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圣经是什么
信:下面我来给您介绍一下《圣经》的知识。 慕:不用介绍,我了解圣经。 信:哦?您都了解些什么? 慕:《圣经》是一部举世闻名的巨著,是世界上发行量最多的一部书;也是被译成文字最多的一部书,全世界约有2100种不同的语言,而《圣经》就已经全部或部分被翻译成2092种文字了;因此,它的读者遍及全球,它的影响力是极大的。《圣经》更是一部大百科全书,它包含了天文学,地理学,生物学,医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哲学,美学,宗教学,军事学,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民俗学,法律学,语言学,文学等等。尤其以它的文学艺术闻名于世,古今中外许多文学家、艺术家都曾经从《圣经》中寻找素材,提取“养份”,以使其作品具有不朽的魅力。从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到米开朗基罗的《最后的审判》;从亨德尔的《弥赛亚》到海顿的《创世记》;从但丁的《神曲》到弥尔顿的《失乐园》;从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到托尔斯泰的《复活》;等等等等,都无不闪烁着《圣经》的光芒…… 信:看来您知道的还真不少,可这只是圣经在世上的影响力,《圣经》真正的影响力,是能改变人的生命。它能使恶人变好人,使仇人变密友,使痛苦变欢乐,使软弱变刚强…… 慕:真的吗? 信:让我们来看两个实例。 1.有一次,一个白种人到非洲做生意,看见一个黑人在树下读圣经,就讥笑说:“这本书在我们美国已经成过时的书了。”黑人一面望着白人,一面指着自己的肚子回答说:“这本书如果没有价值(过时了),你早已进我肚子里去了。”原来,当地黑人有吃人的习惯,而这个黑人已经相信了耶稣,是圣经的力量使他改变了吃人的恶习。 2.曾任全美基督徒商人协会主席的泰德·迪摩斯,年轻时有一次受神的感动,去给一个盲人传福音。他敲开这家的门,开门的是一个白胡子老人,原来他已经瞎了好多年了。迪摩斯没有受过(神学)训练,不知怎么给老人传福音,只好打开《圣经》给老人念。当他念到“约翰福音”第三章18节“信他的人,不被定罪,不信的人,罪已经定了,因为他不信神独生子的名”时,他惊异地发现,老人的白胡子已被泪水浸透。迪摩斯轻轻地问:“先生,您愿不愿意现在就邀请耶稣基督进入你的生命?就在这里。”老先生点点头:“可以,我要现在就接受,但不在这里。”“您要在哪里?”“我要在我母亲面前。”迪摩斯听后不知所措,因为老人说他已81岁了,还能有母亲吗?也许是在母亲的相片前以表纪念吧。这时,老人把迪摩斯引进一间房子,迪摩斯惊呆了!他看见一个老太太坐在靠椅中。原来这真是老先生的母亲,已经98岁了,虚弱不堪。老先生对母亲说“妈妈,神派了一个人来到我们家。他念圣经给我听,我现在要接受耶稣基督。”他母亲听后,发出了一阵喊叫,当她恢复平静后,对迪摩斯说:“先生,我不认识你,但我已经为我的孩子祷告了80年,从未间断!” 慕:没想到《圣经》的话语竟有这么大的威力。这是为什么呢? 信:这都是因为圣经是神的话,是神所默示的,神的话是大有能力的。 慕:怎么证明《圣经》是神的话呢? 信:1.圣经的组成证明是神的话。 《圣经》是由四十几位作者经过一千六百多年的时间写成的。这些作者不仅各自所处的时代不同,职业身份不同,写作的环境也有很大差别。摩西是政治领袖,约书亚是军事领袖,大卫、所罗门是君王,但以理是宰相,彼得、约翰是渔夫,路加是医生,保罗是犹太律法家,阿摩司是牧羊人,马太是税吏。《圣经》各卷,有的写于皇宫,有的则写在监牢,有的写于战争中,有的写于太平盛世。《圣经》各卷都是各自独立写成的,写成后即在各犹太会堂或基督教堂传读。这些作者们并不知道这些书卷日后会被编成册,形成新旧约正典。奇妙的是:当人们把这66卷书编在一起时,这些跨越一千六百多年、风格迥异的作品却是那样的和谐,前后呼应,浑然一体!不用说一千多年所造成的时、空差异,就是同一时代的人独立写成的作品,也很难彼此和谐。即使是同一人的作品,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作品的观点、风格也会有所不同。《圣经》奇特的连贯性,只能解释为是神的灵贯穿始终,神是《圣经》的真正作者。 2.《圣经》上预言的应验证明是神的话。 论到圣经的信用,完全根据在其预言的准确上。世界上没有一个宗教的经典敢预言将来必成的事情,他们怕如果预言不应验,就会失去经典的价值。但在《圣经》里,每四节中就有一处带着预言的性质,有一千多处是独立的预言。预言占《圣经》的三分之一以上,是圣经独有的特色。这些预言有的已经应验,有的正在应验,有的将来必定应验!其中最令人信服的是《圣经》约在2400年前预言了犹太人的亡国和复国。经查考历史,果然在公元70年被罗马帝国灭亡,犹太人四散到世界各地。然而在长达两千多年的漂流中,犹太民族虽处处挨打遭迫害,却没有被灭亡或被异族同化,反而照着《圣经》的预言,于公元1948年5月14日下午重新复国。(注:有关证明“圣经是神的话”的论据,至少有13种之多,本书限于篇辐不再引用。请参看张郁岚著《圣经是神默示的吗》) 慕:我已明白圣经是神的话,可现在传到我们手中的《圣经》版本可靠吗?它能跟原稿一致吗? 信:我们今日的圣经,是根据历史保存下来的手抄本印刷成的,圣经原稿已无处查寻。那么这些手抄本可靠吗?让我们先来看新约。 新约各卷在公元一世纪末完成。现在已找出五千多本新约手抄本(完整的或部分的),最老的手抄本是公元第四世纪的,与原稿只相隔二三百年。新约手抄本之多,距原稿时间之短,都是别的古典著作无法相比的,充分显示了新约手抄本的可靠性。 再来看旧约手抄本。它的数量不多。人们最早拥有的希伯来文手抄本是来自公元900年左右的“马所礼经卷”(MassoreticTexts),与原著相隔1300年。旧约手抄本流传下来不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犹太人对旧约手抄本的极严格要求是一个重要原因。他们严格按照犹太法典的规定,以非常严谨的态度抄写旧约经卷。如果某一页中出现一点差错,整页经文就要完全毁掉。经卷抄写完,经严格审查完全无误后,抄本就被当作正本一样,在会堂里诵读。犹太人的注意力集中在手抄本的完整无缺上,视新手抄本比旧手抄本更为可贵,他们并不象中国人那样注重原著。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长久使用的旧约手抄本因为残损等原因就不断地被新的手抄本所替代,旧的手抄本就被废弃了。再加上犹太人世世代代饱经忧患,流离失所,旧约手抄本也就随之丧失,被精心保留下来的,多是他们认为值得保留的马所礼经卷。 到了1947年春天,在耶路撒冷东面的死海(盐海)附近,有一个牧羊的牧童,为了寻找迷失的羊,在一个岩洞里发现了很多皮质经卷,装在几个大瓦罐里。后经圣经考古权威的鉴定,这是在公元前一百年左右写成的希伯来文旧约经卷!接下来的几年,各国考古学家纷纷到死海地区发掘,一共发现了四万多经卷碎片,有500份经卷是由这些碎片拼成的,它们被证实是公元前三世纪至公元一世纪中叶的作品。其中有完整的《以赛亚书》第53章抄本,除几处字的拼写差异外,与马所礼经卷的《以赛亚书》第53章完全一样!从死海古卷到马所礼经卷,《圣经》被传抄千年之久,仍准确无误。这样,人们所拥有的希伯来文旧约抄本一下子提早了一千年,与旧约原本仅相差二、三百年。 慕:上面您所说的,是圣经版本的可靠性,那圣经的内容可靠吗? 信:《圣经》既然是神所默示的,那内容绝对是可靠的、可信的。《圣经》内容的绝大部分是讲神对人类的救赎,其真实性可靠性已被历世历代千千万万基督徒的亲身见证所证实。《圣经》中还有一部分内容是预言,其应验的可靠性前面已经讲述过了,这里不再重复。圣经不是一部讲论科学的书,但其话语却不断地被科学所印证是绝对真理。下面让我们从各个学科来讲述一下。 1.天文学圣经《耶利米书》第三十三章22节说:“天上的万象不能数算。” 天文学里有进一步的例子证明神话语的权威。时至今日,天文学家已经在我们的银河系中发现有超过一千亿颗的星体,而另外可能还有一千亿个银河系存在!但早在几千年前耶利米就已有此断言了。繁星点点,人“不能数算”,只有神能“数点星宿的数目,一一称它的名”(诗篇147篇4节)。 2.地理学圣经《约伯记》第二十六章第7节说:“(神)将大地悬在虚空。” 约伯在三千五百多年前记述的这实据,直到两千多年后,才被人类所理解接受。十七世纪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才明白了地球之所以能悬浮在太空,乃是地球和太阳之间引力相互平衡的缘故。 主前七百多年,先知以赛亚在《以赛亚书》第四十章22节说“神坐在地球大圈之上”,表明了地球是“球体形状”的。主后1519年,航海家麦哲伦航海环绕地球一周,才推翻了人类有关地球是平面的信念,印证了地球是圆形的这个圣经的说法。 3.水文学水文学是研究水的蒸发、凝结和化成雨雪等现象的关于水的循环的科学,这理论直到十六、十七世纪才被人类接受。而早在此前二千多年,圣经就已明确地记载了水循环的理论:“江河都往海里流,海却不满。江河从何处流,仍归还何处。”(传道书一章7节)。“他吸取水点,这水点从云雾中就变成雨。云彩将雨落下,沛然降与世人。谁能明白云彩如何铺张,和神行宫的雷声呢?”(约伯记三十六章27-29节)。 4.化学十八世纪末,科学家在研究矿物质时,发现地球尘土的化学成份和人体组织的基本成分有许多相同的地方,都含有钙、钾、钠、镁、铁、磷、氧、硫、碳、等等基本元素。正好应验了圣经《创世记》第三章19节的话:“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 5.血液学血液是一种精密的液体,它会不断自我更新,以维持生命。科学家长期研究血液的成分和其不断更新、维持生命的奥秘,都叹为观止。圣经《利未记》第十七章11节说:“因为活物的生命是在血中”。虽然这句话于几千年前写下,却是准确可信的科学声明。没有血液循环,细胞不能运作也不能生存。所有细胞都依靠血液的供应来维持生命。血液为细胞提供生存所需的物质和养分(氧气、葡萄糖、氨基酸);同时又带走有害的废料(二氧化碳、乳酸盐、尿素),若不把这些有害废料排出细胞外,细胞便逐渐步向死亡。这真是奇妙的系统:活物的生命真的是在血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