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与佛教的比较
仪礼观
作者简介- 神佛观- 罪恶观- 救赎观- 来世观- 鬼魔观- 地狱观- 世界观- 人生观- 仪礼观- 圣职观- 经典观- 节日观-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每一宗教都有她进教前后的仪礼与规矩,本篇将讨论这些。 |
基督徒的慕道、受洗与领圣餐 |
一个人如想信耶稣,成为基督徒,成为教会的一员,当然不是独自在家看看圣经,随意祷告便算了事,这种自称是基督信徒的人,或在教会或在天堂都不被承认的。 人如想进入教会,起先当然须有真正悔罪的心,在主耶稣前虔诚忏悔,祈求饶恕与赦免。以后,他必须加入在教会中专为求道者所设的「慕道班」,研究基督教的圣道,俾能真正明白基督教的真理。研究的时间,教会看情形而定,通常都由三个月至六个月;但如特别需要,可酌予增长。慕道者,每礼拜参加一至两次,大多利用晚间。慕道者遇有特别情形,如即需远行等,当可缩鋀日期,但须增加学习次数。 慕道班通常由牧师或教会传教师负责主持,所讲内容的要理分三类;一、十诫,二、使徒信经,三、主祷文。十诫记在旧约圣经出埃及记第廿章。约于公元前一五○○年左右,摩西领导以色列人出埃及,在西乃山时,上帝特别颁给他们的。犹太教与基督教以后都用这十诫,作为教导人信神学义之用。 十诫内容如下:1、我是主你的上帝,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作什么形像,彷佛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享奉他。(本诫禁止人雕刻偶像,事奉假神。)2、你不可妄称主你上帝的名,因为妄称主上帝的名,士必不以他为无罪。(本诫禁止人妄称上帝之名,禁止人任意用祂的名发誓、咒骂、行坐、说谎、哄骗、嬉笑及怨恨上帝。)3、你当纪念安息日守为圣日(本诫劝人在安息日「即礼拜天」应停止劳动,放下工作,趁此时机在礼拜堂中敬拜上帝,聆听圣道,修养灵性,并使身体得到休息。)4、你当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主你上帝所赐你的地上,得以长久。(本诫劝为儿女者,当父母在世时,应当尊敬、亲爱、孝顺、服事。他们去世后,亦当纪念不忘。5、你不可杀人。(本诚警戒人切勿杀人,甚至连伤害人的身体与一切害人的念头,也都要禁止(约壹三 15、太五 21、22)6、你不可奸淫(本诫禁止人与别人通奸,凡夫妇彼此不守婚姻道德,以及人如有不洁的思想、言语、行为,都犯了此诫(来十三 4、弗五 3)7、你不可偷盗。(本诫禁止人向他人明抢、暗偷、赖债、或以假乱真,或用诈术与手段骗人财物。)8、你不可作假见证陷害人。(本诫劝人勿在法庭或他人前,妄论是非,胡乱提供假证。)9、你不可贪恋人的房屋(本诫禁止人用非法手段侵占,谋夺他人的房屋与产业。)10、你不可贪恋人的妻子、仆婢、牲畜、和他一切所有的。(本诫禁止人用各种诱惑、拐骗、强索…等方法,夺取人的妻子,以及他的仆婢、牲畜与别的所有物。) 十诫的首三条以上帝为中心,人如先有敬畏上帝之心,自然会行为端正,行善去恶,后七条诫也容易持守了。后七诫的第一条(即第四诫),是要人孝敬父母,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圣经首先注重孝亲方面。人如能成为「孝子」,敬爱奉养父母,那末,对于别人,自然也不致于损人利己的了。至于第九与第十两条诫命,特别对当时中东地区的游牧民族有关,他们常在沙漠旷野抢人帐棚,夺人牛羊及掳掠别人的妻子与仆婢。但这两诫在今日仍然有用,世界文明虽极发达,但在各地岂非仍有夺人财产(物),霸人妻子之事不断发生? 学毕十诫,便学「使徒信经」,此信经系由耶稣的直系弟子使徒们,在耶路撒冷传道时,便已制定,专为信教者表明自己的基督教信仰及防止异端所用,因此十分重要。信经内容共分三部份,说明三位一体真神的个别功能。全文如下:「我信上帝,全能的父,创造天地万物的主。我信耶稣基督,上帝的独生子,我们的主,因着圣灵成孕从童女马利亚所生。在本丢彼拉多手下遇难,被钉在十字架上,死了、葬了,下到阴间,第三天从死里复活,后升天,坐在无所不能的父上帝的右边,将来要从那降临,审判活人死人。我信圣灵,一圣基督教会,圣徒相通,罪得赦免,肉身复活,并且永生,阿们。」牧师向慕道友对使徒信经分段分句,作详细的解释与说明。 在慕道班中,牧师也要仔细解释「主祷文」的意义,这是耶稣当年亲自教导门徒的祷告文,今天在礼拜天崇拜以及平常聚会时,也都用这主祷文,内容如下:「我们在天上的父,愿人都尊佑的名为圣。愿神的国降临。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我们日用的饮食,今日赐给我们。免我们的债,如同我们免了人的债(债乃罪恶之意)。不叫我们遇见试探,救我们脱离凶恶。因为国度、权柄、荣耀,全是你的,直到永远,阿们。」(太六 9~13)不必说,信徒向上帝祷告时,可以随心而发,并不只限用主祷文。 牧师在教导十诫、使徒信经与主祷文以外,也讲述基督教的其它教义、教会历史……等各种有关基督教的道理。也为慕道友说明将来做了基督徒后,对教会事工当尽一切本分,如出钱出力协助教会发展传道圣工,也要以身作则,在言语及行为上有好见证,带领亲友及四周同胞信主。 慕道友经过学道及按期参加主日(礼拜天)崇拜及其它各种聚会后,如信心日增,想成为基督徒,应当向牧师表明心愿。由牧师向对方问过基督教教义及察看信心程度等以后,即可予以施洗,亦称「洗礼」。这个最重要的入教礼,多在教堂中公开举行,使众信徒都能看到,为受洗者欢喜,并正式接受他为教会的一员,今后能相互交通、往来、彼此扶助、安慰,共在主里享受基督徒的美好团契生活。 洗礼是用水以及上帝的道而成。耶稣升天前曾切切嘱咐门徒说:「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奉父予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太廿八 18~20,可十六 15~16)因此,洗礼不单是一个记号或象征,或仅是一种入教礼仪。人借着洗礼,靠着上帝赦罪的恩赐,能把老罪人淹死,重获新的生命。当然,这是指在灵的重生。圣经说:「所以我们借着洗礼归入死,和他一同埋葬,原是叫我们一举一动有新生的样式,像基督借着父的荣耀,从死里复活一样。」(罗六 4~6;另参弗五 26;约二 5;徒二 38) 人想得救重生,成为耶稣的门徒,就必须受洗。凡未受洗礼者,无论他对基督教如何认识明白,都不能为基督徒。除洗礼外,基督教的另一重要圣礼便是「圣餐」,这是专为进教后的信徒所设。当耶稣被卖的那一夜,拿起饼来,祝谢了,就擘开,递给门徒,说:「你们拿着吃,这是我的身体为你们舍的。……饭后,也照样拿起杯来,祝谢了,递给门徒说,你们都喝这个,这杯是我立新约的血,为你们流出来的,使罪得赦。每逢喝的时候,你们当如此行,为的是纪念我。」(见太廿六 26~28;可十四 22~25;路廿三 19~20,林前十一 23~29) 根据圣经所载,人若凭着信心领受圣餐,便是吃喝从天上来的恩赐,即耶稣的身体与宝血。圣餐用的物质虽只是无酵饼与葡萄汁,但最重要的是耶稣的应许,「为你们舍的,为你们流的,使罪得赦」等的话语。这些话(道),连同领受者的信仰,耶稣赦罪的恩典便临到这人。圣洗是基督的入门礼,使人重生得救;圣餐是入门后的信徒,不断地与耶稣有属灵交通,在自己的灵性生活上得到浇灌与帮助,直到去世回天家为止。 |
佛教的三皈依、五戒与八戒 |
虽然有不少人自称是佛教徒,但他们大多数没有行过佛教的入门礼––三皈依,也没有守过佛教所定的戒律。 原来,佛教也与其它的几个大宗教一样,有其入教的仪式与规矩。人如想做佛教徒,当然最初须有佛教信仰,然后在佛寺中接受「皈依三宝」之礼(Trjsarana-gamana,梵文意即三归):「皈依」的梵文是 NamaS,巴利文是 Namo,中文音译「南无」,意为「皈依」(皈命)。三宝是佛宝、法宝、僧宝。「何谓三自归,一曰归佛,无上正真。二曰归法,以自御心。三日归众,圣众之中,所受广大,犹如大海,靡所不包。」(演道俗业经「佛言,长者,在家菩萨,应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以此三宝功德,回向无上正员之道。」(大宝积经卷第八十二郁伽长者会) 皈依佛宝,意即人须完全相信顺服佛教创立者释迦牟尼,有关他的雕像、绘画、石刻等,也应恭敬归命礼拜。皈依法宝,意即人须相信接受释迦所讲的一切道理,佛经中的一切记载。皈依僧宝,意即人须皈依听命于僧人,因为他们继承法灯,代表释迦牟尼。皈依佛,经曰:「一商客中,终无二导师,一国之中,亦无二王。一佛境界,无二尊号。」(增壹阿含经力品第三十八之二)皈依法,经曰:「佛为父,法为母,随佛语,案法行,是为父母行。」(骂意经)皈依僧,经曰:「佛言,若诸比丘,依佛法出家,一切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地藏十轮经) 人在僧人前皈依三宝时,为表明自己佛教信仰。念归依词句如下:「我某甲(法名或本名均可)尽形寿归依佛,尽形寿归依法,尽形寿归依僧(说三遍后),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也说三遍)前三句为正归三授,后三句为三结。另有湛然之授菩萨戒仪三归文如下:「弟子某甲,顾从今身尽未来际,归依佛两足尊,归依法离欲尊,归依僧众中尊。弟子某甲,愿从今身尽未来际,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在三归仪式中,共有八个程序,如请师入座,由师说明三归意义、功义、叮嘱遵行,并将此功德回向诸聚生等。(请注意,「归」与「皈」两字,在佛教中都通用) 念毕三归依后,尚需再念三遍「三禁」。我不再归依「天魔外道」,「外道邪说」,以及「外道徒众」。佛教把佛教以外的一切宗教称为外道,凡正式行过三归,成了佛教徒的人,便被绝对禁止与其它宗教及信徒有所往来,如祭祀、听讲、交际等等。因此,严格说来,那些大行拜拜,敬拜别神的许多所谓「佛教徒」,其实都已犯了这个三禁! 佛教对归依三宝极为重视,圣严法师说:「如要信佛,应从归依三宝着手。……如说,不受三归依,便想成为一个正信的佛教徒,那是不可能的事。」(戒律学纲要三六页)由此看来,人如想成为被佛教承认的正信佛教徒,必须先在佛教行过三归仪礼不可。但不知我国许多自称「佛教徒」的人,行过这三归礼没有?也许大多数的人连「三归」这两个字听也没听过呢!圣严法师倒也干脆承认:「我们相信,在所有的佛教徒中,大部份是没有归依过的。因为,归依了三宝的人,固然会烧香拜佛,凡是烧香拜佛的人,则未必已曾受过三归依的仪式。虽然未曾归依三宝,他们却依然自称是佛教的信徒,我们,自也不必否认他们的信仰。」(戒律学纲要三十三页) 做了佛教信徒的人,佛教称男约为「优婆塞」(Upasaka),称女的为「优婆夷」(Upasika),我国一般通称为某某「居士」。居士在其个人信仰及日常生活中,又必须持守信徒最根本的「五戒」。「摩诃男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优婆塞戒具足。佛告摩诃男,优婆塞离杀生不与取邪淫妄语饮酒不乐作。摩诃男,是名优婆塞戒具足。」(杂阿含经卷第三十三)根据佛经,五戒是:1、不杀生戒,包括不杀人及动物等在内。2、不偷盗戒,包括不损害别人的财物在内。3、不邪淫戒,居士结婚,不算犯本戒,但禁止与别人有不道德性行为。出家僧尼被绝对禁止犯男女肉体关系,如犯者,即成「婆罗夷罪」(Parajika),被赶出教团,失去僧尼资格。但在今天台湾,却有比丘(和尚)住在尼姑庵(比丘尼)中。美其名曰「阅藏」(读佛经),吃住不走的。这种男女杂处,究非佛制所许。日本和尚自明治维新后,能公开结婚,似也都犯了本戒,但日本僧人却有他们自圆其说的解释。难怪中国和尚只把日本和尚当作「居士」看待。4、不妄语戒,包括自称已得证果在内。5、不饮酒戒,酒能乱性,尤能促进性欲,主张禁欲的佛教,因此绝对禁止饮酒。但圣严公开承认:「有些吃长素的佛教徒,竟然并不戒酒。……其实这是犯戒的。」(戒律学纲要八八页) 中国是大乘佛教,讲「菩萨道」,人先须修菩萨道然后才能成佛。因此,据说人受三归与守五戒还不够,另须再受一次大乘的「菩萨戒」不可。此戒适用于在家出家一切佛教徒。仅此三句话:1、持一切净戒,无一净戒不持(摄律仪戒)。2、修一切善法,无一善法不修(摄善法戒)。3、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不度(饶益有情戒)。此三成通称为「三聚净戒」。其实,照我看,这三句话是多余的,小乘的南传佛教徒难道没守此三成的精神吗? 佛教信徒(又称白衣),又须常守「八关戒齐」。是在玉戒上另加三条。1、不着香华鬘,不香油涂身(意即不装饰化妆)。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观听(意即不演戏听戏)。2、不坐卧高广大床。3、不非时食(过午不食)。(详见中阿含经第五十五持斋经)此八戒,居士只在六斋日受持。每月阴历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及月底最后两日。 佛教信徒当然对他所属约寺庙及僧伽,应尽人力财力之责。许多佛教事业,如建寺、塑像等,都是由信徒捐钱而成,其中大多数人是在「积功德」的心愿下,甘心奉献出他们的金钱来的。今日台湾号称有三、四百万佛教徒,但真正受过三归礼者,恐只有三、四万人?一九六四年六月底的统计,正式加入中国佛教会的个人会员为三万九千五百零五人,想必他们都受了三归。至于到底有多少佛教徒,在日常生活中,真正严格地守住了五戒,那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了!说也有趣,许多人虽未行过五戒,但自称是佛教徒,而佛教僧伽居然也不否认他们的信仰(如圣严所说),且在他们死后,僧尼照样为他们大行超度,把他们当作佛教徒来处理呢!这是中国僧伽「卖交情」?抑或为了增加经济收入?(超度一次,有一定收入)请各位自己去下结论吧!这种把非信徒(因未受三归)当作信徒来看待的现象,在世界各宗教中,恐怕在佛教中发生得最多了! |
作者简介- 神佛观- 罪恶观- 救赎观- 来世观- 鬼魔观- 地狱观- 世界观- 人生观- 仪礼观- 圣职观- 经典观- 节日观-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