革观念是彻底的改变:举凡崇拜的仪式、教堂的装饰、音乐等,均有所规限。

  加尔文的圣诗改革系基于他以下的见解(注):

(1)音乐是为人民的,所以必须简单。

  (2)音乐是为神的,所以必须朴素。

  (3)为达以上二目标,最好的方法是透过没有伴奏的声音。

  加尔文认为并非一切人所写的圣诗都可取用于崇拜中,只有犹太人的赞美诗(即诗篇和圣经里的颂歌)可以在崇拜中使用。为此他自1539年至1562年将全部诗篇翻译成功,其后并有音乐家部尔追思为其配谱。由于此韵文诗篇译成于日内瓦,所以被称为「日内瓦诗篇」。此赞美诗原为法文译本,以后译成欧洲各国的文字。它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成为欧陆、英国、苏格兰的美洲一切格律化诗篇的典型,也是近代圣诗典调的鼻祖。

  加尔文属于长老宗,其日内瓦诗篇为教会音乐奠定了典范,更为圣经确定至尊基础地位。但因诗篇之有限及加尔文偏于极端,致使长老宗于改革后两百年内不能分享各类圣诗这项教会宝贵的遗产。直至18世纪以后,教会才悟其损失,并开始编著赞美诗,并在短短一个半世纪,赞美诗篇普遍在各国长老宗广被接受、使用。

  他们最伟大的一部赞美诗编于一八九八年,称为「Church Hymnary」,如此,重拾他们失去已久的圣诗。

  注:蒲来司,帖伯斯等合著,萧维元译〈宗教教育综览〉,香港?浸信会出版P120-121。

宗教改革【四】

加尔文源流之二

  宗教改革时期及宗教改革之后,我们已陆续介绍(1)德国及(2)法国、瑞士。本文将先提到二首加尔文源流下所产生的诗歌,供读者多些认识的线索。由当今诗歌集收集许多该源流之诗歌,可见其下的确产生不少极具贡献的圣诗作家和作品,在今天圣诗的地位上极其重要。

  (一) 愿作主囚歌 (Make Me A Captive, Lord)词:George Matheson曲:George Martin作,Arthur Seymour Sullivan改编通常我们不以为囚犯是自由的。然以婚姻为例,夫妻双方立约,二人成为一体,再没有什么可以叫他们分离的了。这岂非十足的奴隶吗?然而诗人雪梨(shelley)说:那甜蜜的奴隶及自由本身。路九:48「你们中间最小的,他便为大。」林后时二:10「因我什么时候软弱,什么时候就刚强了。」约十二:24「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更将我们与神之间这关系的真理阐明。

  George Matheson自己的经历使他学了这门功课。自18岁双目失明后,他全力传道写作。由于他能看见神,因而更像神,眼虽盲心却明!套句和第一句歌词相似的话,「盲目之日」却是开始真正看见之时。   (二) 求主操舵歌(Jesus, Savior,Pilot Me)词:Edward Hopper曲:John Edgar GouldEdword Hopper担任水陆教会(Church of the Sea and Land)的牧师多年,为船员们作此诗,描绘海上情形及耶稣当年与门徒渡海的情况,唯妙唯肖。我们需要耶稣在人生的风暴中为我们操舵。只有统管万有的主才能完全掌握这工作,因他曾降世为人,深知人生的暗礁和我们应航向何方。

  John Edgar Gould在1871年,搭船离开欧洲的前夜,为本诗作此配曲。

宗教改革【五】

加尔文源流之三(一) 耶稣良友(Have Found A Friend In Jesus, He's Everything To Me)词:傅莱(Charles W.Fry)作 1881年6月曲:Salvationist散基改编主题是:耶稣基督的名是应当称颂的,他时常在我们身边供应我们生活所需用。相信这曲调听起来相当熟悉。它原本是美国Louisville, Kentucky的William S. Hays所作的吟游诗歌改编,标题是" The little old log cabin down the lane"。此吟游诗歌在英国显然很流行,也因此,傅莱取其作为圣诗的配 曲,借重此曲调之吸引力。

  当时,傅莱是救世军的成员,而此首诗歌系较为轻松的街上聚会所采用的一类,救世军在崇拜的时候,还是用教会庄严正式的诗歌。

  (二) 奋起歌(Stand up, Stand up for Jesus)词:George Duffield Jr作曲:George J.Webb作1850年代,传讲反对奴隶制度的信息,在美国许多地区都是不受欢迎的。Dudley Tyng,一位29岁在宾州Church of the Epiphany的年轻牧师,勇敢直言,公开指责奴隶制度的不道德,不合基督徒原则,导致当时与其意见不合的该教区会友,再其牧会第二年末,提出将其免职的要求。Tyng牧师向此富有且时髦的教会辞职后,另成立"Church of the Covenant",在一小聚会厅崇拜。且与妻儿搬至Philadelphia城外的家庭农场。

  同时,他开始在Philadelphiat YMCA演讲,引领数千人归向基督,1858年3月30日在Tayne's Hall的聚会,甚至有五千人参加,据言至少有一千人奉献,是近代最成功的一次布道会。讲道题目为出埃及记10:11「你们这壮年人去事奉耶和华吧!」在其讲道中,由于措词强硬,他请求听众原谅,并加上一句:「我应将主给我的使命告诉大家,与其失职,我宁可右手自躯干被切断。」不幸此言成真!在隔周,他到一间教会去,见一匹驴子在脱榖,他伸手去拍拍它的颈,不料袖子被卷入齿轮,手臂被轧,数日后,切除手臂。将临去世前,力劝医师信主,且一手紧捉住他父亲Stephen H. Tyng(也是忠心的牧师)说:「Stand up for Jesus, father, stand up for Jesus and tell my brethren of the ministry, wherever you meet them, to stand up for Jesus.」然后他就去世了。

  如此一景,深深感动在场的同僚牧师Rev.George Duffield Jr于次周周日用以弗所书六:14「所以要站稳了,用真理当作带子束腰,用公义作护心镜遮胸。」为题讲道,结论即为此诗,主日学主任将其印成单张分给学生。其中一张流传到一家浸信会的报纸上,从而又被译成德文、拉丁各种语言,传遍全球。

  (三) 宝架清影歌(Beneath the Cross of Jesus)
词:Elizabeth Celilia Clephane
曲:St. Christopher

作词者Elizabeth是位十分爱人的姊妹。据她妹妹述说,曾为了她们邻里有些饥寒交迫的人,劝妹妹让她将马和车卖掉,用来帮助他们。她觉得如此多人在挨饿,而自己却享受乘车的豪华是不对的。然Elizabeth身体较虚弱,逝于39岁(1869)。这首诗是Family Treasury的编辑阿诺牧师(Rev W.Arnot)再她去世后三年访问她妹妹时,从她妹妹处得到一本她所写的诗集当中的一首。

  宗教改革【六】英国圣诗发展背景在宗教改革的影响上,英国教会发展了二条不同的路线:「圣公宗」和「独立宗」。

  「圣公宗」主张中庸保守,保留旧约的精华,以「公祷书」在各堂唱颂。(公祷书原为拉丁祷文。他们将它与圣经翻译为英文)。于1550年出版一本带谱的英文公祷书。此书取用原来的旧谱,但因拉丁曲谱不能尽合英文节奏,所以为配合英文诗的轻重音律,产生了「安立甘式圣咏」(安立甘宗及圣公会),取用英国通行的曲调,歌唱散文、诗篇、以及经文,此为他们在圣乐上的伟大贡献。

  「独立宗」乃极端创新者,与国教分离,建立独立组织。在崇拜及圣乐方面,完全推翻天主教作风,以致于在宗教改革的两百年间,他们的崇拜中无圣诗,只取用圣经,如此实无法满足圣徒需要,所以他们仿加尔文将诗篇作成韵文,成为宗教改革后英国教会的第一本赞美诗,也就是所谓的「韵文诗篇」(注)。以「韵文诗篇」作为颂赞的形式,虽为历史重演,但在当时英国教会不失为一空前成就,并由此产生很多不同韵文诗篇的翻译本。

  韵文诗篇早期在英国基督教生活中提供伟大贡献和影响,在此之后,「英国圣诗之父」窝滋博士(Isaac Watts1674-1748)将基督教圣诗带至另一新的阶段,窝滋以平民所能了解的程度作诗,卫斯理查理(1707-1788)则大部份为教义与劝勉的韵文诗。另,卫斯理约翰(查理的哥哥,1703-1791),主要贡献为翻译德国圣诗,并编选发行圣诗集。他们对英国圣诗的发展,实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将陆续介绍。   注:韵文诗篇(Psalmody):依现代歌唱方式将诗篇或圣经其他部分改编唯有韵律的 诗句。马丽女王逼迫教会期间,若干信徒逃往日内瓦与法兰克福避难,因受当地韵文诗篇的影响而编印英国韵文诗篇。此为英国韵文诗篇之始。

  华滋(Isaac Watts)英国圣诗之父华滋博士(1674 -1748),是一位由韵文诗篇转到近代圣诗(Hymn)的过渡人物。他的基本见解为:(1)基督教诗歌乃是人向神献上赞美,不应严格限于圣经的文句;(2)基督教诗歌不应专事于表达旧约诗篇作者的经历与环境,应该表达唱者的思想与感觉。华滋哀叹当年会众唱诗蹩脚, 系因没有够好的诗歌可供吟咏,加上传道人将公共聚会唱诗的部分委诸于受俸的唱诗班与司琴。所以,他一生致力于圣诗的写作,展开圣诗学历史的新页。

  他一生作六百首以上的圣诗,其神学思想属加尔文体系。由于他的诗歌颇能归纳会众的信仰经历,因而广为各教派所接受且吟唱。Benson曾指出他的技巧如下:「第一行迅速提出呼召,主题单一,吸引著会众的注意,不致分散。结构简洁紧凑,思想向尖端进展,成为一个整体。」他的作品至今仍为我们所熟识且乐颂的,包括了「普世欢腾歌」(Joy of the World),「千古保障歌」(O God, Our Help in Ages Past),「在十架」(Alas, and did my Savior Bleed),「奇妙十架歌」(When I survey the Wondrous Cross)等。华滋的这一首奇妙十架歌,有两曲歌谱:歌谱(一):Hamburg梅逊(Lowell Mason)所作,但有说是从(葛雷果圣歌)改编:这首简单庄重的曲调,只用五个音符(71234)。是1824年当梅逊在乔治亚州的Savannah当银行书记时所作。但在The Boston Handel and Haydn Society Collection of Church Music, 3rd. ed. 1825,却说是从《葛雷果圣歌(Gregorian chant)》第一集改编。不过梅逊的孙子相信与其说是改编,毋宁说是精神相似而已。

  歌谱(二):Rockingham (Communion)是米勒(Edward miller)所作。

  按他的保护人与朋友The Marguis of Rockingham所说,本调首见于米勒的The Psalms of David for the use of Parish Church, 1790. 作者曾连任英国首相三次。

  华滋于1707年,首次在他的Hymns and Spiritual Songs, BookⅢ发表这首受难节的诗,共五节,属圣餐部分。标题为「藉基督的十字,世界已经钉在十字架上」,本诗似以加拉太书6:14为依据。19th.C的文学评论家Mathew Arnold称此诗为「英文圣诗里最伟大的一首」。

  建议您去找这首诗歌(颂主圣歌78)唱唱看,当您吟唱之际,必能感到我们和诗人华滋好像也与约翰、耶稣的母亲和妇女们同站在十字架下,目睹荣耀的主,为我们的罪舍下生命,被钉十架,流出宝血,为救世上罪人如你与我。

  「看从他头!他脚!他手!忧情慈爱和血而流!哪有爱忧如此相遘?荆棘编成如此冕旒?」(第三节)。「假若宇宙都归我手,尽献于主仍觉不足;爱既如此奇妙、深厚,当得我心,我命所有」(第五节)。

  见主为我们的罪付上极重的代价,我们岂能再犯罪,得罪神?愿华滋牧师的祷词,成为我们衷心的祈祷。

  哈利路亚大合唱-韩德尔神剧「弥赛亚」

一、 作曲家介绍:韩德尔(George Frederick Handel)和巴哈(J.S Bach)同出生于西元1685年,二人同时为巴洛克时代的音乐巨人,虽从未面晤,但二人均以万丈光芒,永照乐坛。

  韩德尔生于德国哈勒市 (Halle),父亲为宫廷外科医生,原希望他的儿子成为一位法律家(当时欧洲法律家身分地位很崇高),但韩德尔自小很喜欢音乐,甚至称父亲不在家,偷偷溜进父亲锁藏古钢琴的小阁楼,弹个不停,父亲这时才明白,他的爱儿真正喜欢音乐,感动之余,从此不再阻止他去弹琴。

  韩德尔一生的作品颇多,他写过46部歌剧,12首弦乐和钢琴的小协奏曲,15部圣乐,余为大键琴、小提琴等各种音乐作品,数不胜数。他的作品曲调优美,自然易懂,特别「弥赛亚」一曲,更为不朽的杰作。由他创作的许多伟大神剧,至今仍无人可匹敌,世人尊颂他为「神剧之父」。

  二、 作曲经过:这首威严壮丽的合唱曲「哈利路亚」,是韩德尔神剧「弥赛亚」中的一首乐曲。「弥赛亚」共53章,歌词取自圣经,共分(一)预言与完成,(二)受难与得胜(三)复活与荣光三部,歌词部分是由好友杰能士所编,音乐部分,韩德尔自1741年开始写作,在24天中全部完成(1741年8月22日至9月14日),总谱长达354页。这段时间,他足不出户, 与人无往,不眠不休,正如罗曼罗然所说:「醮站泪水挥毫」。当他完成了第二部的「哈利路亚」合唱时,他伏在桌上,感动的泪水直流,并呼喊道:「我看到了天国和耶稣。」韩德尔25岁时移居英国,因经营歌剧失败(当时一般嫉妒他的人,推出乞丐歌剧,打击他在当地原本成功的歌剧事业),终在56岁(1741)那年,挥泪离开他的第二故乡-伦敦,是时,爱尔兰总督支持他,特请他去都柏林(爱尔兰的首都)指挥他的作品。正好当时他的好友杰能士编好「弥赛亚」的歌词,他接受谱曲的请求,在这作品上,他写作速度的惊人与曲调的庄严,不仅恢复了他过去的声誉,同时也奠定了他再乐坛上万世不拔的根基。   「弥赛亚」于次年在都柏林由作曲者指挥首次公演,佳评如涌,连夜狂满。报纸呼吁女士不要穿撑裙,男士不要佩剑,以便让出地方,多容纳一些听众。

  三、 乐曲内容:「哈利路亚」为第二部中第44章的合唱曲。「哈利路亚,全能的主,我们 的神,作了王。世上的国,成了我主和基督的国。他要担当国政,直到永永远 远。万王之王,万主之主,哈利路亚。」通过苦难与牺牲,神的爱子登上胜利 的宝座。这是古今最壮丽的合唱曲。

  西元1743年,「弥赛亚」在伦敦康文特花园演出,英皇乔治二视野在场聆听, 当演唱到「哈利路亚」大合唱「全能的主,我们的神,作了王」时,不禁受感起立肃听。自此,在世界各地每逢演唱到这大合唱时,听众都循例起立。

  巴 哈 - 马太受难曲作曲家:巴哈(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他和韩德尔,同为巴洛克时期的两大音乐家,并在同年出生。巴哈是有名音乐世家的后裔,被誉为「音乐之父」,因其作品数量惊人,并且一生不曾写过任何一首无聊的音乐。巴哈的音乐,有著明晰感及完美的结构。他相当特殊之处,是他所写的「对位」作品,也可以使用在现代舞的配乐上。所谓「对位法」,是指二或二线以上的旋律同时发出声音,也可使用在现代舞的配乐上。有兴趣者,可观赏录影带「巴哈的悦曲」(The Joy of Bach)。

  历史性:虽然巴哈的音乐如此完美坚韧,但有一段很长岁月,世人却淡忘这位巴洛克时代的伟大作曲家!这部「马太受难曲」,在1729年4月11日在莱北锡汤玛斯教堂首演后,就被烟埋了一百年;所幸1829年,孟德尔颂在柏林合唱协会重新演奏, 才受世人的注目。此事亦成为巴哈音乐复活的契机;今日每位音乐老师,均将巴哈的作品列为教学必要的教材。

  何谓「受难曲」(passion):受难曲是按新约四部福音书中所记述的,将基督耶稣从最后晚餐,被犹大出卖,经彼拉多的审判,钉死在十字架上,到被埋葬的经过,再加入自由诗与圣咏合唱所演唱出来的音乐。   作品的音响结构与内容:巴哈在这伟大的受难曲中,大胆地作现代式「立体音响」的尝试:两队合唱团,两组管弦乐、两台管风琴,即一群唱「固定旋律」的儿童合唱团。曲中内容是,马太福音第26章、27章的故事。演唱时由福音使者(Evangelist))用宣教调唱出耶稣、彼得、犹大、和彼拉多等登场人物,由独唱者演唱,而群众的合唱,则夹在宣教调之中。

  「马太受难曲」共有78曲。第一部是最后晚餐到被捕之前(马太福音第26章1-56节)。第二部是耶稣被捕,到复活之前(马太福音第26章57节-第27章终了)。

  O Sacred Head Once Wounded:这首诗歌在全曲中出现五次之多,有时改变调性,有时改变四部和声。这首诗歌系16世纪时,哈斯勒(L. Hassler,1564-1612)所作的受难圣咏合唱。由于曲调熟悉,特别在此提出。希望上列数点,可帮助您认识这部伟大的作品。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