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没有人看见神吗?


问:出埃及记三十三章二十节记载神对摩西说:“你不能看见我的面,因为人见我的面不能存活。”然而民数记十二章八节神又对米利暗说:“我的仆人摩西……我要与他面对面说话。”这样,岂不是前后矛盾吗?


:人不能看见神,这是真的。就如圣经形容降世为人的神的儿子耶稣基督说:“爱子是那不能看见之神的像…。”(西 1:15)又说:“从来没有人看见神,只有父怀里的独生子将祂表明出来”(约 1:18)。况且,神是个灵,是不会像地上生物一样有形体的。我们从生物学上知道,所有形体都是为适应生存环境而有的。例如生活在水中的形体会有鳞有翅,生活在空中的形体会有翼使他能飞,生活在地上的形体有脚可以走路。神却是生活在灵界的,无须为迁就物质界的大地而有形体。所以圣经记说,神要“面对面”与摩西说话,那只不过是一种“神人同形法”的形容词而已。意思是说,神知道如果用天上的词汇来表达祂自己,地上的人必无法明白,所以神为要叫人能明白祂,就借用人间的词汇来表达祂自己。例如,圣经说,“神的眼看顾你”,其实神并不需要有一对眼才能看顾人;若说:“神的手扶持你”,其实神并不需要有一双手才能扶持人,这些都只不过是人间的惯用词而已。同样的,神为要表示摩西是最被神重用的仆人,是神最亲密的好朋友,所以就用“面对面说话”来形容了。这样借用人间的词汇来形容,在圣经中非常普遍,从来没有人感到有什么矛盾。



问:到底“神”的定义是什么呢?


:主耶稣介绍神说:“神是个灵,所以拜祂的,必须用心灵和诚实拜祂。”(约 4:24)从主耶稣的逻辑来看,主耶稣认为神并没有肉体,也没有形像,所以人不得为祂造一个像来膜拜,也不须要用任何祭品来供奉。神既然是个灵,神就要人用“心灵诚实”来拜祂,因为只有心灵才能接触神的灵,是灵与灵相通,不是物质仪式上相通。按我们所知,整个宇宙之中,除了人之外,再没有任何生物有灵。所以,再没有任何生物有宗教信仰。但人类有灵魂,所以从来没有一族人没有宗教。既然整个宇宙任何物体都没有灵,所以人不得以属于物质界的科学方法来接触神,或证明神。再者、神也是造物主。按希伯文的“神”字,原意是一位大能者起誓约束自己。所以,圣经一开始就介绍这位神为万物的创造者。我们所说的万物,就是时间和空间里的一切事与物。因此,神也是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因为时间和空间都由祂创造出来。这样,我们就可以想象得到,神必定是永活的神,因祂不受时间限制;神也必定是无所不在的神,因祂不受空间限制;祂也必定是无所不能的神,因祂创造万有;祂也必定是无所不知的神,因祂不但创造万有,连万有之中所隐藏的所有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和历史进展的任何奥秘,祂都知道。因此,只有这样的神才配审判和报应所有罪人。但神也是诚实、守约、可靠、不变的神,因祂起誓约束自己,使自己不能说谎,不能背乎自己(提前2:13,来6:18),所以祂的应许是真实的,祂在福音里答应过要赐给我们的福气都是真的。



问:答完Ken先生的问题,续答卢笛先生在电脑网页中向远志明先生请教的信仰问题。卢先说:“我的猜想,是上帝开了一个造灵魂的工厂,每日每时大批量生产要降生人世的灵魂。然而跟佛教(其实抄自印度教)的轮回转世的学说比起来,后者使用循环再生的经济手段,不仅富于想象力,不存在地狱和天堂“魂口爆炸”的问题,而且比起那渺不可期的“末日审判”来,对庸众作恶的本能提供的吓阻作用更直接具体。”


:先生认为神不断创造灵魂,这样天堂和地狱就会有“魂口爆炸”的现象,因此,是为不可能的现象。先生是一个聪明人,必然会想到,“魂口爆炸”除了因为灵魂过多之外,想必然还因为天堂和地狱的地方太过窄小了。然则先生从何得知,天堂和地狱不够地方呢?创造天地万有的神,既是全能的、无限的、永活的神,祂不会创造足够的地方吗?主耶稣曾经对祂的门徒说:“你们心里不要忧愁,你们信神也当信我。在我父的家里有许多住处,若是没有,我就早已告诉你们了。我去原是为你们预备地方去。我若去为你们预备地方,就必再来接你们到我那里去。”(约14:1-3)再者,先生又认为佛教轮回转世的学说较为合理,原因只为“循环再生的经济手段”比较好一点。先生所说的“经济手段”,想必定是有“供应”和“消耗”难于平衡的问题了。然则先生所想象的“供应”困难和“消耗”困难是什么呢?这样的困难是有限的人的困难呢,还是无限的神的困难呢?先生要用自己有限的头脑来替神担忧,及至担忧不成之时,就说神是不合理的。这样将自己当作神来想,倒是不合理呢!再者、先生又提及“末日审判”,这样,在你的理性上应该没有“魂口爆炸”的问题才对,然则“末日审判”岂不是终止了你所担心的“魂口增加”吗?可见先生问这些问题,不是为求真理,只为讽刺一下基督教而已。老实告诉你,神若是真实的,祂见到你这种反叛的态度,必不会让你有通达的理性来认识祂。主耶稣说得好,祂说:“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太 5:3)


上章 目录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