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大公教会(上)
A)变质的成因
使徒的逝去及接任者水平低落,使异端因而兴起,教会内部又面对分裂的情形,信仰偏离加剧,如重回律法主义及水礼可赦罪。 | 教父为防异端的猖獗及内部分裂而急切提出对策,寻求权威而提出传统及使徒统绪的观念为日后的主教制及教皇制留下伏线。其他教父个人的观点有偏离真道的情形,惟因其对教会的贡献巨大而被后世接纳,成了化质说、圣礼主义、传统主义、禁欲式的修道主义、圣物崇拜及炼狱等天主教会教义留下了根据
|
|
君士坦丁将基督教立为国教,也把许多世俗的事引入教会,如开创教会使用礼服的先河。又使政教结合,因而为日后变质铺路。 | 罗马帝国的殁落,使罗马主教的地位日形重要,又因承继上古教会遗留下来的问题,使得中世纪的教会变质,许多人意的教义出现,坚固了罗马天主教会的势力。 |
1)使徒的逝去
在使徒时完成的圣经正典中,已预言教会将面对的异端危机,那时异端只在潜伏的阶段,加上使徒们仍在教会中作带领,故异端未有较大的影响力。但当使徒们相继在逼迫中殉道离世,情形开始转变了,教会一方面要面对外在的逼迫,另一方面要面对内部的分裂。而教会的领导人物也不及使徒的分量及属灵,偏离的情形渐加剧,从当时一些的著作可以看到。
例:A.D.132年的巴拿巴书信注重摩西律法,与保罗在加拉太书及歌罗西书中的教导不相乎合。参加三:1─4 ,西二:16─23。
例:A.D.140─150 年间的黑马牧人书则注重水礼,而以藉水礼可以使罪恶得赦免,但与彼得及保罗的教导不相乎,参西二:12,彼前三:21。
2)教父的急进
在使徒时期,教会中的长老与监督本是同一个职份的不同名称,为互相通用,但在教父时代的后期,因对付异端的措施而演变成主教制,又因情势的危急而提出一些急进的建议。虽然这些教父对教会实在有相当大的供献,他们所作的对当时代也有帮助,但在另一方面,他们的建议对日后教会却留下了极严重的危害,形成日后更大的偏离,这些又是教会变质成天主教的伏线。
a)高卢的爱任纽乃使徒约翰门生坡旅甲之学生,为防止当时异端的虚假信仰及混肴真理的危险:
i)诉诸早期使徒时代存留各教会中的教义上的信仰,用以寻求找一个真实可靠的根基,引用了那些教会的“传统”,期发现真实的教义。并且他也捍卫“使徒统绪”的观念,认为教会的职员是捍卫所交托教会的圣道,保存由使徒传下来的信仰,和那追溯到使徒时代的传统者;在较大的教会,主教们的继承名表也作好了。
ii)在当时他的做法无疑是发挥了功效,但以后却变成了一个严重的绊脚石,因为他是与使徒时代相隔一代的人,他引用传统便站在无可抗衡的地位上,因在这情形下的传统应属可靠。但当时代距离越远时,传统也越来模糊,可靠性极为可疑。
b)在使徒去世后,威胁教会是“幻影说”的异端,教父伊格那丢为对付此异端,便强调合一的重要,并且对顺从主教权柄的人,备加赞扬,认为是保合一的最好方法。他希望监督居于无人与之争辩的控制地位上,尽所能强调君权主教制的美德。在此时,于安提阿和东方其他地区,选出一个长老,以管辖其他教会的长老。这就变成一个常设的牧师,和其余在教会作中帮助他,作谘询的众长老中的主席。
c)第二世纪末,迦太基的特土良因针对“诺斯底”派异端:
i)强调只有由使徒建立的教会,才是真理的储藏所,以这些教会持有纯正的传统,因此不容异端来辩论圣经。这是一个危机的教义,对于以后教会的独裁和不容忍的态度留下伏线。
ii)因他的虚假设定:“传统必须与圣经符合,因此传统就得与圣经同等”。渐加强“传统”的地位。
iii)他对人类罪恶的遗传的侧重,及主张教会里的人须极其严肃地作苦行以除罪,在大体上,他采用严格的禁欲主义。对后世靠“善行”得救的教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d)由于教会受逼迫时期有信徒变节,当逼迫过后,这些人悔改并要求恢复会籍,但教会内部对这些人的收纳分成两个敌对的派系。迦太基的居普良为要解决教会内部的对立,从而产生以下的对策:
i)坚决主张教会的统一,并宣布凡不顺从主教人为有罪,他说主教握有直接从 神那里来的权柄。他极其谨慎地宣布,主教有绝对的最高权,认为主教是 神在会中所安排的统治者。在以后的年代中,此一观点,被普遍而广泛的接受,但使教会行政变成完全近乎专制的政体。
ii)他认为教牧是献祭的祭司,并认为擘饼聚会中的饼及杯,就是基督实际的身体及血液,献在坛上。但当时的教会对付异教徒是以没有祭坛而自豪。这建议引致日后天主教的“化质说”的教义,滥用而变成弥撒式的献祭。
e)俄利根在对抗异端上有不可抹杀的功劳,但他却相信刑罚,纯是一种补救的方法,经过久远的年代以后,每个灵魂,终必聚成家庭,而投诸天父的怀中。引致日后普救论的出现。
f)奥古斯丁首先提出说有形的天主教会(连其传统主义和圣礼主义)之外,别无救恩。他又热中于禁欲式的修道主义,培植圣物的使用,并鼓励了对炼狱的信仰。
3)逼迫的逝去
在主后三一三年,君士坦丁下令准许基督徒在信仰上有自由,并且归还教会一切的产业,更赔偿教会一切所遭受的损失。君士坦丁因著虚骄与自满而爱穿盛装华服,在日后他将一套华丽得足以和异教大祭司所穿用上等质料比美的礼服;赠给耶路撒冷的主教,引致日后各主教争相效法,开创了教会使用礼服的先河。另因著君士坦丁对教牧的优待,引致教牧出现傲慢态度的倾向。
B)信仰的变迁
1)崇拜的场所
因著这些属灵伟人受著人们的宠爱,使他们的财富日渐增加,并使他们日渐注重聚会地方的装饰。教皇大贵恥利促进在教堂内使用图画和塑像,唯一条件是这等图像不受敬拜。
2)祭司的职份
当祭司制度渐扩充流行时,原来在基督教会中毫无地位的祭坛,逐渐增加其重要性。祭坛也被看为最神圣的地方,中央围以栏杆。祭司也相对地被看为高一等了,是脱离人民而崛。祭司袍是因君士坦丁的赠送衣袍而开始,此时,祭司袍有分大弥撒与小弥撒用。
3)教皇的教义
a)罗马主教利欧一世(大利欧),曾使当时入侵罗马城的异教徒放弃毁城,使罗马主教获致被公认为普世的主教。他根据马太福音十六章十八节,假定彼得已经得到最高的权威。他对这些字句赋予一个新的意思,与古教父所解释的不同。并且大利欧以不同凡响态度表明:“彼得从未曾放弃他所领受对教会的指导。”在主后四五一年的迦克墩会议中,大利欧以“教皇”(POPE即父亲的意思)这头衔,仅他和他在罗马的继承人所专用。并且,罗马帝国的覆亡,增加了罗马主教的声望,因当时的贵族都逃之一空,使罗马主教在城市的社交生方面,占有优越的地位,使他的道德权威大为提高。
b)主后五九零年,教皇大贵恥利因著昔日的政治外交工作,使得他在当选教皇时奠定了教皇的属世权力,他又根据奥古斯丁的教训,极力提倡在唯一的天主教会外,无法得救,更宣称他为此一天主教会的元首。
c)在主后七五二年,教皇为要借助当时的法兰克王的支持,故在法兰克王接管墨罗温王位时,教皇给与道义上的支持,故派特使将冕加在法兰克王的头上,开始了与世俗政权的联盟。但教皇却宣称他为王帝加冕,故他的权柄应在王帝之上。
d)在主后一零五七年,教皇贵恥利七世曾逼使德王在冰天雪地中跪了三天,才得见教皇及蒙赦免,使教皇权力升至高峰。
4)亲听的告诫
从初时认罪是恢复信徒在教会中的地位,使难堪的跌倒后,仍能站立起来的主要条件。但因这样似乎有挑动丑闻之嫌,所以从利欧一世时起(主后四四零至四六一年),由时势所趋,便改在一个神甫面前做个人告解,却非强迫性的。根据天主教的史学家说,首次吩咐这样做,是在主后七六三年,由一个美兹教区主教所造的。这方法在当时特别适用于道德生活低落的部族。
5)圣餐的教义
主后八三一年,巴斯迦修·拉得柏图始写一篇提倡“化质说”的教义论文。为现今天主教义,说圣餐用的饼和酒经祭司奉献以后,就变成基督真正的身体和血。在主后一二一五年,在拉特兰议会才把此一教义,正式由官方制定和公布出来。
6)炼狱的教义
因奥古斯丁相信炼狱可以作为一种工具,有涤净人们灵魂罪恶的可能性时,此一教义才渐得势,在异教中,对于炼狱,是颇为相信,它被认为是在地下一个地方,人类的灵魂,经过极端的痛苦之后,可以得著涤净。主后五九零年,教皇大贵恥利正式宣布“炼狱”的教义,许多人加以接受,但一直到主后一四三九年的佛罗萨会议,始被罗马教会列入于信条。
7)向死人祈祷
在相信炼狱的人增多时,自然有的催向,同时为死者的赎罪券和弥撒,就与之俱来。离世的圣人和殉道者,受到极大的尊敬,每年每逢他们的忌日,都要到他们的坟墓去凭吊,这样有一种向他祈祷和为他们祈祷的印象,由是而生。如此,向圣者祈祷便慢慢地被认为是正常的现象。这一类祈祷,于主后七八七年,天主教教会在第二届尼西亚会议上,正式加以承认。
8)崇拜马利亚
在逼迫后,教会中有人提倡独身主义,产生了使人坚持童女马利亚继续处女状态,并且为荣耀她的缘故而称她为“神的母亲”(主后四三一年)虽初有反对,但对于马利亚的敬拜却与日俱增。在第六世纪末叶以前,普遍都向她敬拜,并且向她祈祷,当中已混杂许多迷信的成份。
C)真理的辨正
1)教皇的错谬
a)渐渐的抬头
罗马主教反对西罗马皇帝自立作教会元首,赢取镑教会赞赏。 |
罗马主教差派宣教士四出设立教会,声望大增。 |
||||||||
罗马教会经济实力雄厚,发展力强,而名扬天下 | 回教兴起使东方及北非教会受挫,形成罗马教会一枝独秀 | ||||||||
罗马主教常舌战群伦,又常为其他主教排难解困,显为超越其他主教。 | 后世担任教皇多有杰出之仕 | ||||||||
与政治结合,使彼此关系纠缠不清 | |||||||||
以上的因素持卉沓嗦薄酢酢鮰,从主后四五一年迦克墩会议被题出,在主后七五二年开始与政治更深的交错,使其属灵及属世权力一时间达至巅峰,后因罗马帝国没落而稍减。但主后一八七零年更加入教皇无误论,将其权力更推上一层楼。 |
b)重重的疑难
太十六:17-18中彼得是男性字petros是指小石头,而磐石是女性字petra是指大山般的大磐石。 | 约廿一:15-17为收纳彼得回头,而非授与元自职份。 | ||||
路廿二:31-32是警告彼得将跌倒,却不是如罗马天主教指是赐与教皇无误的权柄。 | 加二:14,保罗曾当面指责彼得,正反对教皇无误之错谬。 | ||||
为何当时仍在世的使徒约翰不能承续彼得的权柄而要归与罗马主教呢?教父时期多引用的都是约翰的作品,似比彼得更有传统及权威。 | |||||
历任天主教教皇多有相违背的言论,更证其无误是错谬的,而历史上因教皇的看法使信仰与科学成对立的状态。 |
2)关乎教皇的
a)名称的含意:
i)父亲:教皇或教宗“POPE”是拉丁文意思是“PAPA”即“父亲”,因教宗以自己的圣职是以慈父的关怀治理教会,故又被称为圣父及普世的父。
ii)筑桥者:教宗另一英文名是“PONTIFF”,来自拉丁文“PONTIFEX”,意即筑桥者,本属异教徒之宗教用语,指祭司建筑一条连接永生与来世之福的桥。天主教用此字喻意教宗乃基督在世的代表,作为人类与天主之间的桥梁。
辩正:耶稣说:“……不要称呼地上的人为父,因为只有是你们的父,就是在天上的父。”太廿三:9 ,我们灵性上的父只有一位。
“只有一位 神,在人和 神中间,只有一位中保,乃是降世为人的基督耶稣。”提前二:5 ,除了主耶稣, 神与人间再没有别的桥梁。
b)支持的论据:
i)片面的经文
α)根据太十六:17─18 “……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以主耶稣选立伯多禄(彼得)作教会之磐石。
辩正:“彼得”是男性字【PETROS】,指像一块大石头的小磐石。“磐石”是女性字【PETRA】, 指像一座大山般的大磐石,是彼得所承认的信仰“你是基督,是永生 神的儿子。”教会真正的根基乃是基督──“因为那已经立好了的根基,就是耶稣基督,此外没有别的根基。”林前三:11
β)根据约廿一:15─17 “……你喂养我的小羊……你牧养我的羊……”以此为主耶稣授与伯多禄(彼得)管理教会的元首职位。
辩正:此段经文为主耶稣收纳彼得所发出的话语,没有任何味道是授与元首的职份,因教会真正的元首是基督。“惟用爱心说诚实话,凡事连于元首基督。”弗四:15
γ)根据路廿二:31─32 “……我已经为你祈求,叫你不至失了信心,你回头以后,要坚固你的弟兄。”以主使伯多禄(彼得)的信徒不致丧失,从而推论伯多禄与他的承继者,藉著他们为普世教会之元首的职位,由御座上颁布全教会当信的道理,或当守的诫命时,赖主耶稣所预许的助佑,有不可错误的殊恩。
辩正:此段经文本是一个警告及安慰,为要题醒彼得及勉励他失败后回头,却不是说彼得及其承继者不会犯罪。而且,日后彼得受保罗责备,足见彼得仍会犯错。“但我一看见他们所行的,与福音的真理不合,就在众人面前对矶法(彼得)说,你既是犹太人,若随外邦人行事,不随犹太人行事,怎么还勉强外邦人随犹太人呢?”加二:14
ii)大公会议:
主后四五一年,罗马主教利奥一世题出制定“教宗”之理论。
辩正:彼得是否真是罗马第一任主教是有极有疑问的,为何天主教以罗马主教比其他主教更高级呢?为何不是耶路撒冷主教、安提阿主教、以弗所主教、亚历山大主教或君士坦丁堡主教呢?这些都是当时重要的教会的领袖。考究原因如下:
α)因罗马是当时世界政治的中心,交通四通八达,经济因而发达,使罗马教会经济实力雄厚及发展容易,因而在众教会中扬名。
β)主后四七六年西罗皇帝自立为教会的元首,众主教都敢怒而不敢言,惟罗马主教起而反抗,众人随势支持,使罗马主教争得不少名声。
γ)在初期教会面对异端的过程中,罗马主教常在大会中舌战群伦,加强罗马主教在教会中的地位。各主教的争执又常邀罗马主教作评论,渐形成罗马主教超越其他主教之上。
δ)因著罗马主教差派宣教士到各处,设立支会,使罗马主教的声望大增。
ε)因著回教的兴起,使东方及北非重要的教会中心被毁,形成罗马主教的领导地位。
ζ)因著后世有极杰出的教皇兴起,使教皇权渐提高至超然的地位。
但彼得是罗马主教一说实在没有证明,从圣经内里的见证来看,彼得曾任罗马教皇一说极有疑问,在彼得临终前的书信又没有任何承继权的命令。另方面在彼得死后,为何不将教皇的权力移交给使徒约翰身上而转介至罗马主教的身上呢?难道他们比使徒约更有份量可以证明基督的福音。初期教会的教父多是与使徒有关,他们所追溯的“传统及权威”多与使徒约翰有关,却少论及彼得。天主教亦承认此为教义上的事实,后才成历史事实。故大公会议的议决是建基在推敲上,根本不足以作为支持教皇的理由。
主后一八七零年第一次梵蒂冈大公会议订“教宗不会犯错”的信条,以教宗以宗座权威发言时,不能错误。根据路廿二:32及约十四:16─17,26,以基督及圣灵保护下,教宗是不会犯错。
“基督任命伯多禄为宗徒之长与全教会的可见元首,并亲自把辖治首席直接交给他。”
“根据基督的命令,伯多禄在辖治整个教会的首席会议上,各时代都应有他的继承人。”
“继承伯多禄首席权者为罗马主教。”
“教宗具有治理整个世界的最高权,不仅包括有关信仰与伦理之事,且并包括教会纪律与管理诸事。”
主后一九六五年第二次梵蒂冈大公会议订“听从教宗,即听从基督,拒绝教宗,就是拒绝基督,拒绝基督,就是拒绝差基督来者。”在此确认教宗出于天主的安排,继承宗徒职位作教会之牧人。
辩正:若教皇是没有错的,天主教的谕令不应更改,否则只证明他们前令之不完全或有错误,如十六世纪的SIXTUS V赞成人读圣经,十九世纪的PIUS VII比乌七世反对人读圣经。主后一六四二年,乌尔班八世(URBAN VIII)宣布太阳环绕地球转,而地球是平的是当时天主教的信条,结果把加里略囚于异端裁判所中,终身监禁至死。若教皇真为天主所选召,便不应有废除教皇的历史事实存在,这反证教皇是有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